請問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垂簾聽政"的人嗎?

天地人膽


不是。應該說清朝離我們近,我們從小從影視劇等歷史文字中獲得的諮詢能多一些,到了清朝"垂簾聽政"發展到鼎盛。並且形成了嚴謹、完善、系統的政治體制。實質上已經成了不是皇帝的皇帝。歷史上還有幾位皇后也曾"垂簾聽政"像戰國時候的趙太后、漢朝的呂后、東漢鄧太后、晉朝褚太后、北魏靈太后、唐朝武后、宋朝肅皇后…



髙專





一帆風順1384411056


慈禧太后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垂簾聽政的人。

1、西漢呂太后

前241─前180),名雉,字娥姁,單父縣(今山東東單縣)人。呂雉是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在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呂后起了很大作用。

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2、東漢竇太后:

漢章帝的皇后。88年,章帝死。年僅十歲東漢和帝即位,尊竇氏為皇太后,竇氏臨朝稱制。竇太后的兄弟竇憲、竇景、竇篤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職。竇家兄弟為所欲為,公報私仇,凡是對他們專權不滿的人都被致死。在近五年的時間裡,竇太后一直把持朝政,和帝聽之任之,是一個傀儡。永元四年(92),和帝14歲時,與宦官鄭眾合謀,將竇氏兄弟一網打盡。竇太后被迫歸政,臨朝稱制5年。

3、東漢鄧太后:

鄧綏(81年-121年4月17日),南陽新野人,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鄧綏系出名門,其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

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為皇后。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年僅27歲的漢和帝突然駕崩,面對著“主幼國危”的局面,25歲的鄧綏臨朝稱制。鄧綏執政期間,對內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但另一方面,鄧綏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制達十六年而不願還政於劉氏,朝中多有非議。

4、北魏馮太后:

文成文明馮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不詳,漢族,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獻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實際主持者,並對孝文帝改革產生重要影響。

馮太后出身於北燕皇族長樂馮氏。馮氏是馮朗之女,生於長安。北燕滅亡後,沒入太武帝拓跋燾後宮,充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選為文成帝的貴人;太安二年(456年),冊封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北魏獻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政局動盪,馮太后臨朝聽政,定策誅殺了權臣乙渾,後依據北魏祖制歸政獻文帝;延興六年(476年),獻文帝暴崩,時人稱馮太后毒殺。馮太后二度臨朝稱制達十四年,尊為太皇太后。

5、北魏胡太后:

北魏宣武帝皇后,孝明帝母,安定臨涇(今甘肅涇川北)人。延昌四年(515),孝明帝即位年幼,胡太后得到妹夫宗室元叉、宦官劉騰的保護、支持而聽政。正光元年(520)被元叉、劉騰幽囚,孝昌元年(525)殺元叉,再度臨朝攝政。胡太后都實行崔亮所制停年格,按年資用人,吏治益趨腐敗。迷信佛教,大建佛寺,其奢侈浪費導致公私窮困,民不聊生。胡太后還寵信奸人鄭儼、徐紇等,政事益加腐敗紊亂。胡太后害怕兒子年齡漸長,於己不利,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臨洮王子三歲的元釗為帝,自居攝政。爾朱榮以給孝明帝報仇為藉口,進軍洛陽,在河陰將胡太后及大臣兩千餘人殺死。

6、唐朝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後改名曌(zhào) ,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從臨朝稱制到自己做皇帝,她主宰了中國歷史22年之久。

對於武則天,從唐代開始,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評價。唐代前期,由於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孫,並且儒家正統觀念還沒完全佔據統治地位,所以當時對武則天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正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司馬光所主編之《資治通鑑》,對武氏嚴厲批判。到了南宋期間,程朱理學在中國思想上佔據了主導地位,輕女的輿論決定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后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7、北宋高太后:

(1032—1093年),宋英宗皇后,宋神宗生母,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宋英宗時期皇后,又名宣仁聖烈高皇后(1032-1093),漢名高滔滔。母曹氏,系樣仁宗慈聖光獻皇后之姐,故宣仁後少鞠宮中,時英宗變在帝所,與後年同,由仁宗、慈聖作主訂親。仁宗慶曆七年(1047)成婚。1085年,高後的兒子宋神宗病危,哲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哲宗時年9歲,因其年幼,群臣奏請高太后垂簾聽政。54歲的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高太后臨朝不久,三省具前朝例,上奏章請“加恩高氏”,給太后娘門高家族人封官晉爵,高太后不僅堅辭罷去,而且還將先朝定給太后娘門高家族人封官家的私恩賞賜減去四之一。

8、遼代蕭太后:

蕭綽(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契丹族,遼朝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遼景宗繼位後,選為貴妃。969年(保寧元年),被冊封為皇后。971年(保寧三年),生遼聖宗耶律隆緒,後又生三子三女。982年(乾亨四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攝政。983年(統和元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

她虛心誠懇,用人不疑,執法嚴明,毫不軟弱,甚至“親御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她開創了宋遼和平發展時期,使遼朝達到鼎盛時期。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蕭燕燕把權力交給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蕭燕燕因病崩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攝政27年。

9、清代慈安太后:

(1837-1887),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16歲被咸豐冊封為皇后。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咸豐帝崩,因皇后無子,便立懿貴妃六歲的兒子載淳承繼皇位,尊皇后為母后皇太后,上徽號為“慈安”,稱慈安太后。在《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慈安雖然對權力不感興趣,但她的政治才華毫不遜色。慈禧有才幹,又有強烈的政治慾望,但最終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輪不到她來管。慈安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日常事務就放手讓慈禧去做,她樂得輕鬆自在。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而為。在朝政大事上,還得是慈安說了算。因為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時人對慈安和慈禧的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後決定。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大權在握、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同治、光緒初年,慈安太后先後兩次垂簾聽政。1881年三月九日慈安暴亡,卒年四十五歲,因死時突然,故有傳為慈禧所害之說,垂簾聽政20年。

10、清代慈喜太后:

(1837-1887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16歲被咸豐冊封為皇后。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大大大橙子z


垂簾聽政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如果太子年幼,就由其母親輔政。但是根據宮廷的規定,朝中官員不得直接觀看和接觸皇太后,所以輔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裡,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論政務。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唐朝的武則天在稱帝前,就進行過垂簾聽政。宋朝有兩個垂簾聽政者。一個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歷英宗、神宗二朝。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后以太皇太后(皇帝祖母)的身份聽政。另一個是南宋的謝太后,鹹淳十年(1274年),宋恭宗即位時尊她為太皇太后,由她垂簾聽政。這一時期遼國蕭太后在其子遼聖宗即位時,也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其間與宋真宗訂立了有名的“澶淵之盟”。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垂簾聽政”。在中國歷史上,由於皇帝年幼而“垂簾聽政”的太后或太皇太后有十數位之多。“垂簾聽政”和“臨朝稱制”都是古代帝后掌權的一種形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垂簾聽政”並不臨朝,主要是輔政,而不代替皇帝下達命令;“臨朝稱制”則是直接代行皇帝的權力,對朝政進行處理。


風趣歷史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的第十位垂簾聽政太后其中一位,也是比較著名的一位。

中國歷史上十位垂簾聽政的太后,提到垂簾聽政,人們就會想到統治了中國47年的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垂簾聽政的太后,就有十位,慈禧太后是其中一位。


Lan出入平安


垂簾聽政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悠久,絕對不是慈禧太后一人。其他人不用說,武則天就是一例。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垂簾聽政的歷史吧😄

一、垂簾聽政的出處

縱觀歷朝垂簾聽政的歷史,垂簾聽政實際上是因為皇帝年幼或者病弱,由皇帝的生母或嫡母或后妃代為掌握朝政的做法,這一做法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

但是垂簾聽政這個稱法是出自《舊唐書•高宗紀》:“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后。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

明朝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寫到:“娘娘可臨朝,垂簾聽政,封皇子協為王,加國舅董重大官”。

其他諸如《宣和遺事》著書中也有提到。

二、歷史上典型的幾個垂簾聽政例子

1.戰國時期趙國趙威太后

公元前226年,趙惠文王去世後,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但是因為趙孝成王還年幼,因此由趙惠文王的王后執政,史稱趙威後。我們以前學過的《觸龍說趙太后》講的就是她。

2.一代女皇武則天

唐高宗李治身體不好,於是很多政務都是由武則天代為處理。但是之前因為有上官儀的存在,武則天始終都是在幕後指揮。麟德元年,武則天把上官儀給殺了,她就開始垂簾聽政。李治死後,一撥操作,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



3.宋代的劉太后

劉太后是宋真宗趙恆的皇后。趙恆於乾興元年崩逝,遺詔由太子趙禎繼位,是為宋仁宗。但是由於趙禎只有十一歲,趙恆在遺詔裡也說,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后處分,這個皇太后就是趙禎的嫡母劉太后。


4.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咸豐皇帝死時,同治皇帝載淳只有六歲。咸豐遺命,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史稱東太后和西太后。慈安太后去世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聽政,大權在握。同治帝死後,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又扶植年幼的光緒帝載湉,繼續垂簾聽政,統治中國近五十年。

以上只是垂簾聽政的一部分例子,其他就不一一列舉。

😊每天更新有料有度有趣的歷史😊


小丞相說史


不是,秦國宣太后羋月才是,西漢呂太后,東漢竇太后,北魏胡太后等都有過垂簾聽政的歷史


九井泉


說起垂簾聽政,中國歷史上大致有兩個原因產生原因:1.君主體弱多病或昏庸無能;2.嗣君年幼。首先慈禧絕對不是第一個垂簾聽政的人,據史料記載,僅從秦國算起就有40位臨稱制的女主人,秦朝的宣太后是記載以來第一位臨朝聽政的女主。


三三三三門


不是。開垂簾聽政先河的是羋月,此外還有宣太后、鄧太后、劉太后、武則天、蕭太后、呂后等……


梧桐落雨185


垂簾聽政應該是趙宋開始的吧,趙宋時期常出現皇室無後或者繼承人太小,才出現太后垂簾聽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