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三沒有羞恥感?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人是唯一知道羞恥和有必要知道羞恥的動物。

馬克·吐溫說得很好,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有羞恥感的,至少小希沒有。

前幾日,她給自己的朋友小梅發了幾條信息,小梅直接把這個人刪除,再也不想和她來往了。

她到底說了些什麼?

1、

小希今年34了,去年和自己的高管老公離了婚。

在這段婚姻之中,小希是一個很可憐的女人,他的老公早出晚歸幾乎看不見人,出差就關機,從來都不知道行蹤。

在5年的婚姻裡,小希屢次向老公提出要個孩子,但她老公堅決不要,還跟她說自己看見孕婦就想吐。

小希自己也是個非常能幹的獨立女性,但就是特別怕孤單,希望有人陪她,就是這種婚姻狀況,她也不願意和老公離婚,讓自己變成孤家寡人。

直到他老公再也坐不住了,回家毫無留情地要跟她離婚,她才無奈放手。


為什麼小三沒有羞恥感?

和她成為短暫同事的小梅見她可憐,常常陪伴著她,聽她傾訴自己的煩惱、安慰她,希望她能夠重新站起來,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然而,她最近突然給小梅發了幾條信息,說有事要跟她講。

她說:“最近有個男人對我很好,也回家跟老婆提出離婚,但是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可能是疫情的緣故、或者是男人捨不得孩子,他居然和妻子和好,不離了,這件事對我打擊很大!”

她還讓小梅幫她分析分析:“他經常節假日給我買點禮物,但電話裡就跟我談工作,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可能是老婆在身邊吧,你說呢?”


為什麼小三沒有羞恥感?

小梅聽完她的話,驚呆了,回了她一句:“我不明白。”

她說:“我也想不明白,我自己再努力吧!”

小梅立刻把她刪除了。

2、

三觀頗正的小梅想不明白,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心態可以做到破壞了別人的家庭,還能覺得自己委屈。

人家一家三口過得挺好的,她一個離了婚的女人,沒有想過好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反而去貪戀一個已婚渣男的溫柔。

男人最終選擇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總算是回頭是岸,但她卻覺得自己受到了打擊,還一天到晚分析別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小梅不知和她從哪裡說起,也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同情。

但有個問題始終讓小梅不明白:每個人看起來都一樣,為什麼有一些人就可以做到這樣無恥並不自知,是怎樣強大的心臟才可以做到沒有羞恥感並感到理直氣壯?

為什麼小三沒有羞恥感?

就像當年關之琳在被問到自己當“小三”時的回答:“我沒有主動就行,但擋不住別人為我做什麼。”

難道她不明白,不拒絕就是錯,協同犯錯也是錯?

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朱熹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一個人,連做人最起碼的是非對錯都無法區分,連普世的價值觀都無法捍衛,那麼他可能只是披著人的外衣,幹著低等動物的下作勾當,實在難以讓人尊敬。

3、

《左傳》裡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生而為人,我們都有可能犯錯,在犯錯的時候大多數人會不由自主地無法面對那個卑微的自我。

最可怕的事情是,這個人根本不覺得這是錯!

她們不僅不遵守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就要堅持做那個不遵守規則的人,並且做得毫無下限,內心不起一絲波瀾。

南京有個最狂小三,曾經在面對原配堵車的時候,就非常端莊地坐在車裡,不動聲色、相當理直氣壯,還在微博裡把張愛玲的名言當成座右銘:正經女人雖然痛恨蕩婦,其實若有機會當個妖豔角色的話,沒有一個不躍躍欲試的。

為什麼小三沒有羞恥感?

還叫囂:“偷男人犯哪一條法了?”可謂突破了人們對小三的認知,讓人特別地憤怒。

這些女人,總覺得自己在是在關係裡被愛的一方,或者帶著高高在上的勝利者的優越感,站在理直氣壯的立場上,睥睨著原配的自尊,卻早已丟失了作為一個人的底線。

原配只是失去了一個渣男,而她們卻已經失去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臉面和尊嚴,而不要臉的人,一定走不遠,且等且看。

哲學家威廉姆斯曾如此理解羞恥感:一個人感到羞恥,意味著他無法忍受他人看待他的目光,這才是他的羞恥感的根本來源。

如果一個人徹底無視社會上他人的眼光,無視社會的規則和道德的規範,那麼勢必會讓周圍的人與之割裂,成為一個孤島,並最終被人唾棄而無法生存。

一時的勝利有什麼驕傲,別等幾年就落人嘲笑。

沒有羞恥感的人,你一定沒有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