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法,墨汁怎麼調才好呢?

劉智華


寫書法中的調墨,需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首先,正式寫作品,儘量不加水,直接倒新墨,也不用宿墨,宿墨指隔夜過的墨,除非追求宿墨的特殊效果是也可以,如果為了惜墨,宿墨也建議調和成跟新墨差不多的濃度來使用,這樣寫字的流暢度與紙墨的摩擦是比較適宜,寫起來的效果,不會太淡,調墨太淡,寫字就顯得不夠精神。

其次,初學者墨的把控能力比較弱,可以適當加點水稀釋,增加運“水墨”的手感,也不浪費墨,逐步過渡到不加水,主要用於毛邊紙練習上的書寫。

第三,在宣紙上的書寫,特別是生宣和半生熟不加水調墨為宜,不然容易暈染開,書法家是否加水可以自己把控。

第四,無論新墨、宿墨,加水調墨需要磨調勻來再使用。

第五,用傳統的硯臺磨墨,可自己掌握濃度,和想要的效果,可以在紙上面試墨。

是否調好墨,主要還是看想要的效果,是否達到。








本心堂書法


我看了幾位答主的帖子,覺得有些人說得不完全對,我補充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參考。

市面上賣的墨汁有的是需要加水,有的寫著不必加水可直接使用,我的體會是,其實都要加水,不加水太澀,除了去寫醜書以外,都得加水,只是加多加少而已。

加水調配墨汁既要看你的書寫字體,還得看你使用什麼宣紙綜合考慮,不能一刀切。

1、在使用生宣紙的情況下

如果需要書寫楷書、篆書、隸書這三種書體,由於相對來說行筆速度較慢,加少量水即可,大約10:1的比例即可,加多了會洇墨。

但如果書寫行草書、狂草書,由於生宣紙吸墨很厲害,如果加水太少,行筆遲澀,根本拉不開,寫一個字筆頭裡的墨水就可能已經耗盡了,草書的連綿不絕的氣勢就發揮不出來。這一點我看到有位答主說反了,請大家注意。通常寫行草書時加水比例可以按照10:3的比例加水。

2、在使用熟宣的情況下

在使用熟宣的情況下,問題比較簡單,由於熟宣基本上不會洇墨,加水多少問題不是太大,只要顏色黑亮就可以了,我覺得通常按照折中比例10:2比較好,這是我的體會。

順便說一點,加水後墨汁儘快用完,市面上常見的幾個品牌都是過不了幾天可能就臭了。前段時間有人給了我一瓶日本墨汁,標價1200日元,說實話,不是我媚外,真比咱們許多國產墨汁做得好,比如,加水後永不會發臭!


永書101


寫書法如何調墨?對於初學者不必太講究,尤其對於寫墨色變化不大的字,比如楷書,基本調一次就可以用了。

具體方法如下:用毛筆蘸水在白瓷盤或硯臺中點幾滴然後到少許墨汁,用筆調勻即可。但是和品牌或者不同的墨有關。以我的經驗,現在大家常用的一得閣,紅星和玄明為例。其中一得閣普通墨汁膠性濃可以多加點水,紅星普通墨汁比一得閣膠性少一些,可以少加一些。玄明屬於高級墨汁,如是超濃款需多加水。

所以調墨沒有固定比例,調完試一下,濃淡合適,書寫順暢就可以了。無論怎麼調,“濃淡合適,書寫順暢”這是終極目標🤓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歡迎留言討論或私信。





犀犀牛老師


1墨汁的濃淡。

墨汁雖然使用方便,而濃談卻是固定的(墨汁廠生產墨汁的時候就已經調好了),我們書寫的時候,墨汁太濃,拉不開筆、容易滯澀;墨汁太淡,筆一上紙就洇墨,總之濃淡不合適的話都會影響到書寫。因此 ,墨汁濃了就要加水,淡了就應用墨研研,使墨濃淡適宜,才能寫出好字來。

2加過水的墨汁不要倒回了。

很多書法高手在使用時都會根據作品風格來取出部分墨汁適量加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加水後的墨汁千萬不要再倒入瓶內,否則會造成瓶內墨汁變質。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前幾天寫字留下的墨汁過幾天再用時,發現已經臭了,尤其是炎熱的夏天,兌了水的墨汁更容易臭掉,這就是因為墨汁變質的緣故。

3作品需要放置。

書寫完作品後要放置24小時晾乾,讓墨固定下來,以免託裱時跑墨。

4很多人寫書法喜歡宿墨的效果。

宿墨製作其實很簡單:先把一得閣煮一下,煮至黏糊狀,有時候會看到盆底沉膠糊了,不要緊,這是把一得閣中膠的成分給破壞了,這是第一步。然後把墨諒幹,幹了再泡開,如此反覆幾次更好用。寫的時候先蘸水,後蘸墨,墨和水的層次便會顯現出來。用有顆粒的宿墨,寫出來的字很有質感。做的時候如果嫌墨少了,千萬不能重新加墨汁。

5不同書體建議用不同濃淡的墨汁。

寫楷書,一般多用較濃的墨,而寫行草,墨汁就要相應的淡些。有的書法家追求一定的藝術效果,在用墨上是非常講究的。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學習書法、練習毛筆字的時候,就要懂得用墨,無論是用研墨,還是用墨汁,都應該在不斷的練習中,掌握它們的規律,才能更快地把字寫好。

6墨汁凝凍。

冬季凝凍是傳統墨汁的特性,所以應在高於10℃的室內存放。如果凝凍,可以用溫水浸泡瓶身即可融化,質量如初。千萬別將墨汁沾在衣服上,否則很難徹底清洗乾淨,甚至比圓珠筆的油墨還難洗淨。




月亮肩上站著北


墨法是書法學習的重要部分,本人經驗也不不足,一點粗淺認識,還請老師們多批評。

調墨汁我認為一要看紙張。紙張性能不一,吸墨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如果生宣寫大字,或寫行草書,要保證書寫的流暢,又不致洇墨太嚴重為準(一些特殊的藝術效果,比如蘸了墨後再蘸水,以求暈染的除外)。不宜太澀,容易滯筆。若是寫大篆或者大隸,以求蒼茫、古樸的效果,可稍微幹一些。若是寫小楷,我們一般用半生半熟的紙張,因小楷要達到烏亮才有精神,可少加水,不使滯筆即可,因為加水後會使墨色變淡而令寫出的小楷無神、暗淡無光。

另外,選墨汁也要注意。墨汁有重膠和輕膠的,重膠的如一得閣,必須加水調和再用,不宜寫小楷;輕膠以及寫經用的小楷墨液可以直接寫小楷,但書寫的過程中,倒在墨碟裡的墨液曝露在空氣中,墨液中的水分容易蒸發,寫久了也容易滯筆,發生滯筆情況時可用水滴少滴些水,以保證書寫流暢。

還有,墨塊兒也分松煙墨和油煙墨,松煙墨不宜滯筆,加水少一些,油煙墨可能要多加一些然後再磨再用。

大家都知道墨分五色,但真正用起來,確實是一個大學問,光靠說是說不清楚的,主要還是要靠我們在實踐中慢慢領悟,慢慢掌握。

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望老師們多多批評!


光頭如一


墨汁,用清水調,一定注意不要太多,保持墨色烏黑髮亮,行筆順暢而不滯!若是墨條,就要用硯臺,用少許清水,用力均勻磨,加少許墨汁更好!另外還有一個密竅,墨汁加一點高度白酒,墨色更加烏黑髮亮!這個可是一般人不知道的!



紫砂藝術東籬先生


很高興可以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其實我現在每天寫日課都是磨墨寫,磨墨時間長了即使最好的墨汁都不願意用。因為工藝不一樣,最差的墨腚比最好的墨汁都要好。磨的墨寫起來比較潤,而且墨色的變化明 顯,字顯得活,就像一個表情豐富的人……而墨汁寫的字就顯得死黑一些。建議您有興趣可以嘗試磨墨寫寫,自己體會一下磨墨的樂趣與妙處。

發幾張黃賓虹黃老臨的《大盂鼎》請您欣賞一下。黃老是自己制過墨腚的,所以他要比其他的書畫家更瞭解墨,也最善用墨:

不過您的問題我還是可以回答的,畢竟也用了那麼多年墨汁。

墨汁中我用過最好的墨汁是日本原產的玄宗墨液,膠沒那麼重,不過中濃墨液往生宣上寫也得加水,不然幹了也會略起皮兒。 不過現在玄宗已經被紅星收購了,國內產的玄宗我沒用過,沒有發言權,我用的是前幾年存的日本原產的。國內的墨汁一得閣的膠最重,最濃稠,曹素功墨汁、紅星墨汁等都比一得閣膠輕一些。加上每個人喜歡的手感不一樣,所以加水的比例並不會統一。

調墨汁最好買一個水滴,一點一點加水,一邊加水一邊用筆輕輕地混合混合(想省錢呢也可以弄一個用完的眼藥水瓶兒),混合後在您要寫字的紙邊兒上試試(要寫作品的話作品紙也一定要有備用的可以試寫)。具體加多少隻能靠您自己摸索試驗,一般生宣少加一些,半生半熟略微多加一些,熟宣建議還是磨墨寫吧……直到在紙上寫字感覺挺潤的,既不會稠得粘筆拖不動筆又不會洇墨(生宣上有點兒自然的洇化正常,更有墨趣,別寫字洇得筆畫臃腫,看不出個數來。)

下圖是我買過的一個仿汝窯的水滴:

以上是我在墨方面的經驗之談,供您參考,希望採納。


書法海悠閣


筆法,字法,墨法這是書法三要素,怎麼調墨是很重要的,古人寫字前是還要研墨的,現代制墨技術提高了,已經研製好了,不用專門先研墨。寫字前先把墨汁瓶擰緊蓋搖均勻,然後倒出來,毛筆蘸點水在硯臺調試,既不要水太多,湮,也不要水少,枯澀拉不動,在紙上試試就可以了。





知名看淡


你好,我是青翁文化,很榮幸與您交流。

您提到的問題――寫書法,怎麼調節粘稠度和稀薄度?其實這是廣泛書法愛好者經常遇到的問題。太稠則導致毛筆在紙上運行呆滯,太薄則容易洇紙,讓人好不掃興。

以青翁的實際經驗,新的墨汁往往都很淡,達不到書寫的理想效果。陳墨(一年以上),經過時間沉澱粘稠適中,但陳墨往往有股異味,不推薦使用。

解決辦法如下:

必備工具――新墨汁,硯臺,金不換墨塊。

一,在硯臺倒入少量墨汁,用“金不換”墨塊開始研磨,記住,一定要順時針研磨,這時你會聽到“沙沙”的摩擦聲,隨著研磨則聞到淡淡的墨香,墨汁會漸漸由淡變濃。

二,這時可以用毛筆蘸墨在宣紙上試寫,如淡則繼續磨,如濃則少許加水,方法很簡單。








青翁文化


中國書法中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的紙墨是書法裡很有講究的兩寶,墨的濃淡流動性往往在書寫時會出現洇紙的現象.洇紙學名叫做暈染..而暈染與否與紙和墨水都有關,如果紙的吸水性比較強就會造成暈染,如果墨水的流動性過強就會暈染.因此在過去磨墨也是一門學問,有了墨汁後,寫字時最好
1.直接用墨汁,儘量別調水。2::用水的話要控制水量,讓調好墨水不要太淡,流動性過大會洇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