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位寧可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嗎?

如今,隨著中國的發展,不少科學家研究出來的新成果,也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其實,未來就屬於科技社會,當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代替勞動力的時候,整個社會對人類的考驗就只有腦力了。因此,學無止境,只有不斷的挑戰自己,使自己擁有充實的知識背囊,才能在長久的社會戰役中經久不敗。不過,中國也有不少學術顯著的科學家選擇在國外發展。今天要說的這位數學家,就是曾放出豪言“寧可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如今的他活成了這樣。

出生在上海的張益唐,從小就對數學有著很大的興趣。在上小學時,他的天賦就初見端倪。而他最顯著的成就,就是在不依賴未經證明推論的前提下,反證出了存在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的結論,這也使中國數學研究又往前推進了一步。當他研究出此結論時,不少教授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想要與他合作並進行新的研究,但張益唐卻婉言拒絕了教授們的邀請。

還記得那位寧可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嗎?

後來,當他進入北京大學讀書後,莫宗堅教授邀請他一起去美國發展,張益唐見此機會不錯,便果斷的同意了莫宗堅的邀請。在倆人到達美國之後,由於觀念的不同,倆人便在美國分道揚鑣了。離開了莫宗堅的支持,張益唐不得不依靠在美國刷盤子來維持生計。擁有如此大的決心卻不願回國的他,在美國亦是受了很多的苦。

還記得那位寧可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嗎?

在他刷盤子的期間,北大數學系主任丁石孫還向他拋出過橄欖枝,他表示:只要張益唐回國,就會讓他擔任北大數學系的教授。但張益唐並沒有回國,當時,在他的眼裡,彷彿只有繼續在美國深造,他才能達到一定的成就。既然做出了此番的決心,張益唐便孤注一擲。後來,在他58歲的時候,張益唐發表了自己的一篇論文,併成功的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因此,張益唐才在美國才有了一定的名氣。

還記得那位寧可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嗎?

在一次採訪中,當記者談及他當年“寧願在美國刷盤子,也不願回國”的做法時,張益唐表示:因為當時祖國並沒有太多的物質支撐,與他學術相同的數學家亦是少之又少。而他在美國鍛鍊的這幾年,雖然條件非常的艱苦,但也對他的學術研究給予了一定的幫助。雖然物質匱乏,但精神總是富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