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鑑別陽山茶與陰山茶的區別?

攝影微談


你好!如何區分陰山和陽山的茶,主要靠開湯比較滋味。陰山和陽山茶園的區別主要在於空氣溼度和光照條件的差異。唐代陸羽在《茶經》中用一句話概括了茶樹的最佳生長條件:“陽崖陰林”,而“陰山坡谷者,不看採掇,性凝滯,結瘕疾”,道出陽山陰林是最好的,陰山陰林是最差的。具體如下:

向陽山坡的日照相當豐富,茶樹的光合作用能產生更多的內含物質,但茶樹不喜歡陽光直射,喜歡漫射光,這樣更有利於氨基酸的生成和積累,較高的內含物含量和較低的酚氨比,造就茶葉濃厚、鮮爽、回甘、香高的品質。所以陽山陰林的茶葉滋味最好。

陽山上如果沒有足夠的樹林遮陰,強烈而長時間的日照會加速茶多酚 的生成,抑制含氮物質氨基酸、蛋白質的生成,致使茶葉苦澀味重,收斂感強,鮮度低。

陰山陽林的狀況就是,日照相對較少,一般處於氣流的下沉範圍,所以空氣溼度較低,茶樹鮮葉的持嫩性低,所積累的內含物質也相對偏少,茶葉滋味的濃厚度、鮮爽度偏低。不過茶樹由於地址過多的蒸騰作用而產生的香氣物質較多,所以香氣還不錯。

陰山陰林的茶葉,相對就是最差的了,空氣溼度倒是有的,不過陽光日照條件太差,內含物質少,茶味軟弱無力。曾經喝過我們四川某個山谷的綠茶,雖然製作水平不錯,但還是帶股“水味”。

以上是在茶園的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作比較,但影響茶葉品質的還有很多,包括海拔、土壤肥力、茶樹品種、加工技術等。在山和海拔較低的區域,陰陽山的茶葉品質差距相對較少。山越高、海拔越高、他們之間的差距就懸殊很大了。

我有解釋清楚嗎?歡迎茶友交流討論。


菜菜問茶


關於您這個問題,我來從嘗味這個方面來說說。


嘗味,通常是指嘗茶湯的滋味,它是靠人的味覺器官來區別的。茶是一風味飲料,不同的茶類固然有不同的風味,就是同一種茶因產地、季節、品種的不同,其味也是不同的。對一些品茶工夫較深的茶人,還能品嚐出同一種茶樹、同季節採摘、同一種加工方法制作的茶葉,區別出陰山(坡)茶,還是陽山茶。


一般說來,陰山茶與陽山茶相比,在其他條件相對一致的情況下,鮮葉的持嫩性強,茶葉中氨基酸的含量高,茶多酚的含量較低,這樣,使茶葉中茶多酚與氨基酸之比,即酚氨比較小從而使得加工出來的茶葉,前者與後者相比,香氣稍高,鮮爽度較強,再結合葉底相對較嫩,彈性較好,如此細細對比,陰山茶與陽山茶也隨之區別開來。


如果回答有幫助,勞煩茶友點個贊,十分感謝!


照本堂


國人採茶製茶飲茶的歷史非常悠久。有史料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茶就成為貢品。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茶不僅早已走出帝王將相的深宮大院,成為普通百姓生活的“開門七件事”,也滋生了博大景深的茶文化。至於茶能滋味、茶能養生、茶能防病、茶能利禮等等功效,前人之述備矣,本人不必一一再說。

當前城市生活中,喝茶品茶,已經逐漸成為淑女雅士們高雅時尚生活的一部分。品茶會友,品茶休閒,品茶談商,正逐漸取代酒席宴會——飲茶品茶,不僅行為高雅,而且符合健康生活的需要。毫不誇張地說,茶的檔次、品質,飲茶的形式,已經成為身份地位象徵。化用一句時髦語:“哥喝的不是茶,哥喝的是品味、地位。”

然喝茶者眾,真正會識茶、會飲茶、會品茶者,又能有幾人?樹上的風所見飲茶品茶者,幾乎絕大多數根本不識茶,更談不上品茶修身養性了。

樹上的風認為,要飲茶品茶,首先得學會識茶,也就是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好茶。時下正是新茶上市,樹上的風就以綠茶白茶為例,介紹什麼是好茶,怎樣才能做到喝茶有品。

好茶第一要素是產地,而非品牌。陸羽在《茶經》裡列舉了八大產茶區,又把各區產茶的優劣細分一清二楚,對於我們今天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這是因為,茶的好壞與水土密不可分。現代科學考證,水土裡所含礦物成分,對茶的味道起很大作用,茶葉中所含無機礦物主要有鉀、鈣、鎂、鈷、鐵、錳、鋁、鈉、鋅、銅、氮、磷、氟、碘、硒等,特別是硒鐵鋅等人體非常有益的礦物質多,茶的品質就好,味道也更加可口。這也是為什麼不同地區,茶葉味道不同的主要原因。像浙江的安吉縣,土壤裡富含硒,茶的品質就相對高,安吉的白茶綠茶這幾年一直供不應求。

茶樹有喜溫、喜溼、耐陰的習性,故而高山茶比平地茶品質好。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環境的獨特特點,從氣溫、降雨量、溼度、土壤到山上生長的樹木,這些環境對茶樹以及茶芽的生長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葉肥碩,顏色綠,汁水多,加工之後,條索緊結,白毫多,沖泡的茶香氣濃郁,滋味淳厚。所以購買茶葉,必先打聽是何地所產,是平地茶還是高山茶。

由於工業時代環境汙染嚴重,在購茶之時,還必須考慮產地的環境質量。一般來說,工業發達地區必無好茶。廢氣、工業粉塵、酸雨等等都會影響茶葉質量——我們知道,茶葉都是採摘後直接炒制,誰也不會像洗菜一樣把茶葉清洗一遍再炒制,所以空氣質量,對茶葉的品質起到相當大的影響。比如大名鼎鼎的西湖龍井,儘管名氣響亮,售價高昂,但樹上的風卻有些不敢苟同。試想想,龍井產地乃省會大都市裡,不說整個杭州有多少工業汙染,就汽車所排放的尾氣也夠戧。龍井出名之時,杭州沒工業汙染,好山好水,自然能出好茶,可惜時代不同,環境大不相同,彼龍井非此龍井了。相反,那些工業不發達的山區,生態環境好的地方,譬如天暮山區的臨安、安吉,安徽的黃山,福建的武夷等地,出產的茶葉品質肯定會好。

好茶第二要素是時間。茶葉一般春夏秋三季可採摘,但春茶比夏秋茶品質要高許多,而且採的越早品質越好。因為,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樹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修養生息,春茶出芽自然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特別是氨基酸豐富,因此春茶香氣濃烈,甘甜可口。夏季天氣炎熱,茶樹新的梢芽葉生長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湯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對減少,特別是氨基酸等的減少使得茶湯滋味、香氣多不如春茶強烈,入口苦中帶澀。而秋茶一般一般在8月採摘,葉片寬而短,葉色黃綠,葉柄和葉肉都顯老,偶爾茶中還帶有小小的茶果。秋茶的香味平和,苦澀不如夏茶 ,汁水濃釅,耐沖泡,很適合泡壺茶。

那怎麼識別茶葉採摘的時間呢?怎麼知道這茶是山地茶與平地茶呢?樹上的風認為,購茶時,只要沖泡一杯,從大小、滋味、香氣、顏色等幾個方面都可以區別。一般來說,清明以前採的茶葉都是一葉一心,形體短小丰韻;穀雨以後便是兩葉一心,葉梗細長。同一時間段的茶葉,平地茶芽葉較小,葉底堅薄,葉張平展,葉色黃綠欠光潤。加工後的茶葉條索較細瘦,骨身輕,香氣低,滋味淡。而高山茶芽葉肥碩,顏色綠,汁水多,加工之後,條索緊結,白毫多,沖泡的茶香氣濃郁,滋味淳厚,入口苦,下嚥甘,舒氣滿口清爽。

同樣是山茶,還得區別是陽山茶與陰山茶。一般來說,陰山茶好於陽山茶。茶喜陰溼,背陰的茶葉葉片嫩綠,葉厚實而多汁;而陽坡茶,由於陽光的曝曬,葉片黃綠,長而薄,汁水不如陰山茶。這一特徵在白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不僅如此,陽山的白茶還特招蟲子叮咬,在葉片上留下斑點——沖泡開以後,如同鍋中炒焦的焦斑。我的老家是安吉,父母兄弟都種有白茶,實踐證明,同時出產的陽山白茶,品質要比陰山白茶低好幾個檔次,如果不懂,高價購來,會吃大虧的。

好茶第三要素是模樣兒。所謂模樣兒,指的是加工以後的幹茶,造型一致大小長短均勻,用水沖泡以後,單根茶葉展現出來的葉牙葉片葉柄十分完整,或一柄一葉一心,或一柄兩葉一心,無碎葉,無破損,在杯中朵朵整齊劃一,保持採摘時候的模樣兒,而且沒有燙傷、破傷。那些幹茶造型十分好看的茶葉,水泡以後就會露出原形,都是葉片而無葉牙葉柄的,葉牙葉片混雜的,有焦斑的,有碎葉的,哪怕茶葉再鮮嫩,也不會是好茶。這樣的茶葉,一般是茶葉大量上市之時,手摘來不及,就大把從茶樹上抓下來,或是用機器割,只求幹茶好看,不求沖泡效果的做法。

好茶的第四要素,也是最為關鍵的要素,就是滋味和香氣。茶是用來喝的,在喝的基礎上欣賞,就是品茶。有的茶葉(指已經炒制好的幹茶),產地是好產地、時間是清明茶或穀雨茶、模樣兒也十分好看,可用水一泡,不是沒有香氣,就是寡淡無味,這也是劣質茶葉。原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一是採摘的天氣不對。陸羽在茶經中說,採茶要“晴,採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要“凌露採焉”,而“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雨天摘,茶葉水分過大,味道自然淺淡。綠茶的炒制,首先是把採來的綠茶涼幹後直接放進一二百度的熱鍋裡炒制,如果水分過多,就會“煮”去茶味;若採摘量過大,大量堆放一起,悶熱就會“燒”去茶味。而晴天採摘,就不會出現這些情況。二是乾燥方法不對。茶葉經過殺青、揉捻以後,還必須經過兩次烘乾,使茶葉失去百分之八十的水分,才能封裝。有的這也是十分關鍵的一個步驟。有的製茶者沒有烘乾設備,有的乾脆偷懶,把揉好的茶葉放到太陽底下去“曬乾”,結果前功盡棄。經過太陽的曝曬,茶葉裸露在空氣中,不僅沒有達到乾燥的目的,還使香氣、茶毫皆散失殆盡,而且,經太陽曬過的茶葉,泡出來的茶色偏黃,茶葉也偏黃,進口有一股青氣,十分不好喝。所以,購茶之時,必須先泡一杯,看看模樣是否齊整,聞聞香氣是否清醇濃郁,嚐嚐味道是否苦甘——茶葉齊、顏色綠、香氣濃、進口微苦、下嚥微甘的茶葉,才是真正的好茶葉。


商洛小農民


我提供我喝茶的一點感受,僅供參考!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喝茶,對茶有一些淺薄的認知

陽山茶和陰山茶看成品很難區分出的,不過泡飲時有區別的。

陽山茶香氣沉重,持續時間長,回甘重,泡水長,葉底肥厚

陰山茶香氣浮,持續時間短,回甘輕,泡水短,葉底較薄。

以上是我的一些見解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如果有用請點贊關注我!謝謝



精彩片段領導者


茶樹屬於山茶科植物,茶葉分紅、綠、花、緊壓、烏龍五大類。茶葉主要成分有單寧酸、咖 啡鹼、蛋白質、芳香油、酵素、果膠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有機酸等。由於具備這些成分,人們才能欣賞到茶的美味,享受到茶的營養。偽劣茶不具備這些成分,還能危 害人的健康。 我國是世界產茶大國,全國29個省、市中有一半的省產茶,品種繁多。其中著名的西湖龍井 茶,以其獨特的形狀、超群的色、香、味聞名於世。其產地僅限於杭州西湖龍井村四周的獅峰山、梅家塢、翁家山、雲棲、虎跑等幾個地方。1988年獅峰牌極品龍井茶在希臘雅典舉行 的第27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上榮獲了最高獎——金棕櫚獎。通常稱清明前採製的龍井茶為明前茶,品質最佳;稱穀雨前採製的龍井茶為雨前茶,品質亦佳。只採一個嫩芽的,稱為“ 蓮心”;採一芽一葉,葉形似旗,芽形似槍的稱“旗槍”;採一芽二葉初展,葉形捲曲狀如 雀舌的,稱“雀舌”。特級龍井茶都是標準而又完整的一芽一葉。龍井茶炒制技術要求極高 ,炒制後的茶葉還需要經過半個月至一個月的貯藏,香氣才會更為清香馥郁,滋味才更鮮醇可口。這是龍井茶所獨具的特色。 茶的質量與氣候、光照、生長環境有關,高山茶優於低山茶,陽山茶優於陰山茶,頭遍茶優於二遍茶。就同一種茶而言,高山茶葉尖,低山茶葉圓;陽山茶葉厚,陰山茶葉薄;頭遍茶葉梗圓,二遍茶葉梗扁。 鑑別茶有感官和理化鑑定兩個方法。感官鑑定,也叫審評,第一形狀,屬外觀鑑定。感官鑑定又可分為四項:一是條索,條的種類不同,條索的要求與呈現各異,如鬆緊、曲直、粗細、扁圓、整碎、輕重等。要與該品種正常情況相符。二是色澤,是枯燥還是光潤,還應與該品種要求相符,如紅茶是紅褐色,綠茶是嶄新綠色,花茶為褐綠色。三是淨度,應潔淨無梗,塊、片、末不超過限度,不能含有非茶類夾雜物。四是嫩度,同一品種茶葉以芽尖白毫多者 為佳,條索雖稍粗壯,但嫩潤半透明。 鑑別茶的內質,可分香氣、滋味、湯色、葉底。一是香氣,鼻嗅新鮮,濃厚純正為好,淡薄 不純為次,悶焦粗澀者更次,有異味者為劣。各種花茶均應有自己獨特的正常香氣,如茉莉花茶應具茉莉香氣,玉蘭、珠蘭花茶應具玉蘭、珠蘭香氣。二是滋味,用舌部味蕾感覺,甘 醇濃郁,鮮嫩純正為優,澀、苦、粗、酵、淡為次,黴、辣、生草味為劣。三是湯色,在茶湯熱時,觀察明暗深淺。一般明淺為佳,暗深者次,但紅茶湯色比綠茶深,緊壓茶湯色要暗 。四是葉底,品嚐沏過的溼茶葉,用手按,柔軟有彈性屬於細嫩,板硬無彈性為粗老。上述鑑別方法主要是區分優、次、劣。一切事物都是由量變到質變,偽劣茶葉也就往往是在這種 感官鑑別中發現。 茶葉尚無全方位、全過程用文字表述的質量標準,現只有產地收購毛茶標準,即6級18等, 和國際GB/T9172—1988《花茶級型坯》標準。其中只有國標GB9679—1988《茶葉衛生標準 》具有強制性。感官指標:具有該茶正常應有的外形及固有色香味,不能混有異種植物,葉 不得含草類物質,無異味,無異臭,無黴變。理化指標:每kg鉛含量不超過2mg(緊壓茶為3m g),銅不超過60mg,銻不多於0 2mg(緊壓茶為0 4mg)。 有機氯和有機汞農藥殘留指標,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均不得超過0 2mg/kg。 水分指標:含水量太高,茶葉變質越快;水份越少,茶葉不易劣變,但水份過低,茶葉品質 會下降。一般茶葉含水量在3%左右為最佳。 灰分指標:茶葉中的無機化合物稱為灰分,灰分中含量較多的是磷、鉀,其次是鈣、鎂、鐵 、錳、鋁、硫等,總量不得超過7%。 茶葉的理化鑑定分為物理鑑別和化學鑑別。 茶葉的物理鑑別有4項內容: 1 葉片檢驗:取少許開水沖泡後的葉片,用放大鏡觀察,如果葉片的顏色為深綠色,上面 光滑,背面有茸毛,葉片呈橢圓形,葉端短小鈍圓,葉緣呈鋸齒狀,鋸齒上有纖毛,即可判斷為真茶。不符合以上特徵的葉片即為摻假茶。 2 對摻入已浸泡過的茶葉檢驗:取可疑茶葉片,製成粉末,置於表面皿中後,另於其上端 再加蓋一表面皿,控制電爐,用小火烘烤5~10min,在覆蓋的表面皿上,用鏡檢,如果可見 許多極細的油滴狀物,並有許多細針狀結晶者為咖啡鹼,表明是純茶。否則說明咖啡鹼早已溶解無存,可以判為是已經浸泡過的茶葉。還可以根據浸出液比重法來確定,已經浸泡過的 茶葉浸出液比重為1 0023~1 0057,與新茶浸出液比重1 0098~1 0145相差甚遠,上述 兩種方法結合使用,更能準確判斷。


中國茶文化知識


品茶這個和煮茶,泡茶的水溫器具也有一定的關係,什麼樣的茶用什麼樣的器皿有關係,。

品茶一般是先聞,在喝,喝茶的水溫一般在60到八十度口感最好。


過河的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a1a7cd999d914fb8ab0a9467bdd612ce\

畢方雜談


陰山茶沒陽光茶鮮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