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那麼愛張兆和,為什麼還會出軌?自卑是原罪

01

沈從文認識張兆和是在吳淞中國公學教書的時。

當時的沈從文不文一名,揹負重債。

沈從文出身鄉野,在求學和寫作的路上遭遇太多的挫折和歧視,他非常自卑,自我價值感低。


沈從文那麼愛張兆和,為什麼還會出軌?自卑是原罪

當沈從文來中公的時候,張兆和已在外文系讀到二年級。張兆和出身名門,家庭條件好,自己也是非常優秀。

那時大學裡出現女生是很新奇的事,而張兆和不僅成績優異,又擅長體育,女子全能運動排名第一,還是女子籃球隊隊長,非常引人注目。

當時的沈從文,從身份、地位、到外貌性格與張兆和都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窮屌絲看上白富美。

沈從文一邊深陷感情之中不可自拔,一邊又痛苦於自己與張兆和的差距。他將滿腔的情感都寫成情書。

互相在頑固中生存,我總是愛你你總是不愛我,能夠這樣也仍然是很好的事。我若快樂一點便可以使你不負疚,以後總是極力去學做個快樂人的。

在張兆和沒有任何回應的情況下,沈從文一直執著地追求著,不停的給她寫情書。

實際張兆和在沈從文的情書攻勢下,態度慢慢發生了轉變,她從開始的完全不理會、無情地拒絕,到後來慢慢地害怕自己的拒絕傷害到沈從文的心。

女人是感情的動物,會因為感動而愛上。

可以說沈從文用自己的痴情和執著打動了張兆和,征服了她的家人。張兆和的姐姐張允和在他倆的婚事上明確表示贊同。當沈從文發電報給張兆和,問她是否願意和他結婚時,張允和回了電報,寫了一個“允”字。


沈從文那麼愛張兆和,為什麼還會出軌?自卑是原罪


童話中的愛情故事都是假的。結婚不到三年,沈從文就被女學生吸引。

張兆和的反應很激烈,她帶著孩子回了孃家。沈從文的婚外感情告一段落。

抗日戰爭爆發,沈從文到西南聯大教書的時候,曾經塵封的婚外感情萌芽而出,他將這個女學生介紹到西南聯大的圖書館工作,終於擦槍走火。

性格剛烈的張兆和從此心如死灰,雖然沒有選擇離婚,但是已經將沈從文當成陌路人。

張兆和臨去世前,有人拿沈從文的照片問她,你還認識他嗎?張兆和回答,看著熟悉,但是不認識。


02


縱觀沈從文的一生,他用痴情感動了心愛的女子,已經將幸福拽在手中,但是又親手把幸福打碎,遺憾終生。

在沈從文感情變化的背後,其實有一個東西一直沒變,他在自我認知上一直都是價值感極低,對人際關係的維護也沒有想要任何改進,而這些完全就是情商低的表現。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對情商的定義是:

情商主要指察覺自己與他人感覺的能力,鼓舞自我的能力,面對自我與他人情緒的能力。

情商可分為四類:自我認知、社會認知、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管理(或稱社交技巧)。

沈從文在自己的婚姻關係裡,最大的缺陷是對自我沒有正確的認識,對妻子有錯誤的認知,對他們婚姻關係的管理,沒有采用正確溝通方法。

自我認知

羅納德·B·阿德勒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講到:你對自我的認識很大一部分是由你對自己的感覺組成的。

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覺。

自律:

“我太小心翼翼了。”

“在我開口說或動手做之前,我總會深思熟慮。”


好辯:

“我太強勢了,一定很惹人厭。”

“我在自己的信念上堅定不移”

對自我價值的評判就是你的自尊。高自尊的人有較高的評判,低自尊的人一般都會看低自己。

沈從文那麼愛張兆和,為什麼還會出軌?自卑是原罪

擁有高自尊的人傾向於認為別人是好的,並且期望被他們接受,低自尊的人認為所有人都一直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們,根本不管這種想象是否符合現實。

在沈從文的身上,有明顯的低自尊人的特點。

沈從文來到吳淞中國公學教書,他正式到任那天,四月三十日,日記裡寫:“雖然受了很熱烈的歡迎,我細看校中狀況,很難有辦法。”

沈從文在中公教書很受學生愛戴,當時的中國公學校長鬍適都說“從文在中公最受學生愛戴,久而不衰”。

沈從文自己的感覺卻不是這樣,事實上,他注意力過分集中於糟糕的方面,在和朋友的傾訴信件中,經常抱怨。

在他們的婚姻生活中,沈從文的這種低自尊心態對他們的感情是一個極大的傷害。

沈從文隻身南下昆明後,張兆和寫給他的信中提到:以前你還聽我的建議,略加修改,近一二年你寫小文章簡直不叫我看了,

你覺得我是‘不可與談’的人,我還有什麼可說!

對來自妻子的建議,對自卑的沈從文來說,那是一種不認同和對他的否定,他不認為那是夫妻間的平等交流,他需要被崇拜,需要豪無原則的肯定。

婚內得不到的就會去婚外訴求,所以女學生的崇拜馬上就讓他動了心。但是如果他的這種低自尊的性格不改變,不管他的妻子是誰,所有的悲劇都會重演。

要正確認知自我,首先要有改變的意願,再根據外界的反饋來調整修正自己對自己過時的認知。


沈從文那麼愛張兆和,為什麼還會出軌?自卑是原罪


社會認知

正確認知他人,需要你能夠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認識事物。要有同理心,能夠從他人的經歷出發去考慮問題。

抗日戰爭爆發後,沈從文匆忙南下。張兆和因為自己身體不適,孩子還小,也想保護沈從文的手稿等沒有一起前往。

沈從文剛開始同意妻子和孩子先不一起走。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他又開始著急,不斷來信催促。

在催促的信件中並沒有為張兆和考慮任何難處,只是一味的說自己需要她,甚至在一封信中懷疑張兆和感情出軌:你同我分裂是必然的,同別人要好是自然的。我到頭還是我,一無所能,一無所得,與社會一切都離得遠遠的,與你也離得遠遠的。

沈從文倉皇離開北平的時候,大兒子三歲,小兒子僅三個月。在戰亂中帶著這麼小的孩子從北平去往昆明,想一想都知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從沒有為家庭瑣事操勞過的沈從文是體驗不到這種辛苦的。他也沒想過,像張兆和那樣性格的人,從選擇接受他開始,其實就已經傾心於他。

如果你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麼你的世界將只剩下你自己。


沈從文那麼愛張兆和,為什麼還會出軌?自卑是原罪

人際關係管理

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裡講到,讓人滿意的關係需要做到:

保證

從語言和非語言的層面讓對方知道,他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你是忠於這段關係的。


共享任務

幫助彼此打理生活中的瑣事和義務。


在保證這方面,沈從文顯然沒有做到,不光沒做到,相反還給張兆和紮了一針。

沈從文喜歡上女學生,他覺得自己在掙扎中痛苦不堪,於是告訴了妻子,他覺得自己是坦蕩的,妻子應該理解自己。

其實他心裡何嘗不明白,不忠就是對伴侶的傷害,只不過他一直以為妻子不夠愛他,潛意識裡他在用這種方式報復妻子: 看,你不愛我,總有人愛我。

沈從文除了性格缺陷,在生活上他也是一個生活白痴,家庭生活中的瑣事都沒有操過心,反而給妻子很多麻煩。

從張兆和寫給沈從文的信中透露了很多他們生活細節:

“我很奇怪,為什麼我們一分開,你就完全變了,由你信上看來,你是個愛清潔,講衛生,耐勞苦,能節儉的人,可是一到我一起便全不同了,臉也不洗了,澡也不洗了,衣服上全是油汙墨跡,但吃東西買東西越講究越貴越好,就你這些習慣說來,完全不是我所喜愛的。


我不喜歡打腫了臉裝胖子外面光輝,你有你的本色,不是紳士而冒充紳士總不免勉強,就我們情形能過怎樣日子就過怎樣日子。我情願躬持井臼,自己操作不以為苦,只要我們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就好了。


這一戰以後,更不許可我們在不必要的上面有所奢求有所浪費,我們的精力,一面要節省,一面要對新中國儘量貢獻,應一掃以前的習慣,切實從內裡面做起,不在表面上講求,

不許你再逼我穿高跟鞋燙頭髮了,不許你用因怕我把一雙手弄粗糙為理由而不叫我洗東西做事了,吃的東西無所謂好壞,穿的用的無所謂講究不講究,能夠活下去已是造化,我們應該怎樣來使用這生命而不使他歸於無用才好。”

二姐張允和來到北平記錄了他們生活的片段。

“我住他家甩邊一間屋中,這時他家除書籍漆盒外,充滿青花瓷器。又大量收集宋明舊紙。三姐覺得如此買下去,屋子將要堆滿,又加戰後通貨膨脹,一家四口亦不充裕,勸他少買,可是似乎無法控制,見到喜歡的便不放手,及至到手後,又怕三姐埋怨,有時勸我收買。”


沈從文那麼愛張兆和,為什麼還會出軌?自卑是原罪


03

沈從文自卑,完全的不自信,他需要是別人對他毫無保留的感情付出,他需要十分的保證。張兆和是一個現實活在塵世的女子,也許覺得行動勝過語言。她放棄了很多無用外在的東西,放下千金小姐身份,願意操持家務,為兩人支撐一個家。

沈從文的後半生過得十分淒涼。那部以婚外情為原型寫出的小說《看虹錄》,因為裡面有情色內容的描寫,因此受到郭沫若的批判和打擊。

受到刺激的沈從文從此再也沒有寫小說。他被分配到博物館當講解員。從此他將自己的研究方向轉移到文物研究上。

沈從文又開始不斷給張兆和寫信,但是這次張兆和不再回應。

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二姐張允和來看他,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巴巴的信:

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第一封。

他把信舉起來,羞澀又溫柔,然後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


沈從文那麼愛張兆和,為什麼還會出軌?自卑是原罪


結束語

沈從文的感情除了那短暫的幾年,一直是是求而不得。但是,誰之過呢?

他一直深陷在自卑自憐的情緒裡,這才是他一生過得淒涼的原因。

他除了寫信,有沒有真正的反省過自己的錯誤,有沒有通過行動去求得妻子的諒解?應該沒有。

他在臨死之前向張兆和說:三姐,我對不起你。張兆和心如刀絞,也許她一直在等這個道歉。

每個人的出生,成長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性格,但這些並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長成現在的樣子是過去的經歷決定的,但是,將來要長成什麼樣子是由我們現在決定的。

人生成長需要不斷的覆盤、反思與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