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門”背後:品控或成小米進軍高端市場最大桎梏?

小米10系列發佈之際,按照小米董事長雷軍的說法,小米10、小米10 Pro 不僅是小米十年的集大成之作,同時也是小米衝擊高端市場的首款產品。小米官方更是將其稱為“夢幻之作”,擁有著“夢幻設計+夢幻配置+夢幻影像+夢幻體驗”。

而從首發1分鐘破2億的銷售額看(有媒體按照價位最高的12GB+256GB版本4699元定價,估算出2億元銷售額大致售出了42562臺小米10系列),用火爆來形容確實也不為過。看來小米期望用小米10開啟的高端手機“夢幻”有了成真的希望。但隨著用戶陸續拿到小米10實貨,小米手機此前出現的品控的“舊病”似乎又復發了。

“葫蘆屏”與攝像頭鏡片裝反 個例背後高端態度為上

對於小米10系列存在的品控,首先有網友曝出視頻,稱新取回和開封的小米10 Pro挖孔前置鏡頭,右上角有異常黑色和鏡頭連為一體。而這並非第一個網友爆料小米10系列手機挖孔鏡頭出現異常,稱之為“葫蘆屏”。此處為了讓大家驗證,我們把我們可以看到的視頻分享給大家:https://www.iqiyi.com/v_19rxe01dqw.html。

對此,小米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統一回復:抹黑勢頭突然升級。

“葫蘆門”背後:品控或成小米進軍高端市場最大桎梏?


不知大家看了上述小米的回覆作何感想?我們暫且把回覆中所謂“黑稿”的陰謀論放在一邊,如果我是看了小米10系列發佈會的用戶而被吸引去購買,首次到手剛開封的新機就出現質量問題,而且是相當明顯的質量問題,會對小米這款高端手機作何感想?畢竟這被小米稱之為“夢幻之作”,是小米自己把它說得如此完美。

此外,鑑於小米10系列又處在缺貨狀態,即便是換機,那麼這段時間,小米自詡好的售後,難道沒有一個備機方案來讓用戶選擇嗎?(至少我們在視頻和小米的回覆中未能看到)

也許到這裡,有人會認為我們對小米是吹毛求疵,甚至也有“黑”小米的嫌疑。但我們想說的是,“水漲船高”。既然自己把小米10系列說成是集多種“夢幻”於一身,作為用戶,對於首發的機器難道不該“吹毛求疵”嗎?至少小米是不是應該首先展現出一個“高端”的態度和服務?可惜的是,我們在小米的回覆中,並未看到針對這種現象的解釋,也未看到進軍高端,好的服務體現在了哪裡?回覆的主旨就是“陰謀論”,顯然沒有將重心放在用戶上。

除了上述小米10存在的所謂“葫蘆屏”,最近還有用戶買了小米10給了差評,原因是小米10竟然把攝像頭的保護鏡片給裝反了,原本108MP應該朝上,卻被顛倒裝反了。這條評論吸引了數千人來圍觀,很多網友都跟著起鬨,調侃這次是真的方向錯了。

“葫蘆門”背後:品控或成小米進軍高端市場最大桎梏?


“葫蘆門”背後:品控或成小米進軍高端市場最大桎梏?


對此,網友還是體現出了極大的寬容,畢竟小米10缺貨,所以趕工出現品控問題也在所難免。因為手機都有良品率,只能說小米要做好售後就好。不過在我們看開,這種顯而易見的問題出現在“夢幻之作”上,確實顯得很“Low”,這讓我們想起此前周立波海派清口的一個段子:一個司機屢屢不繫安全帶被警察攔下,最後終於繫了,當再次面對警察攔下時,理直氣壯地說我係安全帶了,但警察更是理直氣壯,你是系安全帶了,可你係反了……

冰凍三尺 小米品控問題非一日之寒

去除所謂的“陰謀論”,也許有人會不解,為何小米手機一出問題就是會讓人聯想到品控?

原因很簡單,小米的品控問題由來已久。如在早期的中高端機型上,就有小米Note發熱門、小米Note2顆粒門,小米2S自燃門、小米4點膠門、小米5發熱門等事件。

而到了小米6時代(當時也被認為是小米7年間,衝擊高端市場的巔峰之作,發佈初期口碑良好),但到了實際的產品,品控依然成為其邁向高端的禁錮,僅當時小米社區的調查,就曝出了小米6包括自動重啟、WiFi斷流、屏幕拖影等11項問題,其中每一項差不多都有上百人遭遇過。

“葫蘆門”背後:品控或成小米進軍高端市場最大桎梏?


而從全球的角度看,隨著小米手機從2016年開始逐漸走向海外市場,其與品質相關的故障率也開始顯現。

據數據安全公司Blancco對於全球故障率最高的手機品牌統計顯示,在2016年第一季度,小米還沒進入榜單,但到了第三季度,就已經有2款機型(紅米3S、紅米Note3)進入故障率最高10款機型的行列,而且還排在了第二和第三的位置;到了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機的整體故障率已經以13%排在全球第二位,並延續這一高位至2018年。

“葫蘆門”背後:品控或成小米進軍高端市場最大桎梏?


“葫蘆門”背後:品控或成小米進軍高端市場最大桎梏?


也許是小米意識到此前品控存在問題的嚴重性,也許是當年上市所需,2018年發佈的小米8雖然在發佈之初也遭到了吐槽,但基本聚焦在外觀設計上,這也使得截至到2018年年底,小米8的銷量突破了600萬部,為此,小米還甚是驕傲了一番。

然而好景不長,進入到2019年,小米拆分出Redmi和小米,進一步明確小米品牌面向高端定位之後本應是力作的小米9,上市之後不久,就相繼曝出了“無閃門”和“閃屏門”,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吐槽小米9耗電問題嚴重,尤其待機狀態更為耗電。而當時有很多正在使用小米9的米粉也跟帖稱,小米9的待機耗電量巨大,手機信號耗電異常等。

更讓人們難以理解的是,有搶到小米9手機的用戶竟然發現該手機沒有閃光燈。

我們不知道上述與品控相關的問題當時在小米9上是否普遍,但最終市場的證明不會缺席。這款小米品牌拆分之後的首款面向高端的小米9,僅上市9個月之後就從小米官網下架,成為小米史上最短命的旗艦機,樂觀估計銷量僅為200萬部,與此前小米8的市場表現大相徑庭。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們瞭解了上述小米手機這幾年的發展不難看出,小米手機的品控問題幾乎是常態,沒有問題反而成為例外,那麼針對目前小米10出現的問題,不管未來是否普遍,還是市場和用戶過於敏感的個例,都在情理之中。關鍵是小米自身,對此理應有清醒的認識和負責的態度,尤其是與在與自身宣傳的小米10是小米10年“夢幻之作”的標準對比,是否還存有品控標準的差距?

品控是走向高端機基礎 天然性價比策略成品控大敵

其實,縱觀今天已經立足於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廠商蘋果、三星和華為,除了核心技術的自我創新能力及龐大的研發投入外,那就是品控的投入和能力。

創新自不必說,期待走向高端的小米,無論是核心技術的自創能力,還是投入,與上述三家企業均存在相當的差距。至於品控的投入和能力也大抵如此。

例如蘋果,其在全球範圍內挑選能夠符合產品標準的供應商,不計成本地投入務求達到最好的效果,並通過大規模的訂單以及分散供應商來有效壓縮成本,在市場上,它又靠著產品的創新、質量等來獲取份額,並以高價策略來獲得足夠的利潤率;而三星有著可以完全自給自足的上下游供應鏈的天然優勢;華為則早在1998年,就與IBM公司合作啟動了“IT策略與規劃”項目,其中ISC(集成供應鏈)是其中的重點之一。核心就是將過去分散、割裂、獨立運作的分散供應鏈模式,提升到以計劃引領,採購、生產、物流、銷售模塊的相互協作的、有體系、規範化的供應鏈管理,發展至今,也是相當成熟。

領先的品控能力帶來的自然是高品質的產品。據Harris Interactive去年通過監控歐洲大型電子產品零售連鎖店Darty的數據發現,在約130050次售後維修中,榮耀、華為和蘋果三大品牌的維修率最低,平均2年無故障,手機品質可見一斑。

“葫蘆門”背後:品控或成小米進軍高端市場最大桎梏?


反觀小米,最初的“性價比”定位,加之與蘋果、三星和華為這樣的廠商相比,沒有形成供貨量上的規模優勢,同時,其利潤率受限於價格(性價比),又不足以讓它可以不計成本地在供應鏈上提升產能來滿足市場需求。

結果是為了實現銷量,小米又不得不控制成本,可為了控制成本就必須在供應鏈上選擇最具“性價比”的供應商和元件,但性能和價格上的平衡點往往是以產品的品質和市場上的滯後作為代價,結果就是品質極易出現問題的同時,產能還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最直觀的體現就是缺貨)。

再接下來,缺貨的結果就是“催”貨,或者臨時拉入廠商生產。例如去年在小米9首賣缺貨以來,小米為了迅速增加產能,就將比亞迪拉入代工廠的行列,還通過在亦莊新建工廠的方式提升產能,而這些此前並不在小米9的規劃之內,如此臨時抱佛腳,保證品控的難度可想而知。

到了今天的小米10系列,雖然表現上看是供不應求,實際上還是整體品控能力的缺失導致的惡性循環的體現,而這和小米一直未改的“性價比”基因密不可分,難以改變。

綜上,我們認為,近期曝出的小米10的問題,無論最終證明是個例,還是普遍,本質上都是小米“性價比”的病根所致,而“性價比”似乎天生就是品控的大敵。既然病根未除,“舊病復發”也就在意料之中,只是這次,當面對一眾國內廠商旗艦機分沓而至之時,仍在缺貨的小米,衝擊高端,還能是那個幸運的例外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