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孩子有情感嗎?如何避免干預道路上的誤區?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自閉症的提問:

自閉症孩子有情感嗎?

自閉症孩子有情感嗎?如何避免干預道路上的誤區?

問題下面引來很多網友回覆。其中有專家和特教老師,也有星兒家長,還有一部分匿名網友。

題主補充文,比如,受委屈了向親人求助,告狀之類的。

下面是很多專家和網友的回覆。

@美國丫丫爸(化學博士,自閉症科普作者,“小丫丫自閉症項目”發起人):

自閉症孩子也是孩子,不是怪物,當然也有情感,但是表達方式不一樣,或者與我們預期的不一樣。只是我們總把他們當作怪物而已。

@遲雅中醫心理(心理諮詢師):

大部分人可能認為自閉症的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絕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能和他人建立很好的感情,更多的時候自閉症兒童不是不想建立感情關係,只是不能很好的表達與溝通,不知道該如何建立感情關係,所以需要身邊的人多一些關注、理解與耐心,他們是很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接納,幫助他們康復。

@千年竹老二:

當然有感情,只是很多時候不能很順暢的表達,尤其是不能很好的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也沒有那麼豐富,但他們內心對於情感的需求是和普通孩子沒什麼區別的。

@王東東(北大心理學碩士、諮詢師,專注自閉症、兒童成長和成人焦慮):

自閉症兒童其實跟正常兒童一樣,都有正常的情感需求。

在繼續回答之前,先解釋一下情感吧。在心理學上,常常將情緒和情感放在一起講,一般來說情緒是短暫的、易變的,情感是長久的、穩定的。情緒跟情感有著密切的關係。

那麼,自閉症兒童有情緒嗎?毫無疑問。因為心理學家艾克曼的研究表明,愉快、恐懼、發怒、悲傷、驚奇和厭惡這些情緒是先天的。

有情緒的兒童自然會發展出情感。所以自閉症兒童是有情感的。

例如,依戀。任何的兒童在出生後都會跟撫養者形成依戀關係——雖然有好有壞。當自閉症兒童不舒服的時候去找媽媽的時候,就是他們依戀的表現。

當然,自閉症兒童還是有負面的情感,比如恨。有些自閉症兒童會非常不喜歡某個人,而且是長時間的不喜歡,甚至會想要動手打對方。

所以自閉症兒童是有情感的,只是偏向負面的情感更多一些。

@syman:

有的,喜怒哀樂也是可以教會的內容部分。需要更多的教學和場景運用來熟悉。

@葷素搭配:

情感這個東西,是毫無道理的,突然出現的。

普通小孩,想要吃冰淇淋。就是“想吃”,原因不可考,也不必考。然後,開始找合邏輯的理由。

你問他:“為什麼想吃冰淇淋”。他們的回答都是顛三倒四,毫無邏輯。在大人看來,極為可笑的。之後的他們,在長期訓練下,語言表達開始“合邏輯”,開始合大人的邏輯。

而自閉小孩。就是不說,但就是要吃。在長期訓練下,也慢慢會開始用“合大人的邏輯”的詞彙,開始找理由來說服自己,和說服大人。

情感,全部都有。和普通孩子一樣一樣的。

但是,他們的語言弱。他們用語言(邏輯思維)說服大人,或說服自己自律的能力,是欠缺的。

然而,他喜歡你就是喜歡你。喜歡一個人,本就應該是沒有邏輯的。

有邏輯的喜歡一個人,是以利益為優先的。

一但某日邏輯與事實不符後,將一切都結束。

以上,是情感輸出端,和情感表達,及情感的邏輯思考方面。

還有情感的輸入方面。也即,你的情感好惡是否會影響到他。這依然是會的。

而且自閉孩子,有很大部分,感官十分之敏感。衝入大腦中的數據量非常巨大。

而且因為語言的弱勢,他們看所有人的眼神,都是“意義難明”的眼神。對的,表情,是要用符號去替代的,不然組織不起語言。

所以,他們有意的忽略了表情和眼神。甚至,因為活物的不確定性,哪怕他們極為喜歡的,也不敢碰觸這些毫無邏輯規律的活物。

什麼時候敢碰觸?要到他們語言可以總結此活物的規律後,才敢碰觸。

普通小孩,其實也是這樣。從沒見過的語言不可描述的,不敢碰。一但大人用語言描述給他聽,告訴他這是隻狗。他直接慣性的用語言組織起邏輯來:“狗可以抱抱”。

@小A媽(早教、幼兒語言發展)

當然有的,而且我們應該更多關注自閉症孩子的狀況,及早進行干預的話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能有很大助益。

自閉症孩子有情感嗎?如何避免干預道路上的誤區?

以上是來自特教行業、心理諮詢行業等專業人士和星媽們給出的答案和建議。

那麼,對於自閉症孩子來的問題行為及情感意識培養來說,如何更好地進行,什麼樣的方法才是最適合和最有效的?

下面,我們通過來自行業專家的分析給予解答。

一位自閉症患兒家長這樣寫過:“當我發現我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不一樣時,我要做的,不是跪下,而是躺下。躺下來是要為他架座橋,讓我的孩子從我的身上走到另一端…… ”

當得知孩子得了自閉症,父母總是最焦灼最心疼的一方。我們都理解爸爸媽媽們的心情,但我們要說:只有科學干預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早期干預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後天的訓練,幫助孩子的神經網絡建立新的通道,相當於在堵塞的公路旁再建新的公路網,讓車輛有新路可走,從而儘可能恢復孩子的各項功能。而年齡越小的兒童大腦可塑性越高。

家長在得知孩子得自閉症時,往往傾盡全力試盡各種方法進行早期干預訓練,殊不知有些方法根本沒用。

而那些自閉症干預道路上會出現的很多誤區,家長一定要學會甄別和避免。

誤區一:糾結於診斷結果

近半的家庭會花超過一年時間對孩子進行反覆診斷,因為接受診斷結果是一件需要極大心理承受力的事情。但我們通常建議父母一旦發現異常就要儘早干預,甚至不必等到診斷,因為自閉症以及發育遲緩的黃金干預年齡為2-6歲,適宜干預年齡為2-12歲。

誤區二:大量依靠感統訓練

感覺統合,就是感覺——知覺——認知。如果大腦神經無法正常將感官信息整合到一起時,就會帶來身體運動、感覺運動的不協調,醫學和心理學上稱之為“感覺統合失調”或“感覺處理障礙”。

然而每個孩子的感統失調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感統訓練要做多久還要看孩子本身的情況而定。

研究表明:感覺統合訓練對於自閉症的核心問題(社交障礙,語言發展障礙,刻板行為)沒有顯著療效,但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和肢體協調有關的技能。因此在孩子干預計劃中加入感統訓練應嚴格根據孩子具體情況而定,切不可盲目大量地依靠感統訓練來解決所有問題。

誤區三:隨意使用禁食方法

禁食療法,又稱去穀物及酪蛋白食療。儘管在臨床報告中確實有父母報告孩子食用糖類物質後就顯興奮,或者檢測到對於蛋白類物質有過敏現象,但這裡有一個需要區別的因果關係。即正常兒童也存在耐糖和耐蛋白的異常,這種異常非孤獨症的特有現象,也就是說不是代謝異常產生了孤獨症,而是孤獨症兒童中代謝異常比例偏高,但絕對不是全部。

在臨床處理上,是否要使用禁食療法必須先去醫院獲得檢查和醫生建議,切不可聽信傳聞隨意給孩子禁食。兒童正處於大腦和生理發育快速期,隨意禁食很有可能引起營養不良甚至腦萎縮等嚴重問題。

自閉症孩子有情感嗎?如何避免干預道路上的誤區?

誤區四:忽略家長的介入

在美國,幾乎所有的機構都會將家長培訓納入機構服務內容,因為孤獨症的干預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的,和環境密切相關的事情。

就干預時間上來說,有效干預時間是每週25-40小時,一般機構一週可以為一個孩子完成10個小時,剩餘的時間就需要家長在家裡完成。然而,美國的治療師與孩子比例是45:1。美國的治療情況尚且如此,而在我國治療師和孩子的比例是2000:1。如果沒有家長的介入,大多數孩子基本上無法得到有效的干預。

就環境的角度來說,孤獨症的大量訓練都需要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家庭環境中存在大量生活場景,對於孩子的語言,認知,社交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這個部分幾乎是機構相對結構化的環境無法替代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只要經過系統科學的培訓,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完全可以勝任一個治療師的角色。

誤區五:僅僅使用DTT或者NET一種教學方法

ABA(應用行為分析法)一共分為兩類主要的方法,DTT分離式回合教學和NET自然教學法(PRT教學通常融入這兩種方法)。

前者的特點是結構化程度高,由教師主導,短時間內大量密集式訓練,進步速度快。NET自然教學法的特點是靈活,泛化好,孩子對於教學內容切入情景因此理解深刻。這兩種教學方法各有利弊,在使用過程中要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來搭配比例,大多數的孩子都同時需要兩種方法,過度依賴其中一種都不能達成最佳效果。

舉例來說,對於家長普遍關心的語言項目,DTT可以幫助孩子快速累積詞彙量,短語和簡單句子結構,但NET可以教會孩子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兩者配合每天醒著就能練習,進步自然會比每天只進行1-2個小時語言練習的孩子快得多。

誤區六:重認知語言而忽略社交

我國主流教育體系中的重認知輕社交的教育模式似乎也影響到了孤獨症孩子的教育模式。部分家長非常注重孩子的學業,因為孩子的功課在學校跟不上而焦慮不已,卻忽略了對於孤獨症孩子來說本來就是弱點的社交技能,以至於孩子到了十幾歲還不知道如何進行基本的社交。比如如何維持眼神,如何引起別人注意,如何開始話題,如何維持幾輪對話。

從小就注重社交訓練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長大後對環境的適應,因為不管孩子的認知水平發展到多高,只要他處於社會中,哪怕是最簡單的工作也需要基本的社交能力。

而基本的社交訓練也並非一定要在同齡群體中進行,實際上最初的社交訓練就是孩子和成年人的社交,之後是面對一個同伴的社交,最後才是面對一群同伴的社交,和會照顧他的成年人進行基本的社交是孩子通向融合的基礎。

誤區七:行為問題處理不當

在處理行為問題時有幾個常見的誤區:

第一,發現問題很難處理,於是就暫時擱置,希望隨著時間問題行為自然消退。但實際上,如果造成問題行為的原因不變,時間越長越難改變。

第二,剛剛實施干預方案的時候發現情況更糟了,以為處理方式錯誤,於是停止。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況,家長應該繼續。

第三,斷斷續續干預。這個極其危險,可能造成問題行為越來越嚴重,因為問題行為被間隔強化了。

第四,沒有仔細找到問題行為的原因就隨意干預。有時候問題行為形成的原因確實不是一下就能看出來了,這個時候就需要FBA功能性行為分析技術來做判斷,在仔細記錄和研究行為之前隨意下結論並進行干預經常導致無效。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有其真正的原因,不要因為還沒有發現原因就隨意判斷為想象中的原因。

誤區八:過於寵溺孩子

由於孩子的特殊性,很多父母尤其是祖父母會在潛意識中對孩子產生負罪感,總想補償孩子一些什麼,外在表現為對孩子的過分寵溺。但是,結果通常不容樂觀。

第一是寵溺會進一步加重孤獨症孩子的問題行為,導致家長對孩子的管理更加困難。實際上,在行為管理上,父母應該建立和對待一般孩子一樣的標準。行為問題不能討價還價,因為孩子長大後的現實世界不允許。

第二是直接影響到了親子關係,和你所擔心的對孩子嚴格要求會破壞親子關係不同,臨床觀察發現,建立規則反而會促進孩子對於你真正的喜愛。因為規則讓孩子明白世界不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隨意變化,從而建立了安全感,對於幫助他建立規則的人產生了帶有尊敬的依戀感。

誤區九:刻板運用ABA,強求“標準答案”

首先,ABA雖然包含了一系列具體的教學方法,但ABA本身是一門研究人類學習和行為基本規律的學科,它總結出了人類的行為來自於經歷中的強化效應並使用這一效應來促進學習,規律本身是觀察的總結,不存在刻不刻板的問題。

因此,我們通常說的教刻板了,實際上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治療師對於教學方法掌握運用地不夠熟練或者教學方案設計得不夠好而產生的教學內容的死板。

舉例來說,忽略對於訓練內容的泛化訓練,每個問題只設計一個標準回答,而沒有訓練相關回答,或者對於一個回答沒有訓練孩子聽懂不同的問法。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兒童早期干預教學中,在主流教育體系中一樣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就是這個意思,但好的老師就會允許並鼓勵孩子任何合理的答案。

自閉症孩子有情感嗎?如何避免干預道路上的誤區?

誤區十:誤以為“融合教育越早越好”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關心孩子的融合教育(以經過特別設計的環境和教學方法將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安排在一起學習)問題,而這也是經常產生最大問題的部分。所有早期干預的最終目的都是將孩子送入主流學校,但是並非越早進行融合越好,也不是每個孩子最終都能去主流學校的。

去不去融合,什麼時候融合?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狀況來安排,在這一點上專業領域內有很好的科學建議。但在實際情況中由於父母融合心切經常做出並不適合孩子甚至反向的結果。

許多並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進入融合環境中實際上非但不會“和正常孩子待久了就會好了”,反而會因為環境中過大的壓力和負面的社交體驗而越來越不好。即使孩子沒有明顯的不適,自閉症孩子因為缺乏觀察模仿他人的能力,因此沒有辦法進行自然而然的學習,實際上浪費了大量的寶貴幹預時間。

在美國,所有的融合教學都會有輔助老師的參與,幫助孩子從特教過渡到主流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沒有輔助的融合經常因為跨越太大而遇到很大困難。

最後,居家介入是自閉症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只要經過系統科學的培訓,每位爸爸媽媽都可以勝任居家引導自閉症兒成長的責任。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閉症療育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蝸牛世界觀(ID:wnsjg5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