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著,年輕著:十名參與者講述"太馬"十年

2010年至2019年,太原國際馬拉松賽走過10個年頭。10年參賽者總計超過20萬人,加之工作人員、志願者和觀眾,伴隨這項賽事的人驀然回首:哦,已經10年了。就以10人回溯時光,回溯“太馬”10年。

奔跑著,年輕著:十名參與者講述

 一 有問題,我能幫助你

9月8日6時,太原師範學院大三學生鄧玥晗,以志願者的身份站在長風商務區廣場,手舉一塊標識牌,上書:“有問題,請問我。”3萬餘人齊跑馬拉松,莫說外地跑友,就算是老太原,對長風商務區設置的馬拉松功能用房也不太瞭解。鄧玥晗細緻地一一解答,像個耐心的老師。“詢問衛生間和檢錄處的人最多。”她總結說。

“我們凌晨4點就來了,熟悉現場。”鄧玥晗介紹說,“山西國際會展中心每一個出口,都會設置一名問詢志願者,方便跑友們找路。”“還有好多同學,負責在賽道上志願服務。”鄧玥晗說,“他們的任務是擰瓶蓋,給運動員倒水。一天下來,要擰幾千個瓶蓋。”

  二 陪著你,手拉手撞線

2019年太馬賽道上,52歲的李正東與50歲的張紅玲又一次聯手登場。夫妻倆全程緊緊相隨,手拉著手衝過終點,一如既往。2003年,張紅玲健康出了些狀況,她開始通過長跑鍛鍊身體。為了陪伴妻子,李正東也加入到了長跑隊伍中。太原跑友群裡,由此多了一對“長跑夫妻”。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張紅玲收看馬拉松項目直播,特別想去參賽。2010年首屆“太馬”,張紅玲報名參加了半程馬拉松賽,並獲得了第20名。李正東從第二屆“太馬”開始加入,賽道上,夫妻倆始終相隨,手拉手衝過終點,真無敵。

跑過9屆“太馬”,李正東說“因為愛情”。因為愛情,怎麼會有滄桑,所以他們還是年輕的模樣。

三 JA247,我叫周斌進

2010年首屆“太馬”,247號運動員周斌進,以2小時51分43秒完賽,獲得了山西本土選手最好成績。2019年,作為連續參賽的“太馬”跑友,周斌進擁有一個永久自選參賽號碼: JA247。他說247是吉祥號碼,會一直帶來好運氣; JA則是“晉A”的意思,表明自己是個太原後生。

周斌進的小團隊,成員有33人,可謂臥虎藏龍。有人是專業隊醫,可應對訓練比賽中出現的各種損傷;有人是健身教練,從訓練、健身多方面分享經驗;有人是專業大廚,提供各種營養食譜。

“雖然大家只是長跑業餘愛好者,但是玩,也要玩到最好。”周斌進說。

 四 辣眼睛,太原太美了

57歲的姚晉涼,從2006年開始長跑,10屆“太馬”無一缺席,參賽項目均為全馬,他說:“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了。”

姚晉涼也有自己的專屬永久參賽號碼: TY119。 “ TY就是太原嘍,11月9日是我的生日。”老姚愛開玩笑,“真的,我和消防隊沒有任何關係。”

“首屆‘太馬’終點在濱河體育中心,後來又設在山西體育中心,現在則是長風商務區。”姚晉涼對每屆比賽如數家珍。“以前跑到長風橋、勝利橋就要折返,現在濱河路南北延伸,我們跑到北中環橋、祥雲橋才折返,算是見證了咱們太原的城市發展。”

老姚2006年跑步時,太原市只有長跑協會一支隊伍,五六十名成員。十餘年過去,長跑協會成員達600餘人,太原市的跑團多得“數不清楚”,有的跑團規模超過千人。“校園啊、公園啊,人都挺多。”老姚每天晨跑,身邊盡是跑友。

五 大飛碟,咱們合個影

“今年報了個半程,就是想和朋友們聚在一起高興高興。”44歲的張星笑稱,“每年,我們都在‘大飛碟’(山西國際會展中心)那兒合影。”2015年至2019年,張星參加過4屆“太馬”,全程、半程看心情隨機跑。2016年,由於“太馬”和北京馬拉松前後相差一天,張星缺席了一屆“太馬”。“忍痛割愛,忍痛割愛。”張星說。

在張星眼裡,“太馬”更像一次聚會,“賽前大家一起訓練,比賽結束去‘大飛碟’合影,完了再撮一頓。”張星說,今年是太原市的“體育年”,二青會剛剛結束,“太馬”結束後CBA聯賽、 WCBA聯賽又將開戰。“好多外地跑友特別羨慕。”

“對了,今年‘太馬’配發的參賽服,朋友們都說特別漂亮。”張星補充道。

六 小細節,越來越完美

“一看朋友圈,嚯,好多外地的跑友都來了。”溫小軍說,“外地朋友參賽時間緊張,有朋友讓我幫他們先領上裝備。不是兄弟不幫忙,真是領不了。”42歲的溫小軍是跑友圈裡的名人。他不僅連續參加過10屆“太馬”,還屢屢現身國內各項馬拉松賽事。溫小軍坦言:“今年‘太馬’升級為‘雙金’賽事,在國內算是最高級別了,吸引了很多外地跑友來參賽。”

今年“太馬”3萬餘人的參賽規模,意味著領取個人參賽物品這件小事,也變成一項大工程。“今年領取物品,整個流程設計得非常科學簡潔,沒有出現人流擁擠的情況。”溫小軍說,“而且必須本人到場,憑藉身份證原件才能領取,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替跑情況的出現。”

七 跑慢點,健康在腳下

“以前我會和朋友們開玩笑說,有什麼病,跑跑步就好啦。”46歲的王志雄說,“現在我經常提醒大家,少跑點,跑慢點。”46歲的王志雄也是“太馬”老人。2015年,他還被評為“太馬”公益形象大使,邀請全國100個跑團參加馬拉松“百團大戰”,致敬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今年,王志雄又作為太原電視臺解說嘉賓,為第十屆“太馬”鼓與呼。

王志雄介紹,他一直致力於宣傳健康跑步理念。譬如,在各個跑團推廣醫療急救、運動康復知識。“馬拉松運動太火了,確實有一些朋友失去理智,透支健康曬成績。”王志雄表示,“我強調‘少跑點、跑慢點’,是因為跑步初衷是讓身體更健康,而不是追那些好看的數據。”

八 3萬人,安全第一位

42.195公里是一段全馬距離,而對於“太馬”組委會競賽部負責人賈紅穩來說,他得走不知道多少段全馬。

競賽部的工作之一是測量比賽路線。“測量路線,是在下午出發,然後就幹到第二天中午。”賈紅穩介紹說,“有時候為了測量一個折返點,不知道在濱河路上走了多少個來回。”

今年“太馬”沿用了2018年的賽道,賈紅穩和他的小夥伴們也沒能閒下來。2019年太馬3萬餘人參賽,首次採用了分槍起跑的方式。競賽部為此設計了多套方案推演,最終在賽道上設置了A、 B、 C、 D、 E共5個區域。“全程、半程、迷你各方陣,沒有一個‘插隊’的。”賈紅穩說,“各項目選手都能安全、有序起跑,就是我們的獎牌。”

九 親子賽,全家心裡美

“太馬”賽道上有一個方陣,無論成績多麼出色,都不會得到獎牌。他們壓根不是奔著獎牌來的,他們只是以家庭為單位參加迷你親子賽,在馬拉松十分之一的路線上“出出汗”。2014年,太原馬拉松賽首次設立親子賽,280個家庭參與其中。時至今日,親子賽規模擴大至1000個家庭,依然供不應求。

“必須提前在電腦上寫好姓名、身份證號。”從第一屆親子賽就開始參與的高菲,將報名參賽描述為一場“秒殺”網購。“報名一開始,就得不停點、點、點,提交這些報名信息。”高菲說,全家人已經將親子賽當做一年一度的節日。起初孩子只能走走停停,現在則可以跟隨父母輕鬆跑完全程,“那種跑在濱河路上的感覺,開車可體會不到。”她說。

十 一路上,越來越乾淨

“太馬”起跑第一方陣,由世界各地精英選手組成,他們被安排在第一順位出發。那麼,“太馬”最後一個方陣,是哪支隊伍?

是環衛團隊方陣。“太馬”賽道上的環衛團隊約有二十餘人。每當起跑人群前進一段距離,他們便及時跟進,清理水瓶、紙屑等殘留垃圾。環衛方陣所過之處,“片甲”不留。

環衛方陣的隊長劉建寶經歷了10屆“太馬”。每年比賽他都會帶領環衛隊員,拎著大大小小的垃圾桶,走在參賽隊伍的最後。“不僅僅是賽道上這些人員,你看,周邊道路、花池旁邊,也有我們的戰友,總數約200人。”劉建寶介紹說,除去常規清潔工作,今年“太馬”還投入了18輛公交移動廁所和100個單體廁所,確保環境衛生。

“10年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參賽者素質在不斷提高。”劉建寶坦言,“真的,近幾年比賽,地上的垃圾明顯少了,我們的工作量少了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