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從業者揭短板 資方撐不住球員仲裁被“踢皮球”


中國足球從業者揭短板 資方撐不住球員仲裁被“踢皮球”

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陽光逐漸明媚,接下來這一週,中國足壇要確定今年這個特殊賽季的職業聯賽格局了。

上週有4家表達過相關意願的中乙俱樂部收到中國足協下發《關於相關俱樂部提交2020職業聯賽遞補申請及相關材料的通知》,遞補申請和相關材料的截止期限是3月13日——這4家中乙俱樂部準備補進中甲聯賽(有中甲俱樂部解散退出),但名額尚未確定,而在中超層面,唯一的懸念聚集在天津天海身上。


中國足球從業者揭短板 資方撐不住球員仲裁被“踢皮球”


迫切的求生慾望,使得去年拼命保級成功的中超俱樂部天津天海在3月5日公告宣佈“零元轉讓”。5天過去,錯綜複雜的轉讓談判猶如生死時速一般進行,這支球隊的命運不但讓很多天津球迷揪心,也讓不少中超球迷“心有慼慼焉”——在國內,職業聯賽公益屬性和商業屬性之間的平衡點並不容易把握,無論球迷還是球員,都不願意看到一支寄託著自己熱愛的球隊“死於意外”,“球隊正常的新陳代謝誰都可以接受,但目前這種狀態,大家心裡特別不甘心,有勁兒沒地兒使。”一位天海球員這樣向記者形容自己的感受。

球迷和球員能夠如願以償盼來天津天海“上岸”嗎?“上岸”之後,俱樂部能夠在新賽季交出一份讓自己和大多數球迷都感到滿意的答卷嗎?

第一個問題在3月14日之前就可以見到分曉——3月14日是天津天海俱樂部公示轉讓截止日期;第二個問題則需要俱樂部和球隊用一個賽季時間作答,前提是球隊真的“起死回生”。

嚴格意義上講,天津天海算是趕上了中超聯賽的好日子,不過時間很短,只有3年,而且是在球隊還叫天津權健的時候。


中國足球從業者揭短板 資方撐不住球員仲裁被“踢皮球”


2007年,一支由天津企業投資的、在呼和浩特剛剛成立不到一年的球隊回到天津完成重組,俱樂部更名為天津松江足球俱樂部,球隊冠名為呼和浩特濱海隊參加乙級聯賽,2008年球隊改名為天津團泊新城隊,2009年球隊第三次更名,這一次球隊與俱樂部名稱完成統一,天津松江隊自此打出旗號,主場也遷至天津奧體中心,但直到2010年賽季結束,天津松江隊才升上中甲聯賽。

這支球隊在中甲聯賽征戰期間一直排名中游,2015賽季權健集團收購天津松江,大手筆的投入讓球隊猛將如雲,2016賽季天津權健隊以中甲頭名身份升入中超,足球記者驚呼中國足壇迎來第二個“恆大”。

果然,中超第一個賽季天津權健便躋身“三甲”,贏得次年亞冠資格,但球隊的迅猛發展勢頭在2018年戛然而止:2019年1月,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單位權健公司及被告人束昱輝等12人均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天津權健足球俱樂部至此徹底失去從事足球活動資格,球隊託管給天津市體育局,以天津天海隊為名在2019賽季艱難保級成功守住一箇中超席位。

如今回看球隊那3年的突飛猛進,不禁讓人感慨足球領域更需要眼光長遠的投資,而非“投機式”的資本介入。一路曲折的天津天海絕非孤例。

中國足球金字塔塔基虛浮,導致處於塔尖位置的國字號球隊在高水平競爭中難得一勝——正是為了穩固塔基,最近10年校園足球持續發力,引導更多青少年瞭解足球、走上綠茵場,而在職業聯賽序列,中國足協和中超公司不惜“猛藥”嚴格准入制度,力推“財政公平政策”以剝離有可能造成聯賽品牌重大損失的不良資產。


中國足球從業者揭短板 資方撐不住球員仲裁被“踢皮球”


政策的出發點無可厚非,現實是中國足壇迎來一波洶湧澎湃的退出大潮,這讓球迷感覺有些猝不及防。

2月初未按限定時間向中國足協提交“工資確認表”的3支中甲球隊(廣東華南虎、四川FC、上海申鑫)宣佈解散退出足壇,此外,還有多達7支中乙球隊無力支撐繼續征戰職業聯賽,而已經上交“確認表”的球隊,還有包括昔日足壇霸主遼足在內的5傢俱樂部“確認表存疑”,能否留在職業足壇還有待提供補充材料進行證明。

超過10支球隊(集中在中乙)退出職業足壇對中國足球大局而言目前難辨利弊,但這樣的趨勢,至少可以表明中小俱樂部的職業聯賽生涯,用“舉步維艱”形容並不過分。

“我覺得今年的退出潮只是一個開始,如果政策不變通的話,明年會有更多俱樂部遭遇財政危機,這不是限薪就能完全解決的,包括准入的考核標準現在也有點兒過於‘高大上’了。比如訓練基地達標,青訓梯隊達標,財務健康狀況達標,然後還有接下來的球隊名稱中性化,真要一刀切下去的話,至少一半中超球隊達不到這個標準,中甲就更別說了。”一家職業聯賽俱樂部投資人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憂慮,“遭遇危機的不僅是中小俱樂部,還包括中超前6名的大俱樂部,每年投入10個億,收入不到3個億,如果聯賽是純粹的公益聯賽可以這麼幹,可我們是職業聯賽,俱樂部是‘有限責任公司’,就算所屬集團分擔很大一部分支出,讓俱樂部的賬面好看一些,但這麼賠錢誰也幹不長。”

擔憂的情緒互相傳染:投資人代表覺得缺乏安全感,球員們更擔心自己的飯碗。

“我知道我們現在工資高是因為運氣好,而不是我們水平有多高,就是這些年的事兒,身價都是虛的。不光我們國內球員,外援也是這樣,他本來200萬歐元的轉會費,100萬歐元的年薪,到中超就要1000萬歐元的轉會費,500萬歐元的年薪,這都不正常,這就是中國足球的泡沫。我們雖然是受益者,但心裡也彆扭,因為這麼下去的話,受損的是整個行業,到時候首當其衝的就是我們球員。”一位中超球員說他的隊友們已經開始思考“以前根本不會去想的問題”:“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是帶著純粹的足球夢想踢球的,七八歲天天踢不夠,就想要踢國家隊,要踢世界盃,賺錢不重要,但是現在這個環境,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吃飯問題。球員是整個體系裡面最弱的一環,別管國企還是私企,老闆出錢就能接著踢,老闆不出錢就下崗,就算有合同,絕大多數球員也沒法打官司,很多下崗的球員申請勞動仲裁被踢皮球沒人管。”


中國足球從業者揭短板 資方撐不住球員仲裁被“踢皮球”


讓職業聯賽“正收益”,向投資方和參與者發出積極信號,這是中國足協和中超公司(中國足球職業聯盟)在頂層設計上必須完成的重要工作,而中小俱樂部要做的,一是節流,二是開源,縮減投入的同時,想方設法提升自身商業收入——這又與聯賽品牌價值息息相關。

據記者瞭解,自從2016年之後,中超俱樂部單賽季拿到超過千萬元贊助收入的案例已屬罕見(且必然有賴於當地行政部門協調),中小俱樂部的商業開發能力更是滯後於足球戰略目標(比如保級),如果未來的中國足球職業聯盟確實無法協調相關部門在包括稅務政策方面給俱樂部最大優惠,也要盡力為俱樂部提供諸如會員制之類商務開發計劃,幫助中小俱樂部健全生存模式。

6-8家豪門俱樂部代表著聯賽的光鮮門面,50餘家中小俱樂部代表著聯賽的真實基礎,數以千萬計的球迷則是推動聯賽前進的最大動力——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讓聯賽變得健康而飽滿,讓建立在聯賽基礎上的國字號球隊挺進世界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