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譜整理,祖德深厚,我輩豈能不奮進

晚輩俊濤,睢陽(今河南商丘睢縣)“尚書袁氏”第二十一世孫。小時候在二伯家裡看到過一本家譜,雖記於心,但年紀尚幼,不能理解其中內容和意義。如今從事國學教育,深感家譜之重要,數度欲回家翻閱,終因教學繁忙,不得成行。數日前回家探病,向二伯問起家譜事,才知道十餘年前再次重修,家中竟有二個版本。遂取出一一對照翻閱。

八二年版本竟也不是我小時候看到的,記得我看時,扉頁有一幅彩色畫像,官衣冠帽,儒雅威嚴。二伯說那是老祖,是袁家最有成就的人,明朝很大的官。如今看的二個版本都沒有這幅畫像了。二伯說損壞了,沒辦法印了。

二伯給我說,你拿去一本吧,好好看看。家譜是要往下傳的,我今年快八十了,沒幾年了。聽後心裡有些悽然。父親兄弟四個,姊妹六人,如今去其三,二伯、四叔、小姑尚在——祝願幾位老人健康長壽!

匆匆離家,在火車站等車,時間尚早,於是細細翻閱族譜,不禁大吃一驚!

睢陽袁氏有二支:尚書袁氏和兵馬袁氏。我們是“尚書袁氏”!此稱呼始自八世祖袁可立——一位驚天動地,卻被清政府刻意削刪隱匿的歷史英雄!其與董其昌同科進士,至交好友;與袁崇煥、孫承宗同為明末柱石;節制毛文龍;抵閹患;定倭寇;御清兵;反東林,官至兵部尚書!工於詩畫,所著頗豐,然因曾策反努爾哈赤女婿劉愛塔,清朝視為奇恥大辱,故終其一朝,封殺袁可立,所著文章詩詞畫作被焚燬殆盡。

敬意,震驚,震撼,瞬間一起襲來!遂產生系統整理之願望。

今自初祖始,先行整理脈絡,再記事蹟,一一成篇,以記祖德!

奈何先祖事蹟支離破碎,待後輩慢慢發掘整理,不負先祖!


袁氏家譜整理,祖德深厚,我輩豈能不奮進


初祖 袁榮

睢陽尚書袁氏之始遷祖,安徽鳳陽府潁州(今阜陽市)人。元末為陝西行樞密院知院,明洪武二年(1369)隨明太祖征伐至睢,積有戰功,仕睢陽衛百戶,後代世襲其官,遂家於睢州(今睢縣),稱睢州東關百戶候。八世孫袁可立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世稱“睢陽尚書袁氏”。榮生三子,亨、義、宏。

2世袁宏,生子傑。(限於篇幅,僅述及兵部尚書袁可立直系,餘從略)

3世 袁傑,生子林。

4世袁林,壽官,有隱操。生子錦。

5世袁錦,以歲薦任陝西韓城縣教諭,質行長者,生平無疾言厲色,載《睢州志·薦舉》。生子二:永綬、永康。

6世 袁永康,字國泰,以孫袁可立累贈資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生子五:江、淮、河、洛、渭。

7世 袁淮(1520—1602),袁可立父。字子沂,號相溪。初封文林朗蘇州府推官,再贈承德郎尚寶司司丞,三贈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四贈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五贈資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以孫樞任河南布政司右參政贈光祿大夫,又贈太子太保(明弘光年間,整個清代不予承認)。處約積德,力孝慎行。痛父早逝,侍奉母李夫人。雖窘迫中,務竭力承歡。教訓大司馬公成進士。後意氣無所加,惟惓勉以盡忠報國,始非大故未嘗入公府。州守高其誼請飲於鄉,弗就。強之始一出,亦自是弗往矣。卒年八十三歲。生子可立。(《睢州志·封贈》、《睢陽尚書袁氏家譜》)

8世 袁可立

(1562-1633),字禮卿,號節寰,又號閒閒居士,睢陽衛籍,睢州城內人。舉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以子袁樞官河南參政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歷明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皇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


袁氏家譜整理,祖德深厚,我輩豈能不奮進


附《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袁可立事略》:

八世可立字禮卿,號節寰。萬曆戊子舉人,己丑進士。初任江南蘇州府推官,乙未選授山西道監察御史。巡視西城,因建言回籍。

泰昌元年,起尚寶司司丞,歷升本司少卿、太僕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壬戌,殿試充讀卷官,侍經筵。本年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以平蓮功,晉秩少司馬。遇覃恩,蔭一子入監讀書。繼而告病歸裡,於天啟六年起升兵部右侍郎,隨轉左侍郎。未一載,以忤逆璫加本部尚書致仕。後以子樞贈正治上卿資政大夫,再贈光祿大夫。

薨於崇禎癸酉,年七十三歲,蒙恩祭葬。於城東南五里焦莊東,子午向,有石器。崇祀名宦鄉賢。生有異姿奇徵,外雖嚴峻,中實坦逸。間有橫逆之加,亦皆含忍。嘗著聯於庭曰:“受益惟謙,有容乃大”。即位至上卿,於鄰里鄉黨,雖早幼無不加以禮貌。遇人有急難或受誣不白者,皆多為撥濟,潛為昭雪,而其人不知。

至其精思淵識,即小而居室器物一經量度,指授無不造妙。兼以早善筆禮,真、行、草、隸皆有古人風致。復工畫梅,稜杆如抽鐵。當為諸生時,倜儻不羈,睥睨一世。

至登仕版,中正公方。在朝在野,人皆敬憚之。晚年舉動尤得大臣體,精神炯炯,至老無惰容。

家雖豐腴而自處約素,常以惜福教家。所著有《撫登疏稿》及《弗過堂集》、《韻學要賢》、《古詩選》,諸書藏於家。生子樞。

9世 袁樞

(1600~1645)

中國明代書畫家、收藏鑑賞家、詩人。字伯應,號環中,又號石寓,河南睢州(今睢縣)人。以父兵部尚書袁可立蔭官戶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崇禎末於其故袁尚書府第開府治事,鄉黨以為榮。

袁樞有三子,賦誠、賦諶、賦諴。長子袁賦誠官廣西南寧府新寧州知州,次子袁賦諶亦善藏,精鑑賞,安徽省博物館的16幅《董其昌紀遊冊》上都留有其鑑賞印記。


附《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袁樞事略》:

九世樞字伯應,號環中、石寓。由官生初授詹事府錄事(正九品2人),次任南京都督府後軍都事(從七品1人),三任太僕寺寺丞(正六品4人),四任戶部山西司主事(1631年),五任本部山東司郎中(1636年)。督理糧儲,後奉差滸墅鈔關(1642—1644),六任本部廣東司郎中(1644年五月),(1644年八月)七任山東布政司右參議,分巡兗西道。蒙本部堂官(1644年十月初五日,張縉彥以兵部尚書總督山西、河南軍務)具題留任,隨升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順治二年(1644年九月初四日)卒於金陵。

業雖未竟,材擅兼長。竊念居,恆愛書,不事生產。所與遊皆名士,往往賦唅,滋筆立就筆,不務雕琢而渾厚俊偉,直逼少陵。著有詩稿二十一種。《金曹視草杜詩選》、《宋元詩選》。校書四種,閒中偶錄諸書。復工書畫,精鑑賞,遇古翰墨器物,極力求取,必得乃已。又好遊覽名勝,足跡所至,盡搜巖穴之奇,海內推為風雅冠冕。且力能著百斤鐵衣,善騎射。歲乙亥,流寇薄睢,奮臂登城,破家捐金,募勇殺賊,城賴以全,詳載州志。生子三,賦誠、賦諶、賦諴。

10世 袁賦誠

(1617—1680),字一倩,一字與參,號楚雄,小字東居。明書畫鑑賞家袁樞長子,兵部尚書袁可立孫。崇禎十七年(1644)拔貢,授融縣知縣。明弘光元年(1645)任吳縣教諭,丁父喪去官。清順治六年(1649)補確山縣教諭,期間變賣家產修葺學舍,以治行優異遷山西沁源縣令。在沁七年,用家資代民完逋賦,其祖大司馬袁可立產業為之盡。招集流民還鄉,鼓勵農耕生產,所至以清約勤敏著稱。順治十七年(1660)升廣西南寧府新寧州知州,康熙二年(1671)補雲南楚雄府通判。康熙十二年(1681),袁賦誠進京師朝覲,值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於雲南。袁賦誠因是前明大臣子,終為清庭所不容,遂投牒歸裡睢州。居家“論古今,商詩文或品評書畫”。著有《袁賦誠詩集》。生子昌、山、遠、定。女三,長女嫁給適州庠生楊端,次女嫁給同裡兵馬袁氏十世孫太學生袁賢,三女嫁給同裡戶部侍郎王紳。

10世 袁賦諶(chen)

(1633—1689)字仲方,號信庵,明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書畫鑑賞家袁樞次子,兵部尚書袁可立孫,國子監生。袁賦諶尤蘊籍,為詩徹夜不眠,與同裡田蘭芳、孫坊談詩論畫相唱和。康熙三十二年(1684年),其祖宅袁尚書府第借為

洛學書院,名儒田蘭芳講學於內。湯斌《睢州志·袁樞傳》稱“袁氏自司馬至賦誠、賦諶三世矣,詩學盡其家傳雲”。著有《理齊詩》數卷。由於長兄袁賦誠長期為官在外,賦諶實際上留守了司馬家的傳世文物。“性高簡,罕與人接。垂簾一室,雜陳鼎彝、書畫。……餘為仲方友,蓋二十餘年矣。每一見之,則浮鄙為之俱盡,謂可想見先輩風流焉”(田蘭芳《袁太學傳》)。

11世 袁僩

(1652年—1697年),字武修,清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先世江南穎州人,睢陽衛百戶諱榮者,其遷祖也。考諱賦諶。生四子。公居其次,公生於順治九年(1652年)九月二十六日丑時,卒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六月十一日未時。年四十有六。子三景周,歲貢生。景朱、景薛皆國子監監生,景朱出繼伯祖(袁賦誠)後,景薛出繼伯父(袁侗)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