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電影行業嘛,一年5、6百個億,和一個酒廠一年產值差不多,真的是個小行業嘛。”

假如是從業者,就別說你沒聽過這樣的論調。電影行業市場其實真的不大,所以對於一部分“老闆”“富豪”“投資者”“暴發戶”來說,電影行業的投資真的是毛毛雨而已。

拍電影有門檻嗎?

至少在十年前,想在內地拍一部電影還是非常困難,並且具有較高的門檻,但目前您只要有錢,可以參與到的電影項目要比幾年前更多,能夠選擇的餘地也很多。

即便如此,我們也會看到目前很多電影項目明擺賠錢和撲街,新手都不敢去觸碰,但還是會有人去投資入局,其中緣由難以令人琢磨。

我們曾經統計過,可能目前80%的國產片都是虧欠的,即便真是不為賺錢,花了幾千買情懷或者學費也實在太貴了。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很多電影人、投資人都會言之鑿鑿說,“我拍電影不是為了賺錢”,在內地電影已經形成“快銷品”和依靠放映窗口期回收成本和滋生收益的情況下,拍電影真的不是為了賺錢嘛?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偉大的電影夢,偉大的情懷

這幾乎是所有演員和導演的藉口,特別是很多略帶文青色彩的愛豆,青年作家導演韓寒在《後會無期》取得成功後,表示自己不為賺錢而拍電影,要等有靈感再考慮。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著名演員秦海璐也說過,自己拍電影不是為了錢,很多主演電影都沒有上映過,拍電影只是興趣使然,有興趣才會去做。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特別是很多科班出身的電影人,他們拍電影更多是出於實現理想抱負和舒展自己對電影的情懷,作品會打上更鮮明的個人烙印。

但大部分過度渲染自己情懷的作品往往只能吸引少部分影迷,雖然目前市場的寬容度和接納程度都有提升,但“情懷作品”不賺錢依然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他們的女人,她們的小狼狗

會有很多這樣的電影,男主演是一個當紅演員,之前很少演過大銀幕電影,或者大銀幕電影的成績並不是很理想,但他會突然出現在一部“莫名其妙“的電影之中。

這部電影的女主角往往會是一個之前知名度很低,沒有經過錘鍊的新人,反而去擔任一份她所不能承擔的“重任”。

男演員其實也是一樣。

這可能是目前拍電影為悅己者而掏錢最大的目的。

為討自己男女朋友歡心拍電影並不是不可以,但過多的佔有市場資源,浪費人力和物力,最終拍出的產品似乎只能留給自己來欣賞,毫無藝術和社會價值。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不過是買個進入圍城的門票嘛

電影圈其實很像婚姻圈,在外面的人哭著喊著要進去,在裡面的人叫著喊著要出去,但真沒有看見有人真的甩手不幹了,畢竟不管項目賠錢不賠錢,這個行業整體的收入還是非常可觀的。

大部分抱著進入圍城的新人,勢必要有一塊敲門磚,砸進圈子往往都要去參與一些看起來註定要賠錢的買賣。

新公司和一些跨行業性質的企業往往開始都要面臨拍電影不賺錢的局面,這些也是目前已經走上正軌公司所經歷過的。

並不是這些人不想賺錢,能夠拿得起拍電影錢的人,除了富二代之外,大多數富一代都是極具商業頭腦的,但電影和傳統商業環境還是巨大的差別。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大筆資金的非法所得合法化

說白了,就是洗錢!

其實洗錢的途徑和方式方法很多,通過電影項目洗錢並不比其他項目隱蔽,但仍然是目前最為主流的方式之一。

但大多數洗錢的方式方法都會找尋項目本身流程複雜、圈子相對封閉、信息不對等且會出現大量盲點。

拍電影恰好符合以上所有的需要,更何況電影投資目前門檻極低,項目也不會對佔比過低的投資人公開所有細節,而且本身也是受到商業保密條款的限制。

比起其他行業,電影洗錢並不容易,但拍電影洗錢,往往會摻雜其他目的,洗錢只不過對於他們而言,是一個額外的渠道而已。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跟他們成為電影界的喬布斯

蘋果公司提出更多要傾向於線上服務,他們也從單一的硬件&軟件提供商逐步向全平臺發展,內地很多具備概念化的公司也同樣嗅到了這個商機。

如果說想BAT還是會基於本身用戶和持有IP進行深度發展的能力,那麼大部分僅僅持有概念的公司他們投資拍電影更像為公司締造一個品牌概念。

他們更多會用電影本身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來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想不想也成為喬布斯、想不想也成為馬雲,跟著我拍電影吧,畢竟喬布斯也是在家裡車庫創作了蘋果公司,馬雲最初也不過是個推銷員。”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不是電影公司,開的是藝人經紀公司

讓你說說範爺從藝以來的代表作和印象深刻的電影作品?

估計大部分觀眾只能記得“潘金蓮”和早些年的《手機》,但范冰冰已經參與了大大小小几十部影視作品。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很多投資者和影視公司拍電影的目的更多是為演員提升知名度,這種短期內刷片單在港片黃金時代屢被使用,但那是基於當時香港電影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快捷的拍攝進度。

但目前國內只是為了推新人而拍電影,角色往往會和演員本身並不契合,觀眾只會記得演員叫啥,至於什麼角色,可能觀眾、演員和投資方並不在乎。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他們不是傳銷,

他們是用電影的概念吸納線下資金

本質上,傳銷和洗錢還是有相當大區別,在投資拍攝電影方面同樣如此。

客觀看,部分涉及到洗錢的電影還是有一定的底限和規矩,但傳銷電影則從開拍便惡臭十足,充滿了濃重的邪教色彩。

最近幾年,差不多時隔半年便會出現一部傳銷電影,這些電影往往會打著抗日、戰爭、家庭親情因素和其他主旋律、核心價值觀等因素,但目的仍然是吸納和騙取下線的資金。

有內部人士透露,因有迎合特殊審查口味的方式方法,傳銷電影反而要比很多電影更容易過審,很多傳銷公司都預謀使用該手段坑錢。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愛國主義教育

電影作為最直接有效的宣傳工具,從三四十年代便被前蘇聯和西德拿來拍攝法西斯宣傳片,同時,美英等國也用電影手段來美化戰爭,拍攝徵兵廣告。

但在此階段,舊中國所拍攝的電影卻沒有類似的影片,畢竟在當時能看電影的人都是相對的“貴族”,那時的中國電影更多是民族的反思。

目前內地總會出現一些“紅色電影”和“包場電影”,甚至在前些階段曾經提出過所謂的人民院線,很多紅頭文件促使一些電影輕鬆飄過三四億票房,但這部分電影是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為了更好的拍電影

知名編劇、太空堡壘的負責人之前曾經說過,我們拍電影不是為了賺錢,我們賺錢是為了拍電影。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看起來好像是矛盾的邏輯,卻道出目前內地電影市場的矛盾困局,你要想要個人表達,就要放棄市場,你要想市場索取,便要跪著賺錢。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我們都看到姜文在《讓子彈飛》取得的成功,但像《鬼子來了》和《太陽照常升起》都是巨大虧損。

當姜文再一次提升個人訴求之後,《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都沒有取得好的市場回報,拍電影到底應不應該,能不能賺錢在很多導演那裡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他們更多是想賺到錢來隨心所欲拍電影。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他們真的有錢,

他們不懂,就是想試試

如果說有很多科班出身的人為了情懷拍電影尚可理解,那麼很多外行來拍電影就更不為大家所理解了。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在民國時期,很多票友會粉墨登場,要麼自己要麼上臺和角兒唱上一曲,不過這種玩票兒的行為更像自娛自樂,不存在什麼花費和成本。

但目前抱著玩票兒心理的外行人逐步增多,這些人往往會抱著“我不懂,就是想試試”。

每年內地電影市場可能有一半的項目都是由非專業人士來操作,外行人雖然可以帶來更多資金和項目,但也會產生更多垃圾項目和不會為普通觀眾所理解的影片。

香港著名電影人王晶在所有公開場合從不避諱自己對電影商業價值的索取,這也是目前國內電影市場化後我們必須要去面對的既定事實,尋求電影藝術、商業、社會意義平衡極難。

“對,他們拍電影從來都不是為了賺錢”

拍電影不是為了賺錢已經不是目前電影票房撲街的理由了,以內容出發,具備行業發展戰略眼光才是未來中國所有電影人拍電影的最終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