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可怕,關鍵是怎樣認識和轉化

情緒作為情商教育的內容之一,已被大部分人認識和接收。

但有一句話不知大家聽說過沒有?

“情緒無對錯好壞,但有正負和強弱”

這句話是從事情商教育領域的人,對情商教育深耕後的體會,是作為教材的導向,是要傳授給接受情商教育的孩子的,這就不得不說幾句了。

情緒不可怕,關鍵是怎樣認識和轉化

也許它有足夠的理論支持他說這句話,但我還是有話要說。

贊成後半句的說法:“情緒有正負和強弱”。

把情緒分為正負和強弱,是對情緒進行了細化,有助於幫助孩子理解情緒,化解情緒,駕馭情緒。

生活中我們有多少人被情緒所困,被情緒所害。

當情緒產生和爆發的時候,如果我們都能及時有效理性的去剋制、控制情緒,那我們將會化解很多生活中的不愉快,避免很多人際間的各種各樣的矛盾。

可是,說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我就不贊成了。

何為情緒,不管大人小孩都是內心狀態的外在表現:被騙、被人打小報告、發現不公平的事、親友關懷過度、父母過度關心、投資失敗;被小朋友欺負、他拿了我的玩具等等,所有這些都會用急躁,憤怒,憂愁,歡樂,悲傷等外在表現形式流露出來。

既然肯定情緒有正負面,必然就有對錯之分。

正向情緒被肯定,惡語相向,施行暴力的負面情緒肯定就是錯的啦。

一個人到哪兒都是快快樂樂蹦跳跳的,情緒高漲,精力旺盛,富於激情,渲染的就是一種快樂的情緒,給人帶來的是積極向上的正面意義的導向。正面情緒所表達的情緒是積極向上的,向人表達和敘述和傳遞的都是一種正向的引導,具有積極意義,話裡話外沒有抱怨指責,是很客觀和理性的陳述事情。

負面情緒的表現:抑鬱低沉,態度強硬,舉止粗暴。話只要說上兩句,後面所要表達的意思,就全都知道了,敘說事情主觀較多,客觀較少,埋怨較多,理解較少,動不動就只知道指責別人,被這種情緒薰陶,長期生活在這樣的情緒紛圍下,人會變得消極,人生會變得灰暗。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安靜、冷漠的中性情緒也帶有負面情緒的成分,對人產生何種的導向意義是很明顯的。

再者從情緒轉化的屬性來看,情緒的強弱之分就是情緒的一種轉化結果。因某一種事引起的急躁、憤怒很可能會轉化為極端的負面情緒反應。

就說小孩子的情緒吧,有沒有對錯之分?也是有的。

比如生氣了,把別人東西摔了,或是把別的小朋友推倒抓傷了,這樣的情緒表現能說沒有對錯之分嗎?

用“情緒人人有,一會兒就走掉。不傷害自己也不要傷害他人,也不要損害物品”這樣的情商教育詞語適時的去教育和引導低齡段的孩子是對的,對低齡段的孩子也能達到很不錯的效果。

但升級版的情商教育,用這樣的提示語和口號,似乎有點不妥。

應該有個正確的引領,應該告訴孩子,情緒還可以轉化。正向情緒越往正方向轉化當然是越好,而負面情緒能控制在原地踏步,最終消失為最好。

情緒不但有對錯之分,還會轉化。

家暴是什麼情緒?家暴就是暴力情緒的體現,也是由一開始的一點點的不舒服的情緒,慢慢的一步一步膨脹,最後爆發的。

反映在孩子身上正常的喜怒哀樂這樣的情緒,也是會有轉化。

情緒不可怕,關鍵是認識和怎樣轉化。

社會上所有發生的悲劇和喜劇都是由情緒轉化而來的。

正面情緒得到擴展就是喜劇,負面情緒得到擴展就是悲劇。

瞭解情緒的對錯,認識情緒的對錯,不任由負面情緒氾濫,當遇到了情緒極有可能轉化為負面情緒時,懂得剎車,懂得辨別和遠離,才是孩子需要培養的高情商素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