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人臨摹的名人書畫作品,可以以假亂真了,那麼可以說他的藝術水平很高嗎?

三目觀天下


臨摹名人的書畫作品是走向繪畫創作成功之路,臨摹是一種學習繪畫藝術的方法,臨摹名人書畫是高起點最佳學習繪畫藝術的方法,是少走彎路和少費時間學習繪畫藝術的暢通渠道。當臨摹名人繪畫作品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具備畫家水平時,就要有自己獨創的藝術風格,創作出有自己個性風格的繪畫創作。



一、當臨摹名人繪畫作品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水平,只能說明他複製名人的繪畫作品水平很高,真假難辨,一般人很難看出是模仿別人的繪畫作品。臨摹者長期模仿名人的繪畫作品,沒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藝術手法、藝術風格,即便是他臨摹畫的技法超過了名人畫家的水平,他只能成為畫匠,不能成為畫家。



二、古今中外知名畫家開始學習繪畫藝術,都是從臨摹名人繪畫作品作為高起點練習的。通過臨摹名人繪畫作品,學到了名人的繪畫技法和藝術風格,為自己學習繪畫藝術打下堅實的繪畫基礎。當臨摹名人繪畫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就結合自己的藝術風格,突破名人畫作的水平,創作出具有藝術價值的繪畫藝術作品。



三、在我國當代油畫名家以陳逸飛、陳丹青、冷軍、楊飛雲等為代表,他們繪畫藝術創作之路都是從臨摹名人油畫作品開始,然後具備自己的審美情感、藝術手法、個性風格,創作出具有自己藝術風格的油畫作品。他們創作出的寫實油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博得了社會和人們讚歎和歡迎。


黃智637


在書畫領域,凡是能被作為臨摹對象的作品,都是名家精心創作出來的經典之作,在技法、構圖、用筆、章法、氣勢、意境等層面,都是典範,通過臨摹,學習者可以較快提升個人水平,增加學習藝術的樂趣和信心,對確立自己的個人風格也有較大幫助,這些是學習者樂意臨摹名家名作的根本原因。

如果某人臨摹的名人書畫作品,可以以假亂真了,那麼可以說他的藝術水平很高嗎?這個不一定,因為臨摹是一種模仿他人能力的體現,而非個人創作能力的體現。臨摹是學習者沿著別人設置好的路徑,按照別人的要求往前走,只要沒有偏離別人的要求,就算走好了,走路的過程缺乏個人的獨立見解。

就像當今許多“模仿秀”節目,許多人模仿李小龍的武打動作,模仿張學友、劉德華的唱歌,雖然從動作和聲音方面都模仿的惟妙惟肖,但模仿者終究做不了李小龍、張學友、劉德華,根本原因是模仿缺乏原創性,只是複製別人的成果罷了。

不論什麼行業,人們對原創性的東西很看重,在書畫領域,尤其看重。

但並不是說模仿沒有用處,在學習初始階段,幾乎所有書畫家都是從臨摹開始的,臨摹是學習基礎本領的必經之路。初級學習者對書畫的理解和認識是空白的,他必須通過一步步臨摹,身同感受,從名家現成的作品裡感受用筆用墨的奧秘,這比他自己埋頭摸索要省時省力很多。

歷史上,張大千、吳湖帆等大畫家的臨摹水平很高,尤其張大千,他臨摹石濤的山水作品常常以假亂真,若把石濤的真跡跟張大千的臨摹品放在一起,連當時著名鑑賞家都能看走眼,分不清真假。但是,張大千能在美術史上留名,並不是因為他臨摹水平高超,而是他創造了極具獨創性的“潑彩山水”的畫法,這是他傲立20世紀畫壇的根本原因。


鴻鵠迎罡


這個並不一定

如果某人臨摹的書法作品和原作品很像,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水平,只是證明了他的模仿能力非常的強,並不代表他有很高的藝術水平,評價藝術水平的高低,主要的標準還是要看這個人的創作水平。

我們看古代的書法家,雖然他們嘴上說臨帖一定要臨像,什麼“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但是很多古代的大師,他們臨摹的古人的作品也不是非常的像。就比如說趙孟頫臨摹的王羲之的《聖教序》,你們看像嗎?反正我覺得不是很像,但是他卻能夠稱為一代大師,因為他的創作能力非常的強,即使是臨摹的作品,也帶著自己的感覺。

趙孟頫臨王羲之《聖教序》如上圖

還有一些書法家,比如王鐸、米芾等等,他們臨的王羲之的書法都有自己的味道,並不是一味的去模仿。

現在很多書法專業的學生,他們的模仿能力非常的強,很多美院的學生甚至能夠一比一的模仿古代的大師作品,甚至可以說能以假亂真了,但是創作和臨帖嚴重脫節,自己卻寫不出作品來。

臨摹是一種能力,創作是另一種能力,最關鍵的是要把臨摹學到的知識內化為己有,這才是高明的臨摹,不是為了臨摹而臨摹。

古代大師為什麼臨的都不像呢,原因很簡單,他們是在寫自己對於字帖的理解,並不是單純的模仿,學習書法想要自由的創作,就要從單純的模仿這個怪圈裡走出來,要不永遠也不會創作。

當然並不否認有一些人既能夠臨的很像,又能夠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不二齋


我們學習書畫藝術,臨摹經典作品是學習大師技法的重要途徑,如果能做到以假亂真了,說明你的技法已經學習到家了。

而且很多大師也是用這種方法來學習的,例如宋代的米芾就是一個臨摹古人書法的高手,史載他曾經借別人的二王的書法作品,借來之後就拼命學習臨摹,最後要還給人家的時候,就把自己臨摹的和原作放在一起,真假難辨讓人家自己挑。而現存的王獻之的《中秋貼》據考證就是米芾所書。

著名繪畫大師張大千早期也是模仿古人的畫作,一次他模仿的石濤的一幅畫,放在北京琉璃廠的古玩店裡代賣,徐悲鴻跟這個店老闆也認識,一次徐悲鴻來店裡,老闆拿出張大千的畫讓徐悲鴻看,徐悲鴻看了半天,無論從筆墨、落款、印章及採用的紙等各方面鑑定,都認為是真品無疑,當即掏錢買了下來。

張大千臨摹石濤的畫

所以,臨摹是我們學習書畫藝術的重要學習方法,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方,可以說這個人的藝術水平已經很高了。臨摹學習的時候,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要求儘量的靠近原則,看起來要形似,如果都達不到形似,那說明水平還差的遠呢。

但是,臨摹古人作品看起來像,就算是以假亂真了,但是這也只是書畫學習中的階段性目標,並不是最終的目標。通過臨摹學習古人的書畫技法,以假亂真是對你這個學習階段的一個考試,過了這一關就要進入下一關了。

學習書畫最終的目的是,把學到的各種大師的技法,融匯貫通到自己身上,然後創作出有著自己風格、特徵的作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與古人合,再與古人離”,而這一步其實反而是最難的。

米芾作品

古往今來,歷史上有很多善於臨摹古人書畫的高手,而最終能被歷史記住的,則是那些善於創新,擁有自己風格作品的人,能達到這一步才能說是真的大師了,後人也許就開始學習你的技法了。

所以說,臨摹是我們學習古人技法的手段,是個階段性目標,但不是最終目的,不忘初心,放得始終。


翰墨今香


不一定,臨摹到以假亂真的水平,只能說明其臨摹方法是正確的對原作的理解和認識準確。真正衡量一個人的藝術水平的是他的創作能力,對經典藝術的借鑑和技法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駕馭能力,變通能力。臨摹以假亂真只是步入藝術殿堂的第一步,是敲門磚。

實際上有不少的藝術愛好者甚至一般的藝術家在達到臨摹的以假亂真的境界,時就象遇到了瓶頸那樣,無法超越這個坎。只有極少數能夠在臨摹至以假亂真的前提下,進入自我創作的境地。

要學會運用技法靈活的創作作品,還需要我具備較好的對技法的變通和駕馭能力。就以書法來說吧,在臨摹至以假亂真的層次,還要看能否背臨,將背臨下來的字形運用到創作作品中。一般中間要有一個集字創作的過度過程。



要想真正進入獨立的創作,還需許多的藝術元素的儲備。豐富的字形,技法和造型規律,文化修養和廣採博取的學習。需要池水盡墨的持之以恆的臨摹學習。特別是要有不能滿足形狀的思想。



翰墨書道


當一個人臨摹名人的書畫作品,可以“以假亂真”了,那麼他的藝術水平絕對是很高了,在幾千年的藝術領域裡,古今中外所有的藝術家都經歷過臨摹模仿前人作品的過程,為什麼要這樣呢?那是因為臨摹模仿是最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某種意義上講,臨摹模仿他人的作品並不是所謂的“抄襲”,


在中國書法領域裡,被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書法名家在臨摹模仿,而且臨摹出來的作品同樣受人稱頌,然後又有人繼續臨摹模仿,當一個人會去臨摹模仿名人的書畫作品時,證明臨摹者是有藝術眼光,向比自己優秀千倍、萬倍的人學習,是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謙卑素養,

然而臨摹模仿名人的書畫也是要有一定的藝術天賦,作品才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境界,所謂的“以假亂真”是作品“形神”美的已經用肉眼很難分辨到底哪個是名人的原著了,甚至有些臨摹的作品還有臨摹者獨特的藝術風格,這證明臨摹的人有藝術見解,創作力靈活,



西方“新古典主義”藝術大師安格爾,在未成為藝術大師之前就專門研習臨摹“歐洲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的藝術作品,因為安格爾認為天才藝術大師的作品都是濃縮了“藝術精髓”,臨摹模仿名人的作品,可以避免在藝術道路上“走彎路”,最終安格爾也成了西方畫壇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


當然了,如果臨摹名人的書畫作品純粹是“生搬硬套”的話,那是不可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境界,只會是“弄巧成拙”,藝術的靈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像流星一樣稍縱即逝,然而藝術技術是可以臨摹模仿、勤學苦練的,


詩夜城主


臨摹大家書畫能夠以假亂真!關鍵在於能夠做到亂誰的真?


能夠做亂一個普通書法愛好者的真,水平不見得高到哪裡去!能夠亂高手的真也未必行!我個人認為一定達到能亂大家的真,那才是功夫到家,登堂入室了!


書畫都是講究線條的藝術,只有線條質量達到要求才是真正的大家!為什麼有書法神采為上,而形質次之的名言,空具其形不成,即便是具王羲之的形也不成,都說魏晉之風,最具魏晉之風的書法家是誰?是薛紹彭!薛紹彭難稱書法大家,因其神采不成!


姚孟起堪稱歐公以後歐體第一人,為什麼難稱書法家?有人說其沒有自己的體,我不那麼認為,我認為是其圖具其形而缺其神,空寫其字而無其理!通俗地講,就是姚孟起的歐書缺乏神采,書法的審美也沒有達到境界,這才是他不成書法家的關鍵。

形質可以畫,而神采是無論如何都畫不出來的,所以看《祭侄文稿》與《蘭亭集序》我們要懷著不同的觀念去欣賞,因為《祭侄文稿》是寫,而《蘭亭集序》是畫!


一笑貫長天


嚴格意義上說臨摹的畫作以假亂真分兩種:一種是形象上以假亂真;另一種是氣韻上的以假亂真。

這兩種以假亂真在傳統畫家或者天賦高的各行人眼裡很容易分辨,毫釐不爽。這也說明一些專家說沒經過訓練的人不懂書畫,純屬胡說八道,至少在中國畫這裡不是。

中國畫肇於天然,天賦高的普通人有時甚至比專業人士欣賞水平更高,“道”理很簡單:同氣相求。這也是中國畫過去、現在、未來始終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想想一些“拯救”中國畫的人就好笑,這簡直不是杞人憂天了,而是沒病吃藥,找病了。

形象逼真只是機械地得了個死技巧,就是很象也算不上高手。氣韻象可就不簡單了,“氣”這個東西按照道家、儒家的說法是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得了這個東西就有了生化力量,就是不臨摹、畫自己的也是高手。到這個層次臨摹的作品一樣是佳作。

中國畫源於“道”成於“儒”,為仙人、聖人為後世子孫留下的通天入道之梯,高端立意,萬不可用西洋畫這種慾望推動的藝術理論作指導,否則就是文化不自信。要接軌也得洋人和我們來接軌,豈有高級接軌低級的道理?

說多了,總之對於中國畫來說,就一句話: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趙俊峰評談


那是當然!亂真,畫史上少有人能做到,也可以說沒有人能做到。如果臨習一位名家,能達到亂真度七八分,無疑是高手。除吻合材料外,還要求仿者在造型筆墨修養功力等方面,必須接近原作者。近代有個張大千,長於臨仿,仿石濤能達到七八成,仿其它的畫家例如王蒙仇英弘仁也能達到六七分,天才!很了不起。臨仿是中國畫的基本功,是學習傳統無法繞開的必經之路。以山水畫為例,古代近代有一些臨仿高手,例如清代四王,一生就是模仿,主攻元四家,筆墨方面成就高,但達不到亂真。也不追求亂真,今日人們談及的所謂亂真,是為了造假騙人吧?近代,如張大千,吳湖帆,謝稚柳,陳少梅,都是臨仿畫的高手。古代名家雲集,不論是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四僧,任選一位,不必亂真,能到七八分的程度,絕對今日畫壇牛人。當代畫者普遍缺少筆墨基本功,能仿古人猶其可貴而鳳毛麟角。附加幾句,還以山水畫為例,臨仿需要天賦功力,即便是天才,達到亂真是不可能的,七八分絕對是大天才了。我知道的一些畫友,其中一位,是己故山水名家之子。承家傳習傳統山水,選其父原作精品一幅主攻研習。斷續反覆的臨習了近四十年,前後仿了幾百張,也沒有一張能到位的。自嘆還未入門,四五分都達不到,糾結痛苦,虔誠功夫尚可,天賦不足。下苦功的人不少,但都輸在了天賦不足。時而能聽到說,某某仿什麼達到亂真,那是不可能的,外行的人不懂?輕言亂真。建議先研習十年美術史,或動筆畫十年二十年,再評判說話。當今畫壇最高仿古水準,不必亂真,七八分肯定是達不到(張大千或者可以)。以當代畫壇的頂級山水名家為例,不必說仿眾家,仿某一名家,仿一二幅展示展示!不好意思吧!能夠到位!俗稱亂真!恐怕找不出一人。古代名家都非等閒,功力學養天賦超群,哪一位的本領都不白給,作品價格百萬千萬,能隨便輕易讓你亂真?


孟子139


謝謝你的提問。臨摹名人書畫可以以假亂真。這是非常不錯的本領。不過。我們主要看他臨摹的內在質量如何了。

優秀的臨摹,不但要“以假亂真”,而且要對作品的內涵有豐富的理解能力。

中國歷史上留下的臨摹作品很多。不少所謂“唐代繪畫”,都是宋代的臨摹本。

例如李公麟臨摹的《牧放圖》就是唐代的畫家韋偃的作品。

現在韋偃的這幅作品的真跡沒有了,只有李公麟的臨摹本,當然也是一件非常好的藝術品。

再比如說,王羲之的書法《蘭亭序》的真跡也沒有了,但是馮承素的臨摹本《蘭亭序》大家還在學習啊。而且,經歷一千多年的時間考驗,大家還是覺得臨摹也是非常好的。

當然,臨摹與真跡還是有區別的。所謂臨摹可以“一絲不差”,那是一種大略。

即使有所謂的“以假亂真”的臨摹,甚至比真跡還好的臨摹,那也無法取代真跡的意義。

繪畫作品,不是僅僅看“那個樣子”,“那麼回事”,而是,一筆一畫之中有作者的個性和情感色彩的完整記錄,這些東西是臨摹無法臨摹去的。

如果有真跡,我們最好看看真跡。如果沒有真跡,只能在臨摹本作品中去體會真跡的精彩動人了。

臨摹能不能成為藝術?好的臨摹當然是藝術。

尤其是著名畫家臨摹的作品,給真跡也增添了新的價值。

下面熟悉的人物畫大家猜一猜是誰的臨摹?


這是何家英24歲臨摹的唐代繪畫作品《簪花仕女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