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為什麼不下雨呢?

523571


山東在我國的知名度很高,境內有山有水,擁有泰山、三孔、蓬萊閣等知名景點,每年來到山東旅遊的人非常多。而且山東境內還擁有平原以及丘陵,西部平原是糧食的高產區,東部丘陵晝夜溫差大,所生長的煙臺蘋果全國文明。另外山東還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眾多港口城市,然而擁有如此多海洋的山東竟然是一個缺水省份,南水北調的調入省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山東降雨少。

準確的講山東的降雨主要分為兩個區域,魯西南和魯東北,魯西南地區的降雨量是要勝過魯東北的,魯東、魯北地區才是山東真正降雨少的地區。以我所在的魯東城市煙臺為例,近些年連年乾旱,如果不是冬季下雪多,開春後冰層融化,乾旱後果會更加嚴重。形成如此局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個是地理位置的原因,一個是地勢地貌的原因,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使山東半島的降雨少。
首先是地理位置原因,從地圖上就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山東半島地區直插海中,北部是渤海,南部是黃海,所以山東半島是受海洋水分子調節的地區,海洋氣候對溫度調節作用很棒,按道理如此多的水分子蒸發到空中很容易形成降雨,但是水分子形成水滴必須是在高空中遇到冷空氣(想象下冬季室內玻璃水珠),而從西北部吹來的冷空氣到達半島前先得經過渤海,渤海調節後的冷空氣不再寒冷。
另外地勢地貌原因我國的降雨普遍是南方多北方少,遠了不說,以山東南部的江蘇為例,江蘇會受到強大的副熱帶高壓,加之東部太平洋水汽條件充沛,所以集中在江蘇的雨水非常多。而副熱帶高壓基本不會北上山東。加之山東膠東半島基本沒有高山,很難將已經將形成水汽的雲層留在山東境內,所以山東的降雨比較少。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三面是山,南方海洋溼熱空氣阻擋,遇特殊年份,突破障礙也可致澇。地形影響很大,處在什麼風帶也重要,甚至洋流也要影響,總之太複雜,厄爾尼諾現象也沒徹底弄懂,氣流也有一定隨機性,天氣預報也不能百分之百準。期待超級量子計算機出現,分析預測氣侯


用戶52278876961


3日晚到4日晚,中央氣象臺報山東全省降雨,南部和東部有中雨,這應該是近期山東降雨條件最好的一次過程了,讓我們期待吧


臉上褶子很迷人


首先。你這個問法,應該是有一點歧義的。 可能是最近這一段時間沒有下雨吧?

其次,下雨的原因有很多:地理位置,空氣中水分含量,地形因素,整個全球範圍內的氣候波動……

現在的天氣極端且多變,與環境汙染,與人的破壞有密切的關係,我們更應該反思我們自己的一些行為,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小墨筆記


再談“山東為什麼不下雨”,有些人山東的老人對山東的地理環境、氣候並不十分了解,自認為三四十年前雨量充足,其實不然,要和東北三省及長江以南的降雨量相比,那是相差甚遠,絕不可同日而語!

再者從黑龍江移民史上看:山東是荒旱、黃河水災、戰亂的多發地,歷史上山東、河南、河北逃荒人數最多,而山東逃荒人數是這三省之首。為何逃荒???是荒旱、戰亂,天災加人禍。

1980年人口普查黑龍江3700百萬人口中,僅山東移民就達2750萬人。清政府移民政策一石二鳥,第一解決東北空虛,防止沙俄入侵東北。第二解決山東荒旱人多糧少問題。

我前面兩次談的主要因素導致山東氣候異常導致雨少之外,還漏掉了一條更重要的導致氣候異常的人為因素:

山東省在改革開放後,是引用地膜覆蓋和塑料大棚方式種地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地膜和塑料大棚覆蓋率最大的省份之一,由於北緯30度45度尤其靠海洋半島位置,南來北往氣流交界之處,降雨雲團經常在山東地帶打擦邊球外,加之地膜和塑料大棚覆蓋面積之大,導到陽光熱能反射增加、增強了熱島效應,進而導致上升氣流聚增,破壞了本來積雨雲就不夠充沛,降雨量不足的山東,如同火上澆油,氣候異常是必然。


浪擊天1


真是奇了怪了!俗話說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好風光。我就吶悶了,總講山雨欲來風滿樓!那風大天大地沒下一點雨,給風把雨吹跑了嗎?我們這裡有風力發電把風收走了,那雨呢?為什麼?山東四季分明就下不了雨呢?要用馬雲雲計算來分析裡面的道恩數據,糾結問題出在哪兒?


阿一v丶



山東為什麼少雨乾旱呢?首先分析一下山東的地理位置特徵,單就下雨來講,實際上山東的地理位置是先天不足的:

一是離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這些乾旱少雨的地帶過近,常年受其乾旱強勢風影響深重,反之山東又處於太平洋颱風(水氣風)強弩之末,難以企及的遠端。乾溼較量,西北乾旱風大大勝過太平洋水氣風,因此山東常年刮乾燥風且風力強勁,經過些雲彩往往也被強勢的乾燥風風捲殘雲般吹得無影無蹤。

二是山東境內特別是山東北部沒有連綿型縱貫東西的大山脈,既不能擋住西北乾燥風又不能留住太平洋水氣風。孤零零光禿禿的丘陵既留不住含水雲層,自己也生不成含水雲層。無論是南來的北往的雲都留不住,難以形成鋒面雨。山東連續下雨的時候往往是全國大部分地區雲層太厚不得不向山東散開來些的時候。至於那種突降暴雨的時候,就感覺好像雲彩迷了路。

人是不能勝天的,做些小的努力或許多少能期待些改變,改善山東北部氣候環境,或許防風工程是最重要的,譬如:

1)能不能沿山東西北帶造一條山脈,既然黃河是地上懸河,何不深挖黃河,一來降低河床二來取土用來造山?

2)能不能沿山東西北帶多造幾條高大寬闊的防風林帶,用黃河的水灌養之,以期降低肆虐齊魯大地的風魔?

以期改變一下魯西北一馬平川,西北乾燥風殺入山東如入無人之境的窘境。

假如以上設想的兩點對於改善山東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有所幫助,誰會來拍板實施呢?要知道這不僅僅是百年大計,這是千年大計啊,在這個急功近利的年代,誰會去做這種慢功?


濁酒漁樵1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位於中國的北方地區。華北平原東部,山東半島是我國渤海地區重要的輪廓。受地形地勢和緯度的影響,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嚴寒乾燥。

山東省正好處於東部季風區,和西北部寒潮的交匯區。所以夏季來自東部太平洋的暖流給山東省帶來強降水,冬季受西伯利亞地區和蒙古地區的寒潮來襲,冬季寒冷乾燥。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年降水量在800ml左右。


全球化的和平與發展


山東省氣候溫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炎熱多雨,冬季多偏北風,寒冷乾燥;春季天氣多變,乾旱少雨多風沙;秋季天氣晴爽,冷暖適中。

山東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由東北沿海向西南內陸遞增,膠東半島、黃河三角洲年均在12℃以下,魯西南在14℃以上。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由零下4℃遞增到1℃,最熱月7月由24℃遞增到27℃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在零下11~20℃之間,極端最高氣溫36~43℃。

一、氣溫

全省年平均氣溫基本遵循由西南向東北遞減的分佈規律,但地區差別不大,多數都在13℃左右。濟寧、菏澤的南部地區和濟南、棗莊都在14℃以上,其中濟南14.7℃,是全省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方;半島的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都比較低,一般為11.4~11.9℃;魯北和丘陵地區以外的半島地區基本在12.0~12.9℃之間;其它地區一般為13.0~13.9℃。1月全省各地的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為全年最低。魯北和山東半島內陸是全省氣溫最低的區域,一般在-3℃左右;半島的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以及魯南一般在-1.0~-0.2℃之間,是全省的高值區;其它地區多數都在-2.0~-1.0℃。夏季太陽輻射最強,各地夏季氣溫最高。7月是內陸地區氣溫最高的月份,而半島的東部和南部沿海受海洋氣候的影響,8月的氣溫才達到全年最高。8月全省各地的平均氣溫在21.5~27.5℃之間。濟南、淄博、濟寧及菏澤的以南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27℃以上;濰坊、萊蕪和臨沂的大部及以西地區的氣溫都在26~27℃之間;半島的東南沿海一般在21.5~25.0℃,其它地區多數為25~26℃。濟南7月的平均氣溫仍然高居全省榜首,為27.5℃。從1月至7月,氣溫逐漸升高。8月以後,各地氣溫逐月下降。

除了成山頭和泰山外,全省各地都可以出現≥35℃的高溫。全省高溫日數大致從西往東,從北到南遞減。魯西北和魯西南地區最多,多數在10~11天,其中濟南和高青縣最多,年平均12天;半島東部地區最少,一般在2天以下;魯中山區、魯東南和半島的中西部地區多在2~6天之間;其它地區一般為7~9天。

各地均可出現日最低氣溫≤-10℃的低溫天氣。全省低溫日數差異很大,以魯北、魯中山區北部和半島的內陸地區最多,年平均在12~20天之間,其中泰山平均47天,穩居全省之首;沿海地區和魯南地區的低溫日數一般在2~4天,河口、長島、成山頭、威海、煙臺、青島和日照等站點最少,僅有1天;其它地區一般為5~10天。

山東無霜期一般為174~260天,其分佈規律是南部多於北部,平原多於山地,沿海多於內陸。魯南、魯西南及魯西北平原和沿海地區在200天以上,魯中山區和半島中部少數地區在200天以下。

二、降水量

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600~750mm之間,其分佈特點是南多北少。泰山的年平均降水量達到了1042.8mm,是全省降水最豐富的地方。臨沂和棗莊的南部地區降水量在800~848mm之間,是全省降水最多的區域,最多的臨沭達848mm;魯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和半島的東南部為700~800mm;魯中山區、魯西南及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一般在600~700mm之間;魯西北和半島北部降水較少,一般都在600mm以下,降水最少的是黃河以北的地區,多數不足550mm,其中武城是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只有508.6mm。

山東各地年降水日數基本遵循從西北向東南遞增的規律。魯西北地區較少,多數在65~70天,寧津最少,只有62.7天;魯東南和半島的東部地區是降水日數最多的區域,一般在80~90天之間,其中文登最多,為90.9天;其它地區多數都在70~80天。泰山年平均降水日數高達95.1天。

三、日照

山東年平均日照時數的分佈和雲量的分佈規律相反,從南往北增多,大致呈西南-東北走向,全省變化範圍為2200~2800小時。半島的中東部和魯北的大部分地區在2600~2800小時之間;魯南最少,多數在2200~2400小時之間變化,其它地區多在2400~2600小時之間。蓬萊以2807小時居全省之首,魯西南的成武只有2148小時,是全省最少,也是唯一不足2200小時的站點。


amorfati


圖片來源:《北京市汙水深度處理及回用的現狀分析與發展https://wenku.baidu.com/view/ca46a16727d3240c8447ef33.html。

北京從1999年到2007年大建汙水廠鬧了7年旱災;雲南大建汙水廠 大旱大災鬧水荒;山東建設了這麼多汙水廠能不鬧災?

水是地球生態系統的核心,尤其是夏季的降水量主要取決於當地的蒸發量,無蒸發來無降水,汙水廠使地面的水蒸發由《面蒸發》變成了《線蒸發》乃至《0蒸發》,破壞了大氣中水的蒸發與降水的動態平衡,既破壞了大氣水循環;這就像發動機沒有了循環水一樣,能不幹旱、鬧災!

蒸發--降水是地球水的永恆的循環過程,蒸發量與降水量保持動態平衡才能使地球氣候保持相對穩定,我們所用的淡水資源均來自大氣降水,汙水集中處理模式使巨量的淡水資源白白流入大海、河道,這些淡水資源本來因該地面、水面、植物以蒸發的方式重返大氣,、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1998年以前北京市的汙水處理率很低,那麼這些汙水去了哪裡?一部分滲入地下補充了地下水在通過植被的光合作用在蒸發到空中、一部分蒸發到大氣中、但汙水集中處理模式卻使地面的水蒸發變成“0蒸發”,切斷了正常的地下水的補充渠道,如北京的年均大氣溼度自2004年就逐漸降低,而且北京-河北的地下水位降到了50米以下,媒體報道長安街的大樹屢屢被旱死!因此汙水集中處理模式破壞了淡水自然的循環,根據官方媒體的報道:2008年北京城區的汙水率達到了90%以上,這又與北京霧霾的發生在時間軸 是正相關的!

溫差產生空氣的對流,冷熱空氣交匯的鋒面產生降雨,以常見的來自西伯利亞的冷氣團為例,該冷氣團推動北方的空氣向南移動,就像一個人在扔鉛球,如果北方的空氣溼度大就像鉛球就重(如10kg),這個人只能扔10米,如果北方的空氣溼度小(如5kg)這個人就能扔20米,因此由於北方的空氣溼度降低就使冷氣團向南推進的距離更遠,本來冷氣團應該在北方就與南方的暖溼氣團相遇,在北方形成降雨,但由於北方的空氣溼度減小,使冷熱空氣的交匯面南移,造成南方降雨量過大形成澇災,而北方卻形成旱災;當然這是一個複雜的數學問題,小民只能做定性的推理供大家參考。

按住建部的數據到2011年底全國汙水處理規模為1.36億噸/日,按年增10%計算到2015年汙水處理規模將達到2億噸/日,每年的汙水處理量 達2*365=730億噸,現在的汙水利用率不足20%;絕大部分中水白白流入河道、大海,如果這些汙水全部蒸發到大氣中,可以使山東省1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中每平米有0.48噸的降水,即480mm的大暴雨;可以使東海77萬平方公里的海平面上升9.4cm;再者大家可以計算一下這些巨量的汙水在揮發的過程中可以吸收多少熱量使大氣溫度降低多少度?因此汙水集中處理模式對氣候的影響是不能被忽略的!乃至是災難性的, 從這個角度看什麼“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都是汙水集中處理模式造成的,而非什麼CO2!

水通過其氣、液、固三態的變化、吸收、釋放熱量來調節地球大氣的溫度,沒有水地球就變成了月球,尤其大氣中水的含量即大氣溼度對氣候的影響是巨大的,汙水集中處理模式使大陸的大氣中缺少720億噸循環水,這也應該是造成夏季極熱、冬季極寒的重要因素。

分析山東省乾旱的原因,分析地理特徵、緯度等不變量沒有任何意義的,應該分析變量,近幾年最大的變量就是建設了汙水廠減弱了地面的水蒸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