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家做红灯笼的夫妻,凌晨三点就起床干活了


我叫郭训哲,今年71岁,是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赵郭村人。我不敢说是传统灯笼手艺人,只能说咱是半道出家的手艺人。从开始卖红灯笼到自己一点点琢磨着做灯笼,前前后后也有二十多年了。快过年了,咱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家家都会买个红灯笼喜气洋洋地过大年。你要是想听,就和朋友们唠唠这个红灯笼吧。#自拍我的故事#

我是农村人,除了种地,也在村子里开了一个小卖铺。进腊月了,到城里进货时会再进点红灯笼卖,因为这个时候也是灯笼最好卖的时候。批发价是8块一对,咱卖10块,起5对咱就能挣10块钱,也不错。当然,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只是卖灯笼,咋又做灯笼了呢?说起来,真的和儿子离不开关系。有一天,他好奇灯笼到底是咋做的,就把灯笼拆开了,发现好简单,就是几根竹篾和布。我一看,心里想着还真是,这么简单就8块钱,自己做,不是能挣得更多点。

我这人的脾气就是想到了,就得去做。于是,我到西中道做灯笼的家,想跟人家学,人家不愿意;想着咱偷偷看看人家咋做的,可是人家只往外拿灯笼,就是不做。咋办?人长的脑袋干嘛用的,自己想办法!

我跑到许良那儿买了点竹篾,又到七方村买了点红绸,回家后一家人动手琢磨着做。儿子削竹篾,媳妇裁红绸,我用胶粘。可是,等胶干了以后,灯笼面怎么都不展活。不管想啥办法都不中,愁死了,这事也没人教啊。后来,晚上做梦说湿湿布,我一机灵就起了,把绸喷喷水再粘,干了以后特别展活。心里美啊!

好景不长,一年后这种灯笼被淘汰了,大家都买能收能开的灯笼。两种灯笼最大的区别是灯笼骨,传统的是竹篾,现代的是钢条。咋办?跑呗!学呗!我跑到温县有家卖这种灯笼的,问人家灯笼在哪儿进的货?人家不说,咋可能告诉咱,同行是冤家。那段时间光剩打听问了,后来到做伞那儿时,突然看到伞骨也是钢条,就赶快问,人家说是在杭州进的货,我决定跑杭州进货去!


咱从来不是拖拉人,回去给家里人说明情况,媳妇给烙了几个大馍,坐着火车就出发了。事儿就是这么的巧,在车上我碰到一个拿着竹杆烟袋的人,一聊是温县的老乡。聊天中知道,他是去义乌看儿子的,儿子在那儿做饭。他说我甭去杭州了,去义乌,那儿绝对有做灯笼的。到义乌了先住他那儿,再打听问。于是,我又改道义乌。

义乌真大,到处都是批发东西的,看得我是头晕眼花。一打听,就在旁边的大厦三楼有批发灯笼的。有一位大姐特别热情,说她灯笼啥配件都有,我一瞅,小到排须,大到钢条、带图案的灯笼布,全都有。赶快回家,把家里的粮食卖了,批了东西,开始干。

要知道,别看灯笼简单,但是步骤琐碎。整个过程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材料,才真正掌握好做灯笼的窍门。

手艺人就是靠手,这是我媳妇的手。都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看我媳妇的手就心酸,跟了我几十年,没享过啥福,就跟着我吃苦受累了。

2020年的第一场雪来了,躲在被窝里多暖和。可是,我们不行,凌晨三点就起床干活了。老伴的手早已经累得变了形,我的腿也因为久坐而动过手术了。天很冷,我的手没停过。

在博爱县做红灯笼的只有我一家了,二十多年了,我也从壮年步入了老年,心还很有干劲,但身体渐渐吃力了。这就是手艺人的悲哀,像一些传统的手艺更因为这种悲哀而逐渐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