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努力的去做一件事卻又總急於求成,焦慮,然後很快失去動力?

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有感而發,來談談自己的經驗。

為什麼我很想努力的去做一件事,卻又總是急於求成,然後焦慮,然後對這件事情很快失去動力?

這種狀態我經歷過,特別是很多年齡三十加,事業遭遇挫折,沒有突出的成就的人,就容易出現這種狀態。

古人說三十而立,這句話會對我們產生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到了三十歲發現自己各方面都平平,就覺得自己不是應該立了嗎?為什麼什麼成就都沒有呢?就很焦慮,很慌張,似乎自己重新做一件事都來不及了。心裡面總是慌慌的。


很想努力的去做一件事卻又總急於求成,焦慮,然後很快失去動力?


對於這種情況,做事前要沉下心來,首先撕掉年齡標籤,任何事情都不會因為你年齡到了,而給予你成功。如果真的有什麼事會因為年齡到了就成功,那這個世界上就沒失敗的人了,每個到了年紀就富有,所以這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成功靠的是積累足夠的資源再加上外在的際遇。

在積累足夠的資源方面,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比指望自己年齡大就要有成就靠譜的多。


很想努力的去做一件事卻又總急於求成,焦慮,然後很快失去動力?


然後相信一萬小時定律,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焦慮沒有用,恐慌沒有用,付出多少時間,積累多少資源才是成功的關鍵,從現在開始積累一切都來得及!


很想努力的去做一件事卻又總急於求成,焦慮,然後很快失去動力?

再來說說際遇,每個生命歷程不一樣,際遇也不一樣,有的人外環境遭糕,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應對外界,無法開創性的做事,機會來了也抓不住。

這時候修心就很關鍵,怎樣讓自己靜下心來,開始一步步的積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慌,靜下心來,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直到積累足夠的資源,然後再等機遇來臨。

另外每種花的花季不同,春天桃花,夏天荷花,秋天菊花,冬天梅花。人亦一樣,有的人少年才俊,有的中年豐隆,有的是晚年有福。

很想努力的去做一件事卻又總急於求成,焦慮,然後很快失去動力?


就像有個段子寫的:

黃忠60歲跟劉備混,德川家康70歲打天下,姜子牙80歲為丞相,佘太君100歲掛帥,孫悟空500歲西天取經,白素貞1000多歲才下山談戀愛,蓋茨39歲成世界首富,陳天橋31歲成中國首富,孫中山28歲創辦興中會,孫權19歲佔據江東,丁俊暉14歲拿世界冠軍,鄧波兒7歲拿奧斯卡,康熙6歲登基,貝多芬4歲作曲,葫蘆娃剛出生就打妖怪。

所以你焦慮有個什麼用?你能做的只有積累資源,機遇到了就是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