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端 八 中


喬 端 八 中

喬 端 八 中

喬端鎮中心學校 王玉文


1969年夏,“文化大革命”正在進行,“停課鬧革命”、“大串聯”、“派系鬥爭,文攻武衛”、“侯王建議”,嚴重影響教育教學工作,學校房舍、圖書、儀器遭受極大破壞。受盲目擴大辦學的影響,各級提出了“公社辦高中,大隊辦初中”的口號,南召縣各公社都相繼辦起了高中。喬端公社此時也不例外,在原喬端農中的基礎上辦起了“南召縣第八高級中學”。當時的全縣高中排序為南召一中、雲陽二中、皇路店三中、南河店四中、板山坪五中、馬市坪六中、留山七中、喬端八中、太山廟九中等。至1976年,全縣建立高中16所,多數是初中附設高中班,八中同樣如此。當時初中高中實行二二分段制,即初中高中各二年學制,1979年起初中高中實行三二分段制,1982年起,恢復三三分段制。

喬 端 八 中

喬 端 八 中

當時的喬端公社書記楊德志、社長張天順都很重視教育,對創建八中給予了大力支持。1969年9月,八中正式開學,當時八中的校長是孫朝軍,實際上他也是喬端公社的教育大校長,領導著全公社的中小學教學工作。教師大部分是原來喬端農中、小學的教師,大多屬於拔高使用,還有受“侯王建議”和大批鬥的影響,回本鄉任教的鄭多宣、張金榮夫婦二人,他倆都畢業於開封師院(河南大學前身),原在南陽一高教書。當時的八中高中部教師有:語文教師鄭多宣(高二)、張金榮(高一),數學教師王會林、周金祥(新鄉師院畢業生)、李長增,英語教師李世恆,政治教師王天恩(開封師院政教系畢業生),物理教師王玉周,體育教師呂會遠,還有邢文傑老師、吳永林老師等。

喬 端 八 中

鄭多宣老師和張金榮老師

喬 端 八 中

張老師的河大畢業證,八中的師資力量很棒的

八中的第一屆學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原南召六中畢業的初中生,如王廷珍、詹緒良、李付山、張長山等;二是喬端農中畢業的學生,如高德坤、段俊才、黃朝奇等。最初學習的內容比較簡單,上課是附帶,學工、學軍、學農是主要內容。1970年春,學校組織學生到伐木場揹回木板,做成木槍,全副武裝起來。當時的條件也比較差,喬端沒有通電,早晚人們點的是煤油燈。

喬 端 八 中

喬端八中的首屆學生王廷珍、黃朝奇、李付山

簡陋的學校設備,學制縮短(1969年,初中高中由之前的各三年制,改為各二年制),教材刪減,加之1971年7月,大學招生實行推薦制,廢止升學考試制度,師生普遍感到“讀書無用”。1973年,文革十年唯一的一次高考出了個“白卷英雄”張鐵生,各地教學質量更是急劇下降。1974年孫朝軍調走,周金祥任八中校長至1980年7月南召八中結束。

喬 端 八 中

喬 端 八 中

喬 端 八 中

1975年秋,八中有高中三個班,其中高一2個班約100人,高二1個班約50人;初中部2個班初一初二各約60人,初中學生大多來自瓦房莊、竹園、八里坡大隊。初中部有語文教師孫貴琴、曹豐林,數學教師張宗華、靳義端,政治教師谷秀清,還有趙玉珍老師等。

喬 端 八 中

喬端八中的初中部

1976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八中也逐步走向完善,學生逐漸增多,學風也逐漸好轉,辦學條件也有一定的改善。1977年8月恢復高考制度後,初高中教學秩序得到了進一步的恢復。八中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深山區群眾的文化知識水平。從八中畢業了一批如褚文學、王建中、江濤等優秀學生。

喬 端 八 中

八中的鄰居東喬聯中

1980年,根據省政府規劃“十萬人辦一所高中,一萬人辦一所初中”的要求,全縣對初高中進行了調整。全縣高中由16所縮減為4所,只保留南召一中、雲陽二中、皇路店三中、南河店四中。根據這個佈局調整精神,1980年7月,撤消南召八中,原校舍、師資由鄉政府接管辦初中,喬端鎮初級中學正式成立,校長謝金榜。是年,學校接納了水晶河、白水河、西莊、東喬、河口、洞街等幾個戴帽初中的學生,三個級段雙軌制開設6個班初中教學,學生400多人。

喬 端 八 中

2015年喬端八中79屆同學35年後再聚母校

喬 端 八 中

滿園蒼翠成棟樑

喬端八中,南召教育史上一個曾經很響亮的名字,消失了。




✍️ 作者 / 王玉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