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予俯賜大舜之仁”請問應該怎麼理解?

微雨0206


謝謝提問。

“懇予俯賜大舜之仁”是沈從文《泥塗》中的張師爺在上書請願中,堅持要在稟貼上寫下的文字。

有個成語“曳尾泥塗”,比喻在汙濁的環境裡苟且偷生。

沈從文的《泥塗》先是遇到了孩子們出天花,可因醫療條件和貧窮的影響,根本無法為孩子們醫治,而政府不作為,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因天花而早夭。在這同時,離這群平民們不遠的地方的公司不知為啥挖水溝放水,導致那些水流進了這些平民們的屋子裡,於是他們就邀約著十三個男男女女,他們只是想找政府解決,別在挖水溝放水,讓他們本已破爛不堪的房屋進水。後來在當天的夜裡又發生了火災,很多人家的破房子被燒了,他們只好都擠在破廟裡。沒有政府的救濟,火災中那個結常給平民寫寫抄抄,隨性灑脫,心地善良,樂好助人,並且組織他們一起去找政府卻又不願得罪人的張師爺死了,那些出天花的孩子繼續在死去,而屋子裡的水似乎更深了些。

《泥塗》展現了湘西那個特定時候社會底層的百態短文,道盡了小人物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無奈,讀來是滿腔的悲愴和看不到頭的絕望。同時也側面描寫城鎮生活平民在困難生活中苟且偷生,但也仍保持人性的純良,互助友愛的人性的光輝。

稟貼是舊時百姓向官府有所報告或請求用的文書。

“懇予俯賜大舜之仁”應該是“懇請政府給予我們大舜那樣賢明仁愛的幫助”。是給官員說好話,戴高帽,套近乎,以尋求幫助。落魄師爺就算在危機關頭也時刻不忘自己的“上士”身份,表現出來文人書氣。


舜是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是傳說中賢明仁愛的君主。

《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禮記·大學》:“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唐韓愈《論今年權停舉選狀》:“今者陛下聖明在上,雖堯舜無以加之。”


雲寄錦書來


我的理解是:懇請政府給予幫助,通俗一點是希望當官的能行行好,幫幫忙。

這是文中的張師爺在上書請願中,堅持要在稟貼上寫下的文字,反應出張師爺就算在危機關頭也時刻不忘自己的“上士”身份,也可以說是本性使然。

稟貼是舊時百姓向官府有所報告或請求用的文書。用上懇予、俯賜本無可厚非,表示謙恭尊敬的意思。

“大舜之仁”出自宋真宗趙恆的《寧宗朝享三十五首中》的“堯舜之仁”。堯舜是唐堯和虞舜的並稱,為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古史傳說中的聖明君主。《孟子·滕文公上》中記載“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禮記·大學》中有“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韓愈在《論今年權停舉選狀》中寫道“今者陛下聖明在上,雖堯舜無以加之。”


慢活家


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捩時期的重要推手,成為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龍蝦條說說


恩及四海惠黎民,

遠祖舜堯徳望身。

千載愛民當承續,

莫寒天下百姓心。






費玉山905


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捩時期的重要推手,成為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因此,歷代文人騷客都倡樹“君子明德”,且不斷髮揚光大,這才把舜帝的明德之經傳承到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