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多個鐵環,13根鐵鏈,40多噸的瀘定橋,在300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在小時候學習過《飛奪瀘定橋》這篇文章,深刻體會到了紅軍留下的壯麗史詩,因為“飛奪瀘定橋”一戰而聞名中外。然而橋下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深不可測,在三百年前的康熙年間是如何建成的?下面大家跟小編一起來看看。

1萬多個鐵環,13根鐵鏈,40多噸的瀘定橋,在300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瀘定橋的長度達到了103米,寬度僅有2.8米,整個橋主體是由13條鐵索搭建而成,其中在橋的底部有9條是橋的底索,其餘的4條分佈於橋的兩側,是橋的扶欄,每一根鐵索的長度都達到了127.45米,重量約為2.5噸,再加上連接這些鐵索之間的鐵環有12,164個,總重量有21噸,所以整個瀘定橋的重量達到了40多噸。

1萬多個鐵環,13根鐵鏈,40多噸的瀘定橋,在300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當時,瀘定縣沒有鐵礦,稀缺生鐵,鐵匠這種技術人員更是尤為稀少,需要前往別處採鐵製作鐵索和徵調鐵匠,加上此地又偏遠交通不便,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才製成了這40噸鐵索,並將其運送到了施工地點——大渡河。

1萬多個鐵環,13根鐵鏈,40多噸的瀘定橋,在300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銜接兩岸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施工者相當一段時間,施工者們試過用船隻和羊皮小筏甚至竹筏運輸,但均以失敗告終。

最後聰明的勞動人民研究出了一種新方法:先將粗而結實的竹繩系在兩岸,將鐵鏈繫於穿在竹繩上的短竹筒上,然後拉動繩索進行輸送,成功將鐵索送到了對岸。

1萬多個鐵環,13根鐵鏈,40多噸的瀘定橋,在300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為了固定鐵索,人們用當地的巨石做了橋頭,又在橋頭挖了深井,並且在井底鑄成橫縱地樁,最後連接所有鐵鏈,將橋栓得紮紮實實,使瀘定橋能夠安全的運輸茶葉、牛羊肉、布匹等貨物。

瀘定橋300多年屹立不倒體現出古人的智慧,有機會的話可以去親自去瀘定橋看看,當你面對濤濤的河水,就更能體會到這項工程的奇蹟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