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有怎麼樣的生活態度?

憂傷的歌聲72274


他從不偏愛某些人、某些物,因為他愛一切人、一切物。他無限親切,不矯揉造作,並非有意使然的風格之中塑造著,協調著人聲,協奏曲中主導的獨奏樂器與伴奏的絃樂器和管樂器之間的關係。人們百聽不厭,那種種出人意料而又正當其時的激動。

一切都濃縮在旋律中…… “莫扎特音樂不同於巴赫,它不是福音;也有別於貝多芬,它不是對生活的理解。”莫扎特的音樂不想說什麼,沒有刻意去表現的東西,他只是傳出音符,流動旋律。不強加,不要求,而是自由。

在莫扎特生命的各個時期他都偏愛即興創作,在鋼琴上自由虛構隨意演奏自己的感受,即使在公開的音樂會上也不例外。這時所創作的東西都沒有記錄——這是整整一個曾經發出一次美妙音響然而卻永遠消失了的莫扎特音樂世界。

遺憾卻完美。


小強說成語


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跟他的性格是息息相關的,要想了解莫扎特的生活態度,咱們先了解下莫扎特:

他熱愛生活,有著女性的溫柔,又有著兒童的好奇。他容易受感動,愛掉眼淚,甚至有時愛講一些天真幼稚的話。他對一切都感興趣,並且總是有一股興高采烈的勁兒,即使是無聊的小事。

莫扎特深愛自己的親人。當他和朋友們談起自己的父母或妻子時,人們就會看到他的臉上閃現著幸福的光彩,語調也格外溫柔。這由衷的表露就像他的音樂一樣,在朋友們的心中引起共鳴,和他一起沉浸在幸福之中。莫扎特對待朋友非常忠誠,並認為窮人才是最有信義的朋友。他曾這樣說過:“世界上只有窮人才是最好、最真實的朋友,有錢人完全不懂什麼是友誼。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首先想到的應是為朋友好。能夠使朋友快樂的人,我才認為他是有資格和我做朋友的人。”

莫扎特是一個快樂的人。雖然厄運一直像陰雲一樣籠罩在他的頭上,讓他整日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掙扎,但是這些都不能影響他那快樂的天性。莫扎特認為世間的幸福是靠親友對他的愛和他對親友的愛才得到的。

莫扎特雖然是個脾氣好的人,但他也有強烈的自尊心和民主思想,不甘屈辱。誰要是傷害了他的人格,他就會毫不客氣地回嗆他。莫扎特曾這樣說過:“使人高傲的是心。我雖然不是伯爵,但我的靈魂要比伯爵高貴得多。不論是誰,當差的也好,伯爵也好,只要侮辱了我,他就是一個惡棍!”莫扎特14歲時獲得了“金馬刺”騎士的十字勳章,之後,有兩個喜歡取笑他人的傢伙非常嫉妒,他們倆一唱一和,對莫扎特說了許多挖苦的話。莫扎特非常輕蔑地回敬他們說:“奇怪的是,我要得到你們所有的勳章,比你們要成為我容易得多。即使你們死去兩次,再復活兩次,看來也湊不成一個莫扎特。”

在莫扎特的家鄉薩爾斯堡有一個專橫的大主教,莫扎特在他手下當過幾年的宮廷樂師。大主教逼迫莫扎特像奴僕一樣俯首聽命,有一次還背地裡指責莫扎特“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是驕傲”。莫扎特得知後氣得發抖,他認為這是對他的極大侮辱,他幾乎控制不住自己,要找大主教算帳。在朋友們的勸說下,總算踉踉蹌蹌地回到了家。直到第二天早上他還憤憤地叫道:“我恨這個大主教,恨得簡直要發瘋了。”這件事被莫扎特的父親知道後,就給莫扎特寫了一封信,嚴厲地責備他與大主教作對是大逆不道的行為。莫扎特覺得父親太不理解自己了,就在回信中氣憤地寫道:“你的信裡沒有一行字能使我認出是我父親寫的。不錯,信是一位父親寫的,可不是我的父親寫的。”此時,平日對父親謙卑恭敬的莫扎特根本不承認世界上還有什麼權威。後來,莫扎特終於和這個大主教徹底決裂,寧可到維也納,去過沒有固定職位和困苦的生活,也不願意在那位大主教手下受氣了。



天適和撒旦


提到古典音樂,我們都會閃現出維也納金碧輝煌的宮殿、嚴肅恢弘的歌劇、不苟言笑的作曲家等印象。

提到古典主義音樂作品,我們會想到巴赫的均衡完美,貝多芬的桀驁不馴。

當然,6最讓大眾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這個17歲就成名的“音樂神童”——莫扎特了。

莫扎特的全名是: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其中他的中間名“阿瑪多伊斯” Amadeus 就是“天才靈感”的意思。

莫扎特的原生家庭對於他成為偉大的音樂家也起到了極強的助推作用。

莫扎特的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就是一位優秀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

莫爸爸承擔了小莫扎特幾乎全部的音樂教育任務,並且還著作了當時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文獻——《關於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論文》。

莫扎特的母親安娜瑪麗亞·莫扎特也十分熱愛音樂,有極高的素養和教養。

莫扎特夫婦前後一共生育了七個孩子,其中五個孩子都夭折了,而頑強存活的只有最小的兒子沃爾夫岡和他的姐姐瑪利亞·安娜·莫扎特(暱稱南妮爾)。

看吧,上帝都欽定了莫扎特一定會是那個改變世界的天才。

莫扎特的姐姐南妮爾也是一位罕見的女天才。莫爸爸為家鄉神聖羅馬帝國薩爾茲堡的大主教打了一輩子工還沒有混出頭,所以他有很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情結。

南妮爾很小的時候,莫爸爸就開始教她學琴,直到後來小莫扎特的出生。

(莫扎特一家)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個關於莫扎特的故事:

有一次,莫爸爸與一位朋友看到4歲的小莫扎特正聚精會神地趴在五線譜紙上寫東西。

父親問他在幹什麼?小莫扎特一本正經地回答:“我在作曲。”面對著紙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們以為這不過是小孩的胡鬧。然而,莫爸爸還是將兒子的作品仔細閱讀,方才興奮地發現兒子隨便寫的音符正確並且有意義。

從此,天才莫扎特便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但是他的一生走的一點也不順利。

莫爸爸對小莫的教育十分嚴格,蒙著眼睛彈琴,在手之間夾夾板已經不足為奇。

不過小莫也是非常爭氣的,學習速度甚至超過了姐姐南妮爾。

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扎特和10歲的南妮爾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天才神童”旅行演出。

(少年莫扎特練琴)

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維也納、巴黎、倫敦、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

在奧地利國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王宮進行表演。

當然莫扎特並沒有成為“傷仲永”。他在演出的同時也不斷學習著。莫扎特的學業十分繁重,除了要學習複雜的音樂理論與演奏技能外,還要學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學和歷史等等。

為了金錢與榮譽,並且展示兒子過人的才華,莫爸爸常常對兒子提出一些千奇百怪的要求。

比如挑戰從未學習過的協奏曲,根據觀眾隨意哼出的幾個音符即興演出,整場演出都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

莫扎特從沒有讓父親失望,但是這種嚴格的家庭教育也造成了莫扎特與父親之間的隔閡。

莫扎特和姐姐成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已經不能用“天才神童”的幌子繼續支撐著,他們必須要自己為自己打拼出未來了。

由於當時歐洲的重男輕女,姐姐南妮爾便停止了學習,全家一起支持莫扎特的創作和演出。

漸漸長大的莫扎特已經對自己卑微的奴僕樂師的身份十分不滿,終於在他的據理力爭下,1777年,他在薩爾茲堡大主教的允許下和母親來到了慕尼黑和曼海姆。

莫扎特在曼海姆接觸到了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這也讓他堅定了一個信念

“我的音樂,不是演奏給王侯貴族,而是唱給人民的!”

(莫扎特手稿)

但是藝術家也是要吃飯的啊,一面是母親的殷切希望,一面是父親對找工作的催促,一面又是新任主教無盡的謾罵與百般刁難,莫扎特只好無奈來到了巴黎,希望可以謀到一份新職位。

當然,此時的小莫正處於叛逆期,沉迷於賭錢,和朋友吃喝玩樂花天酒地。

然而巴黎的音樂圈又十分保守,對於外來文化呈排斥態度。莫扎特處處碰壁,只能得到一點飯錢勉強吊著命。

雖然身處逆境,小莫還是十分樂觀的。

莫扎特唯一的安慰就是給家裡人寫信。他的信裡充滿了歡聲笑語,但是父親和姐姐的回信卻憂心忡忡。

屋漏偏逢連陰雨,莫扎特的母親又在巴黎去世了。

(法國音樂劇《搖滾莫扎特》)

母親的去世讓莫扎特和父親徹底決裂。

同時,他實在無法忍受大主教和各種權貴的凌辱與控制。莫扎特毅然向大主教辭職,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

其實父親也是深深牽掛著莫扎特的,只是因為從小一直嚴酷的家庭教育,讓莫扎特產生了強烈的叛逆心理,從而讓父子兩人漸行漸遠。

莫扎特的叛逆還體現在他的婚戀觀裡。

在窮困潦倒的流浪裡,莫扎特遇到了一家姓韋伯的人,並被他們家的大女兒,歌唱家阿洛尼西亞·韋伯深深吸引。

但誰知道,韋伯一家只是想抱一抱這個昔日神童的小腿從而提高自己家的地位。

眼看著莫扎特每天惶惶度日窮困潦倒,勢利眼的韋伯一家死了心,將大女兒嫁給了一個歌劇導演。

可自己的小女兒康斯坦澤·韋伯十分離經叛道地愛上了莫扎特,而莫扎特也願意與這個可愛的女孩相守一生。

(《搖滾莫扎特》中的韋伯姐妹花)

這門婚事自然受到了雙方家長的一致反對,韋伯夫人逼迫莫扎特儘快娶康斯坦澤為妻,並且要贍養韋伯一家。

莫扎特夫婦婚後一共生育了六個孩子,可惜只活下了兩個。

兩個孩子都非常有音樂天賦,卻終身活在父親的陰影下。

莫扎特夫婦花錢如流水,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各種趕時髦,旅行,參加派對,各種縱情生活。再加上莫扎特父親的去世,他失去了一切經濟來源。

姐姐在父親去世後也含恨出嫁,莫扎特的同行們出於嫉妒對他處處使絆,丈母孃對他冷嘲熱諷。

他窮困潦倒,交不起房租,看不起病,甚至找不到工作。儘管他一直在拼命作曲,卻依然負債累累。

莫扎特在維也納的獨立創作時期,也是他創作最輝煌的時期。因為深受生活的磨難,莫扎特的音樂也越發個性和深刻。

1782年7月,莫扎特創作的《後宮誘逃》。

1786年,創作著名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諷刺權貴。

1787年,莫扎特完成歌劇《唐璜》。

1791年9月,完成最後一部歌劇《魔笛》。

1791年之後,莫扎特就開始創作大型宗教題材音樂作品《安魂曲》,12月5日凌晨,在天才的創作還沒有完成時,他就溘然長逝,年僅35歲。

(莫扎特和安魂曲)

莫扎特的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有人推測是過度勞累的猝死,也有人認為是情殺或者陰謀論,更有甚者認為《安魂曲》實際上就是莫扎特為自己創作的,來祭奠自己逝去的才華和生命。

天才並沒有得到善終。

莫扎特被草草安葬在維也納郊外的一個平民墓裡,甚至連妻子也不知道莫扎特的屍骨在哪裡。

(維也納市中心的莫扎特雕像)

莫扎特終其一生,還是沒有擺脫自己的陰影。

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可以幫助瞭解莫扎特的一生。

包攬了第5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13個獎項的電影《莫扎特傳》,真實並且壓抑,完美再現了天才的一生。

德國音樂劇《莫扎特》從人的才華與自我救贖方面切入探討了莫扎特的天才隕落。

(德國音樂劇《莫扎特》)

法國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則另闢蹊徑,從莫扎特辭職後開始,讚美了莫扎特縱情人生的樂觀生活態度,並著重探討了莫扎特的情感世界。

原聲音樂、舞美以及演員都非常棒。

還有就是莫扎特現存的各種音樂作品,是最直觀的瞭解莫扎特的途徑。

上帝為你開了一扇窗,就一定要為你關上一扇門。莫扎特短暫又光彩的一生也留下了許多質疑。

有人認為莫扎特是“渣男”,對父親的勸阻,姐姐放棄了自己幸福的支持不管不顧,甚至與家人決裂;

有人認為莫扎特太沒有責任心,不會理財卻花錢如流水,讓妻子在自己死後靠賣手稿勉強養活兩個孩子。

甚至有人吐槽莫扎特其貌不揚,身高只有165等等。

但我認為,正如高處不勝寒一般,每個天才都無法融入正常人的社會,這也是他們天才的原因之一。

真正偉大的靈魂是不會消散的。

縱使滿腔的熱血於一身的才華最終還是要跌落至世俗的墳墓,變成肉食者茶餘飯後哂笑的談資。

我們應該永遠銘記莫扎特所留下的震撼時代的音樂。

畢竟莫扎特的音樂會亙古長青,但那些權迷心竅的君王早就化為了一抔黃土。

永葆一個高貴的靈魂,一顆璀璨的初心。











古剎青燈


莫扎特是一個相當特殊的音樂家。儘管貧困常常折磨著他,但他總覺得人類是可愛的,人們說他是“炎夏的心,春天的面”,他永遠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一個理想的充滿激情和想像力的天才。他把人世間的陷害、欺騙和凌辱看得很淡,相信眼前永遠都是一個明朗的天空和美好的世界。在平時,他總是和平而快樂,只要音樂一沾上手,他就把什麼都丟在腦後。通常,人們見到他的時候,他總是在沉思默想,連走路的時候,也好像在唸叨著什麼。他作曲的時候,也像寫信一樣,旋律滔滔不絕地從他的手中流出。一般地,無論何時何地,他心中都在考慮自己的作曲。令人驚歎的是,《唐璜》的序曲,在演出前的一天還沒有動筆,而他提起筆後,一夜之間即工工整整地趕寫出來,而且是一氣呵成,氣韻流動,精彩絕倫,樂隊的朋友們,都被他的神速驚呆了。他熱愛生活,充滿了浪漫主義,積極向上,永不停息!


漢都遺農


莫扎特於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薩爾茨堡,父親在薩爾茨堡的大主教樂隊擔任小提琴手。小莫扎特自幼天資聰穎,顯露出了超人的才華,被譽為“音樂神童”。莫扎特3歲時就能在鋼琴上彈奏他所聽過的樂曲片段,5歲開始學作曲,6歲時就能即席演奏,作品獨具一格。

父親發現兒子有音樂天賦,便開始全力培養他,除了對他進行復雜的音樂理論與演奏技能的訓練外,還讓他學習多種外語、文學和歷史等。為了開闊眼界並獲得皇家賞識,從1761年起,在父親的帶領下,莫扎特和姐姐瑪麗安娜周遊德、奧、法、英、意等國,開始了長達10年的旅行演出。

莫扎特的音樂才能令人震驚,他的表演常令聽眾如痴如醉,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轟動。當他的父親帶他去拜見大詩人歌德時,歌德說:“莫扎特是世界的第九大奇蹟。”在英國演出時,曾得到著名音樂大師的指導,同年他創作了一首交響樂和幾首奏鳴曲。12歲時,他創作了最初的歌劇《裝痴作傻》。14歲時,他為意大利米蘭歌劇院寫歌劇並親自擔任指揮,當時觀眾們激動地高呼:“小音樂家萬歲!”同年,他獲得鮑倫亞音樂學院院士稱號。1773年,莫扎特結束漫遊生活,回到了家鄉薩爾茨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裡擔任首席樂師。由於難以忍受僱主的苛刻,莫扎特辭去了樂師職務,再次開始外出旅行,希望能遇到改變命運的機會。但是,現實社會使他再次回到家鄉,回到了大主教的宮廷裡,大主教更加刻薄地對待他。雖然這段時間莫扎特的生活充滿艱辛,但是他創作了許多交響樂、協奏曲和歌劇。1781年,他終於與僱主決裂。

1782年,莫扎特與康斯坦斯在維也納結婚定居,開始了獨立自主的藝術生涯。莫扎特雖然越來越出名,但卻越來越窮,有時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經常要向人借錢。在寒冷的冬天,他甚至買不起木炭來取暖,夫妻二人不得不以跳舞的方式來取暖。儘管生活貧困,他卻把更多的激情注入到了音樂的創作中,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1791年12月6日凌晨1點,莫扎特病逝,年僅35歲。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創造出數量驚人的音樂瑰寶:歌劇20部,交響曲49部,鋼琴協奏曲27部,小提琴協奏曲6部。他的音樂被人們稱為“永恆的陽光”,因為他的音樂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純真與美好。


史小柒


莫扎特是一個相當特殊的音樂家。儘管貧困常常折磨著他,但他總覺得人類是可愛的,人們說他是“炎夏的心,春天的面”,他永遠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一個理想的充滿激情和想像力的天才。他把人世間的陷害、欺騙和凌辱看得很淡,相信眼前永遠都是一個明朗的天空和美好的世界。





阿黑sao


莫扎特,似乎生來就是天才的代名詞,他的光芒足以遮蓋與他同時代有才華的音樂家。因此,有人說,在那個寂寞的夾在輝煌的時代,只有莫扎特孤單地鎮守。

通過音樂鑑賞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莫扎特,然而通過觀看《莫扎特傳》這部電影,使我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莫扎特的一生……使我們在對他的身世進行感嘆不已的時候,更萌生了一種敬佩之情!

首先,片子是以與莫扎特同時代的奧地利皇帝的御用音樂家薩列裡為第一人稱展開敘述的。當時,在維也納,薩列裡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負。當薩列裡目睹莫扎特的表演,特別是莫扎特聽了一遍奧皇演奏由薩列裡作曲的歡迎小品後,就流暢地復奏並以其中的樂句為主旋律隨意地展開各種風格的變奏,讓薩列裡大為驚訝。在天才面前,他萌發了極度嫉妒的心情。

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裡拿著莫扎特寫的樂譜去找薩列裡,希望他能幫她的丈夫謀個差事。當薩列裡得知莫扎特漂亮乾淨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謄清稿時,他認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聽寫下來的。莫扎特在音樂上的天分使薩列裡越來越不舒服,發狂似的嫉妒心終於使他下決心要毀掉莫扎特。薩列裡收買女傭去莫扎特家做線人,瞭解莫扎特的一舉一動。又在奧皇面前說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醜和難堪。可是內心充滿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卻總是讓人不忍去傷害他。後來,薩列裡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軟肋,化裝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約稿,許以重金要莫扎特創作一部《安魂曲》。在生存壓力面前,莫扎特無奈接受了這個預訂。但莫扎特有一種預感,覺得是在為自己寫《安魂曲》。最後,也許莫扎特自己預感到時光不多了,他讓薩列裡在自己面前也聽寫了一回,由他口授,薩列裡記錄,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當清晨的陽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瘋掉。莫扎特的葬禮沒有鮮花,沒有輓聯,沒有送葬的隊伍。如同一個平凡的貧苦人們一樣,只有一個普通的墓,一塊不大的現已長滿雜草的地。這就是電影的結局。

看到影片最後是這樣的結局,我不禁感慨萬千。伍爾夫.莫扎特,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卻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窮困潦倒。為了音樂他留在維也納,而拒絕他有著顯赫地位父親的安排而回到家鄉。他去求人給他工作,甚至求人施捨。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蕩不羈,卻對自己的音樂狂度自信,總認為那是由史以來最傑出的。不過事實也就是那樣。由於那個維也納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擠,他創作的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在內的一些著名歌劇也在當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數的幾場。他的父親死後,他的生活開始有一些變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憔悴不堪。他開始大量飲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絲,一個嬌小漂亮的女人-這個期間是怎麼過來的,一方面要照顧孩子和伍爾夫的生活,另一方面還要為丈夫的精神狀況擔心-他被生活壓的也不成樣子,喝酒,語無倫次,徹夜的寫那些歌劇。最後他的妻子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度假了,由於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揮中昏倒,隨後便臥床不起。直到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誰-那個在他的最後時期用錢逼他寫安魂曲的人。所有情節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懺悔中展開的,是他謀殺了莫扎特。

片中有很多地方讓人都會有很深的感觸的,第一當然是莫扎特的音樂才能,用那個御用作曲家的話就是他創作歌劇的時候完全是寫出他腦子中本來存在的東西,像在在聽寫!他的手稿沒有一處更改,而且他從不寫復稿。再就是他的愛情,他和史坦絲的恩愛幾次讓我感動,無論是在他得意時還是潦倒時,他的妻子都是那樣一如既往地跟著他。可以說他擁有完美的愛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實質上的過錯,只是一個妒忌他的人。所以對身邊的人要有適當的提防。再就是莫扎特,說嚴重點,電影是對莫扎特形象的有一定的歪曲,電影裡的莫扎特是不完美的。有點輕浮,可能輕浮對在天才來說真性情流露。有點自大,自大對天才來說是完全的自信。有點神經質,尤其那笑聲,神經質於天 才來說,只是笑傲塵世權貴而已。所有的缺點對於莫扎特的音樂天才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個性細節。不過這樣的莫扎特,對眾多音迷來說,有點失落,因為莫扎特的音樂太完美,所以大家希望他的其他一切也是完美。莫扎特為音樂來到世界,又為音樂離開了這個世界。他是音樂之旅中永遠的跋涉者。

對此,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凡人喝天才到底有什麼區別?也許,凡人會被外在因素困擾以至於悲傷地發現自己的江郎才盡,甚至為了留下才華的尾巴而不擇手段。反觀之天才,他們只是不停地發揮自己的才華,永不停止。在一個天才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我們永遠無法在自己身上看到的東西,但是,我們要明白,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上帝是公平的,他不會讓我們遭受太多磨難的。就像莫扎特,在他的肉體太痛苦的時候,上帝召喚他的孩子回家了。那麼,當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要相信我們能夠做得還有很多,時間還沒有到呢。

因此,心無旁騖才是成功的最基本品質。被浮躁的社會情緒干擾,總有一天,天大的才華也只是毫無價值的糟粕。

影片的大部分主要記錄了薩列裡是如何用自己的各種手段讓這個上帝的寵兒犯罪,一步步走向絕境。即使如此,這個單純的人一直把他的仇人當作自己真誠的朋友。是,因為他的眼裡只有音樂以及自身的快樂,他根本無暇顧及過多無用之物。他只希望自己的音樂得到別人的賞識,即使沒有帝王的器重,即使曾經在宮廷演奏的音樂只能成為平民的娛樂節目,他都滿足了。他為他的音樂,付出了一生。


生活看未來


我不瞭解他,我們應該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靜靜volg


你好我是滕滕鋼琴教育。非常高興為你答題。題目是:莫扎特有怎樣的生活態度?
莫扎特是一個相當特殊的音樂家。儘管貧困常常折磨著他,到他總覺得人類是可愛的,人們說他是‘炎夏的心,春天的面‘,’’他永遠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一個理想的充滿激情和想象力的天才。他作曲的時候,也像寫信一樣,旋律滔滔不絕地從他的手中流出。一般地,無論何時何地,他心中都在考慮自己的作曲。令人驚歎的是,《唐璜》的序曲,在演出的前一天還沒動筆,而他提起筆後,一夜之間即工工整整地趕寫出來,而且是一氣呵成,氣韻流動,精彩絕倫,樂隊的朋友們,都被他的神速驚呆了。這就是大師莫扎特對生活和音樂的態度。很開心為你解答,希望你滿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099a46d69a78491bb93d96b6dff7605f\

滕滕鋼琴教育


莫扎特是一個相當特殊的音樂家。儘管貧困常常折磨著他,但他總覺得人類是可愛的,人們說他是“炎夏的心,春天的面”,他永遠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一個理想的充滿激情和想像力的天才。他把人世間的陷害、欺騙和凌辱看得很淡,相信眼前永遠都是一個明朗的天空和美好的世界。在平時,他總是和平而快樂,只要音樂一沾上手,他就把什麼都丟在腦後。通常,人們見到他的時候,他總是在沉思默想,連走路的時候,也好像在唸叨著什麼。他坐在桌旁時,總是用手撫弄桌角而默想,同時嘴唇微微啟動,似乎獨自在說什麼話。總之,他的手和足常常不停地動作,有時撫弄什麼東西,有時輕輕地叩打著他自己的帽子、桌子、椅子、鋼琴……凡是手足能觸到的東西,他都喜歡撫弄。他作曲的時候,也像寫信一樣,旋律滔滔不絕地從他的手中流出。一般地,無論何時何地,他心中都在考慮自己的作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