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封建社會後期,首都選擇在了北京?

蘋果芯芯


從公元1153年開始,金朝將自己的首都從位於黑龍江的會寧府遷移到今天的北京,改稱大興服以後,北京就正式成為中原王朝的首都。其後近一千年年的時間,歷經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一直到當代,北京都是建立首都的不二之選。


那麼,到底北京有什麼樣的巨大優勢才能被歷朝歷代選定為首都呢?





按照常理來說,一個國家的首都應該在地理中心,才方便進行行政管理。事實上,北京並不是在中國的地理中心位置,非但不在地理中心,它還明顯的偏向於北方。


但從另一個方向說,北京又確實是中心樞紐位置。我們要知道,從宋朝開始,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壓力,已經絕非漢唐時期可以相提並論了。漢朝的匈奴、唐代的突厥人的威脅還只是在邊疆侵襲方面,到了遼宋對峙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已經能夠跟中原王朝分庭抗禮了。更加悲哀的是,在雙方的對峙中,中原王朝往往處於劣勢,如蒙元、滿清兩個全國規模的大一統王朝,還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所以說,在宋朝以後考慮國家治理的問題,就不得不加入許多北方遊牧民族的視角。



也許從漢族人的視角來說,只有江淮地區才屬於中心位置,但是對於蒙古或者是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來說,今天的河北、河南、北京、天津全部屬於南方地區,而長江流域更是屬於南方的南方了。


北京有兩大優勢是不可比擬的。


首先,北京是京杭運河的最北端。京杭運河這條溝通南北的交通運輸動脈,作用就是把南方的物資調運到北方。運河的最北方到北京為止,從經濟地理的方便性來看,北京確實是北方最適合建都的最北端位置。


其次,北京的自然地理位置也非常優越。它位於華北平原的最北端,從北方而下,可以直接進入到中原,控制天下。它又緊緊依靠著邊疆民族的發源地,向北可以通過燕山進入到蒙古草原,往東北可以進入到松遼平原,往南可進入到華北平原。如果從北部遊牧民族的視野來看,北京實在是一個背靠發源地、控制中原地區的咽喉要地。



巴圖爾曾對忽必烈言: “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邊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對於蒙古人來說,當時的燕京正是國家政治軍事地理中的中心。


即使是對漢族人建立的王朝來說,永樂皇帝也選擇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明成祖深知,北方遊牧民族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消滅的,明王朝將長期處在與遊牧民族的對峙之中。我們看一看明王朝的歷史就一清二楚,來自於蒙古韃靼、瓦剌部族的壓力伴隨著整個明王朝,明朝在北方構築了“九邊”為中心的軍事防禦體系。首都在長江以南地區實際上不利於國家統一指揮部署北部防線,來對抗遊牧民族的威脅。把國都遷到北京,正是基於這種考慮,能夠最大限度的結合全國之力來對抗蒙古鐵騎。


從天下大勢上來說,宋代以後主要是南北方的對峙,而北京正位於南北方對峙的咽喉位置。


生猛歷史


首先更正一下,秦漢和以後的朝廷都不是封建社會,而是官僚專制社會!

那為什麼在官僚專制社會的前期,是在西北建都,而在官僚專制社會的後期是在北方建都呢?按照史書的話說就是,國家元氣肇自西北!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是指的在那個時代每建立一個新的大一統國家,都是要藉助西北地區的力量,也就是要依靠那些生活在西北邊境地區與境外蠻族長時間生活在一起的政治勢力,換個說法就是依靠胡化的邊民勢力!所以當時的朝廷就要建立在西北地區!而宋以後,西北地區已經嚴重的凋敝,再也沒有那麼多足夠以武力支持建立新的大一統國家的邊民了,而內地能夠依靠的力量核心就轉到了東北地區,那麼在那個時代,北京地區就成了最方便接收北方蠻族力量的地帶,朱棣可以完成靖難之役就是依靠這個便利,而滿洲人本身就是北方的蠻族,自然也會在北方建都,便於的他們的本部聯繫,維持之前的宗藩關係,維持內北國而臨華夏的局面!


帝國曆史


遼國是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最早定都臨潢府(內蒙赤峰),遼太宗時期搬到開封,中原反抗強烈,最後只能退守上京。

自從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個遼國,幽州這個地方遼國經營時間比較長,比較穩定,所以遼國將陪都建在北京是遼國的最佳選擇。



在女真族崛起以前,以遼國最大,最為強盛,遼國是北方各少數民族部落的宗主。女真族的完顏阿骨建立金國,定都會寧府(黑龍江哈爾濱),金國消滅遼國,由於完顏亮得位不正,所以遷都北京,一則脫離遼國貴族傳統勢力範圍,二則是向四周各個少數民族部落宣誓皇權,遼國滅亡了,金國是遼國的合法繼承人,是現在所有少數民族部落的宗主。



元朝脫胎於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是蒙古五大汗國之一,是忽必烈建立的國家。忽必烈消滅金國,當時南宋還沒有滅亡,天下沒有統一。遷都北京和金國是一個想法,我已取代金國成為北方各民族的共主。



明成祖朱棣得位不正,所以將明朝京都從南京遷到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北京。明朝末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宣佈登基。李自成山海關大敗,逃離北京,清朝順治皇帝進北京做了皇帝。
清朝之所以定都北京,兩個原因,其一清朝進關的藉口就是代明剿賊,是代替明朝來剿滅李自成城的,所以一定要進攻北京城,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北京是一個政權的象徵,明朝也罷、李自成大順也罷,只要進入北京稱帝,就代表了舊王朝的覆滅,新王朝的建立,這個新王朝是傳承有序,是正統王朝。一下子就可以將南明政權弄到偽政權的地步。


睜眼看西安


先說北京的地理位置,北靠燕山,西靠太行,往南就是華北大平原。唐宋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威脅就從大西北轉移到了東北方向,像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在這種形勢下,北京無疑是最理想的定都之地。

大遼就沒有在北京定都只是把北京作為了陪都,就不說了。真正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是金也就是女真人,金沒有遷都之前的首都是黃龍府,在東北的黑龍江省。那時金的實際疆域已經控制了黃淮一線。而那時的女真人繁榮之地也就是人煙稠密的地區就聚集在了剛攻下的宋遼舊地。這時韃靼等少數遊牧民族也在不停地襲擾著女真人,這就造成了女真人勢必要把都城往南遷移。而處在特殊地理位置的北京無疑是上上之選,所以金人就定都在了北京,號稱中都。

往後到了元朝,忽必烈一開始是遷都到了上都開平。後來發現這個地方太偏北,調運糧草諸多不便,不如燕京地理位置優越。還有就是元朝的政治目的的重心是統治整個漢族地區,他們作為外來的入侵者,更需要都城離他們的老窩夠近才行,定都北京呢!往南進攻利於調兵,往北利於撤退。離自己老家又不是太遠,所以元朝就把都城遷到了燕京,號稱大都。

到了明朝,朱元璋打下江山當上皇帝,定都南京。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得了皇位,那時的元朝殘餘勢力還沒有徹底消滅。未了防止蒙古人反撲,就必須在燕京這個要塞駐紮重兵,由於朱棣剛登上皇帝,自己又是藩王奪取的江山,所以不會再走自己的老路派個藩王去鎮守燕京。派外姓人去鎮守又怕他們勾結蒙古來反對自己,燕京又是自己經營好多年的根據地,心裡也有點割捨不下。所以朱棣思來想去幹脆自己鎮守在了燕京,天子守國門嗎!這就是朱棣遷都北京的主要原因。

到了清朝時期,經過明朝長時間的經營建設,北京已經從當初的不毛之地變成了全國最為興旺繁榮的政治文化大都市,那時的皇宮紫禁城也已修建完畢。清朝的情形和元朝十分相近,統一全國以後,北京無疑是清朝最合適的定都之地。


老石談古今


首先需要闡明一個觀點:封建制是指分封建國,中國的分封體系建立於商朝,等級次序為天子—王國-公國-侯國-子國。諸侯國其下再次對領土進行分封管理,如宗族,卿、士大夫等稱為“封邑”。封建制是建立在共同治理天下基礎上的天子與諸侯間的契約關係,自秦朝廢除分封改為郡縣制度以來,中國歷史實際上已經進入了皇權專制時期。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代,間或伴有混合制(皇權與功勳、宗族封國並存)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北京地區開始了建城的發展歷史,公元938年以來,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北京因時代不同又由:燕京、薊城、涿郡、幽州、北平等名稱。


遼國(907年—1125年, 契丹人建立)設五京: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北京)、西京大同府。北京只是作為遼國南下入侵中原地區的基地而已。


金國(1115年-1234年,女真人建立),設立上京、中都(北京)、南京(汴京)北京成為南北中樞。共傳十帝,享國一百二十年。


元朝(1271年—1368年,蒙古族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明朝(1368年 ―1644年)前明,定都南京(1368年—1402年7月13日)傳兩帝,享國34年。後明(1402年—1644年),定都北京,傳十五帝,享國242年。


清朝(1636年—1912年),1644年定都北京,共傳十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後明)朱棣得國不正,為擺脫反對勢力的束縛,將首都遷往自己長期經營的封地一方面可以鞏固執政地位,一方面可以鉗制蒙元殘存勢力。值得一提的是:朱棣自稱馬皇后所生,然而在歷史學上其出身之謎卻頗多爭議,一說是高麗妃子所生、一說是蒙古妃子所生(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記載了不願透露姓名的有司禮太監對彭恭庵說的話:“明成祖非馬後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為元順帝之妃,故隱其事,宮中別有廟,藏神主,世世祀之,不關宗伯。”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考證明人筆記,認定成祖朱棣為元順帝高麗妃所遺之子。朱棣性格暴虐、殘忍這與朱元璋嫡傳的長子朱標、長孫朱允炆善良、寬厚的性格截然不同,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他的蠻族血統。因此,朱棣明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少數民族政權”


定都北京的遼、金、元、明(朱棣明朝)、清全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其中遼、金先後與北宋、南宋並立,由於誰都沒有實際控制全國政權的能力,因此嚴格意義上算不得朝代而只是地方割據政權,正如,我們不能將同時期的西夏政權稱為:“西夏朝”一樣。


北京在遼、金時期只是陪都地位,並非正式首都,北京作為正式首都的時間只有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曆史,所謂“五朝古都”的稱謂顯得有些言過其實。


綜合遼、金、元、清定都北京的目的可以概括為:“背靠祖宗發祥之地,南控中原,進則天下,退則割據。”


關注醉仙一品聊天下,與您暢聊天下大事


醉仙一品聊天下


首先要說的是,遼沒有定都北京,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定都是在上京臨潢府,也就是現在內蒙古的赤峰市,那個時候國家名字還叫契丹……然後遼太宗南下,攻下了汴京,國號改為遼,然後定都也就在汴京了,也就是現在河南開封。之後,遼聖宗又把國都遷回了內蒙的赤峰,所以說那個時候北京雖然已叫做燕京,但還真不是遼的國都。


至於金元明清為啥將國都定在了北京,那都是有其歷史原因和戰略要素。金和元作為佔據了華夏中原腹地,由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思想中有著傳統遊牧民族的固有思路,說白了都是落後生產力通過武力擊敗了先進生產力,就算是金也先後有上京、中都和汴京三個國都。糾其原因,一個是離自己北方老家近,那個時候北京長期在北方民族統治下,往南可繼續攻佔中原,往北則可戰略退回老家。


金最後定都汴京,很大一個原因也是當時蒙古人實在太厲害,國都放在北京,已經很不安全,才直接遷都離戰火更遠的汴京。實際上,蒙古和南宋夾擊的時候,金滅國也是註定的事情,往上沒法跑,往下沒法跑,除了滅國似乎也沒其他辦法。


到了元朝更是如此,元朝本身內部矛盾就比較嚴重,大一統後人心浮動,很多人想的是回草原老家享福。而且從戰略角度來看,北京也比西安更適合作為都城。元朝不足百年的歷史裡,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比較突出,將首都放在北京更符合元朝貴族的需求和利益,北京處於北方和南方之間,既可以最大程度享受征服者所擁有的福利,同時如中原有變,也可以即時返回草原。


至於明朝,作為最後一個純粹由漢人建立的王朝,說實話,至少朱棣的危機意識還是比較重的。遷都北京算是明朝波及後世的一個大事,首先是有利於控制全國的政局,使南北思路一統,同時也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另外要說的一點是,由於南方相對經營得比較久,遷都北京也有利於經營東北地區。君王守國門,天子死社稷,固然是一個看起來很有臉面的理由,但個人認為還是因為朱棣的野心和經營全國的一個思路出發。


至於清朝,順治遷都北京就更好解釋了。首先滅亡了明朝,清朝如果要想成為華夏王朝的正統延續,那麼已經幾百年作為中國首都的北京,必然是要遷入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統治整個中華,另外北京作為封建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元朝到明朝已經深入人心,要成為全中國的君主,遷都北京是必然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