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天津在地緣上很接近,為什麼北京話與天津話截然不同?

小米體育


1.應邀。天津城區曾經是淮語在北方方言區內的方言島,不用說跟北京,就算是跟天津郊縣都是完全不同的口音。明初,成祖朱棣帶領安徽老家的淮西軍隊在天津駐屯,第一次將淮語帶到天津。明清兩代漕運過程中蚌埠、揚州的漕工又不斷地向天津輸送淮語因素。清末,李鴻章從安徽帶領領淮軍部屬來到天津,又一次大規模將淮語帶到天津。這兩次淮西駐軍移民,極大地影響了天津的方言。瞭解安徽方言的人聽天津話會發現,天津話語音像蚌埠鳳陽,語調像合肥。

2.天津話經在明清兩代的漫長地歲月中,很多用詞雖然已變成了官話用詞,也失去了入聲,但語調還極其類似一百年前的表親合肥話。可以找一個天津人再找個合肥人一起用方言說四個字「西開教堂」,語調重合度高到驚人。清末以來,安徽、江蘇兩省淮語區因為北方移民的大批到來,口音、用詞大量受到官話影響,分佈範圍也被壓縮到了淮河南岸。在這種大背景下,天津方言中保留的一些淮語元素或將成為未來研究淮語的重要材料。

3.從調值上說,北京話的特點是陽平=35,這個是一個從江淮官話輸入的特徵(南京、揚州、安慶)。天津話陽平45,比較接近阜陽、徐州一帶的55。兩個城市周邊的保唐地區,陽平都是22的,可以說是差異巨大。北京話只有陽平是外來的,但天津話的調值系統則整個都是外來的(徐州、阜陽)。從平翹舌上說,北京話基本保留了幽州地區的平翹類型,就是知莊章內部合併,不同於精組。但有大量文讀音(莊組三等),跟隨江淮類型讀成平舌,比如 色=se,所=suo 等。天津話的平翹則是知二、莊組全部平舌,所以天津話給人感覺平舌音比北京多很多,但天津府城由於被幽州類型包圍,各種周邊的移民進城,最終導致了天津話平翹舌的混亂天津話的平翹也是基本與徐州、阜陽一個類型。



4.北京話影響力比較大,從明代開始就跨出了城池,到清朝逐步覆蓋了整個順天府(武清是順天府而不是天津府)到了清中期以後,更是主導了承德、山海關(秦皇島)、瀋陽等地新方言的形成。在闖關東之後擴散至整個東北和熱河。天津話則一直只是天津府城,直到租界時代跟著城區一起緩慢擴大。北京話的陽平調值來自江淮官話。漢語方言中,只有一個聲調的調值來自其他方言的情況基本不存在。如果調值受到外方言影響,很多情況下是四聲都受影響。至於北京話與江淮官話的陽平的調值相似性,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二者獨立發展而來但表現出了相似性。北京話在闖關東之後擴散至整個東北至熱河。如果按照將北京官話和東北官話分開的劃分方法,北京官話分為京師片、懷承片、朝峰片,其影響力只到達承德朝陽赤峰一帶,也就是熱河省。東北的口音與北京的口音在很多時候應該理解為共同發展,因為二者在過去的一千年間民族構成與發展脈絡都有相似性,不同之處是北京作為華北重鎮或者首都,人口來源更雜,疊加的語音層次更多。

5.北京話的語音層次是全國各漢語方言中最多的之一,多到難以剝離,有人說可以分五層。反映在語音上,一個是入聲字的歸調雜亂、異讀眾多,一個是知系字的聲母今讀音兼具濟南型與南京型的特點。今天讀捲舌音的字,北京話的舌尖位置在所有漢語方言中最為靠後,這個應該是滿族口音的影響。知系字讀音兼具南京型特點(澤廁色讀平舌)則主要是江淮地區移民的特點,最大的一波移民是明初朱元璋移來的南京富戶。我其實覺得清朝時期流行於北京的徽劇-京劇的口音也影響了北京話的口音,可能對部分知系字讀南京音有鞏固或者推波助瀾的作用。北京話與天津話的區別主要是:①四聲調值不同,這個是最容易被感知的;②知系字今讀音不同,北京絕大部分屬於濟南型,部分字屬於南京型;而老派天津話貌似是昌徐型的底子;③北京話捲舌更卷,兒化音更多。


苗萬平談情感


津大多數是普通話,著名作家馮驥才,著名演員陳道明,資深歌唱家李光羲,關牧村,相聲演員郭德綱都說普通話。各界名人的上代家族也並不是當地的。老人或子女生活中時而說津話,津話前身是安徽話演變過來的。到是京話不大一樣,也不是普通話。但北京人,尤其南方人,常把天津人當成北京人!


我衷愛創意和創造生活


北京有一個地方人說話和天津話近似,尤其和武清話很像,就是延慶。與西邊山西,南邊北京,東邊豐灤懷密語言截然不同。是個封閉的語言孤島。或許也與明朝修葺長城從安徽徵招來的工匠和駐守長城沿線的兵營有關?但奇怪的是往西一出延慶地界,同樣是守駐長城的兵營立即說近似山西話。


馬老漢



首席柯小吉


地方不同,語言就有差異。就我們樂山市中區,都有幾種地方方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