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

我們都背誦過的《桂林山水》

原來和大連還有這樣一段往事……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如果磚瓦也有記憶,

如果建築也能發聲的話,

那麼嶺前一帶

那些高高低低的小巷裡的老房子們,

一定會汩汩地

向每一位今天的過客複述——


《桂林山水》作者陳淼

如何又瘦又高;


傅立魚讀秋樓外小院裡會在什麼時候

傳出陣陣笑聲;


梁漱溟與顧頡剛、與朱光潛的討論

是多麼的密密匝匝;


沈從文的笑容

又有多麼溫和天真……


嶺前文化街和鳴鶴街,

至今保留著兩片完整的大連老街,

在這裡,

你還能找到小時候大連街的感覺。


除了著名的婉容樓,

這裡有王蒙寫小說的房間,

有《桂林山水》作者陳淼的舊居、

“黨的活化石”唐韻超舊居,

還有徐海東樓、姊妹樓、讀秋樓……

以及大概半個中國的文化學術界大咖

都來住過的連捷巷招待所。


每當小巷裡又迎來一日的夕陽,

這些故事的光影

就會再次被打到牆上……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看到陳淼的名字你可能陌生。但說起這段課文大家都會跟著小聲背誦: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只是不太有人知道這篇被背誦過無數遍的課文的作者,是一位大連作家。


2018年6月,一張從中國戲劇出版社外流的老信封解密了陳淼的舊居地。當時,陳淼住在樓下,戲劇家慕柯夫住在樓上,根據信封上寫的地址共慶巷18-3號,我們歷時四年終於找到了陳淼的舊居。


▽▽▽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1980年8月,時任天津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的鮑昌與陳淼闊別23年之後,在大連重逢。


當時,陳淼住在鳴鶴街共慶巷。他在寓所裡招待鮑昌,二人聊得不亦樂乎。那年,王蒙、劉心武來大連,也得到了陳淼的熱情款待,陳淼還陪同他們到夏家河子洗海澡。


陳淼身高1.86米,給人的感覺非常健康。但令人意外的是,1981年10月18日,鮑昌接到了陳淼去世的噩耗。幾天後,他又從陳淼的弟弟的手中拿到了陳淼的最後一篇文稿《死神叩門的時刻》。陳淼還著有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說《勞動姻緣》,短篇集《鍊鋼工人》《紅榜的故事》,話劇劇本《紅旗歌》(合作)等。但人們最難忘的記憶還是《桂林山水》,這篇文章至今仍收錄在小學語文四年級的課本。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傅立魚是最早在遼寧報刊上登載介紹馬列主義文章的人,也是東北地區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人;他創辦了大連第一個青年愛國進步團體——大連中華青年會;他還是大連現代體育尤其是足球運動的奠基人……


根據一位收藏家收藏的日本租借時期的大連建築檔案記載。傅立魚舊居地址為:嶺前屯第3區176號,現為文化街65號。從圖紙看,這是一棟標準的歐式別墅,共五室三廳帶地下室。這棟別墅傅立魚命名為“讀秋樓”。


▽▽▽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每到春暖花開之際,傅立魚都會邀請好友金子雪齋到自己的家中小坐。“讀秋樓”依山而建,可以眺望到遠處的大海。時間久了,金子雪齋也愛來這裡消磨時光。


金子雪齋執禮甚恭,每次來都要拜望傅立魚的母親。每次相聚總是擁著很多人,他們就著院中的瓜棚,一邊聞著槐樹花香,一邊吃著好吃的水果,其樂融融。金子雪齋愛下圍棋,傅立魚便在院中擺下棋盤。


這棟讀秋樓裡,還來過胡適、黃炎培、吳宓等眾多歷史名流。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連捷巷中紅松嶺招待所即昔年的連捷巷招待所,模樣變化了,凝固的墨香中仍閃爍著模糊的碎影流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連既是國內少有的洋風城市,亦是數一數二的旅遊勝地,許多文人騷客紛至沓來,其中便有 “中國最後一位大儒”美譽的梁漱溟。

▽▽▽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1963年,梁漱溟七十歲,7月31日,政協安排他到大連學習休養。與他同行的還有史學家顧頡剛、教育家李蒸、跟隨孫中山參與國民革命的安若定、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宣佈起義的國民黨駐外大使塗允檀(原駐緬甸大使)等。


當日,梁漱溟等從北京出發,赴天津乘坐“民主十一號”輪跨海東渡。第二天中午2時抵達大連港。大連市政府特地派時任市委秘書長張滔、市政協秘書劉衡、民進市委李穎生、南山招待所(今南山賓館)所長林志新等到碼頭迎接。七十歲以下的都被安排到南山招待所,七十歲以上者安排住連捷巷,所以梁漱溟、顧頡剛皆閒賦於秀月街。


剛剛下榻安定,遂有好友施今墨來拜訪。施今墨既是政協委員,也是赫赫有名的老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異地敘舊,分外親切,說著說著便忘記了時間,轉眼便是夕陽暮晚,一天就這般過去了。梁先生在秀月街過得非常悠閒,每天除了習武練拳讀報之外,便是閱讀重抄《伍庸伯先生傳略》等。


不久,招待所又來了數學家熊慶來(華羅庚的老師)、教育家董渭川、畫家張曼筠(李公僕先生的夫人)等,甚是熱鬧。後來,朱光潛先生也從長春趕來。難得親近,他便與梁漱溟先生共居一室,徹夜暢談。日子優哉遊哉,工作依然忙碌。先生們先後在南山招待所進行了六次學習。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主人亦是盡地主之誼,怕先生們枯燥,先後安排他們參觀遊覽了大連港、旅順、棒棰島、星海公園等。7月28日,梁先生一行又親近了一番郊外的夏家河。他在筆記中這樣寫道:“曝於日光下,全身舒爽不冷不熱。”最讓梁先生難忘的卻是大連圖書館。當時大連圖書館的藏書總量要比北京圖書館多出許多。1953年,田漢先生便常來這裡默讀古籍善本。梁漱溟還偕手顧頡剛一起拜訪了當時的書庫,即今日的南山大廟。


轉眼即是離去之際,梁先生難捨濱城,雖然落雨飄飄,依然拖著朱光潛先生去拜別老虎灘。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沈從文曾經於1962年、1964年兩度來連,旅居在秀月橋畔恬靜的鳴鶴街。

▽▽▽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鳴鶴街一帶是日本侵佔時期的別墅區,倪嗣沖、張宗昌等很多下野軍閥在此購置地產,這裡還寓居著一些逃亡的官僚、地主資本家。解放後,農村分田地,城裡分房子,這些精緻的洋樓多被分給了市民。政府、部隊也在其間設置了招待所。

1962年7月中旬,在歷史博物館的安排下,沈從文來連療養一個月。

起初,沈從文認為大連不如青島明朗開闊。不久,他便更正了自己的看法,感覺大連不僅時尚大氣,更兼具青島的精緻:"半月來市面各處走了好幾圈,才覺得地方之大,比青島大得多,也整齊。特別是平地建築,有舊俄的,有日本時代的,房屋四周多留下好些空地,整整齊齊,樹大而高,綠蔭廣被,房頂尖尖的上聳,窗戶狹長秀挺,有許多街都比青島講究,馬路也極寬敞整潔……"


▽▽▽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沈從文對環境尤為滿意:"我們三樓還有個屋頂平臺,早晚眺望,才知道附近風景還是相當好。特別在黃昏後,各個山頭燈火如星,萬點星子齊明時,遠遠近近似乎就有了一種仙氣,十分柔和美麗……這時遠處只有兩種聲音可聞:一是電車聲音。大約可以有七八站之長,在下邊山谷中移動,車到晚上已較空,音響因之也格外大;另外則附近住宅,都是小孩子叫嚷嬉笑聲音,也是別處少有的。

附近房子也多樣講究,遠望也全是好房子,比青島福山路的房子小些,可是密集如糕點。屋房之外全是綠色。如照相,在平臺上早晚都必然可以取得極好效果,因為早上照例遠近籠在薄薄煙霧中,房子隱在煙氣徐徐流動中隱顯不定,隨意喀嚓一聲都可得到滿意成績……房子似乎有些可惜。因為新中國的城市建築、樹木——要達到這個水平,恐再過半個世紀也不容易!"

老電車是大連一道移動的風景線,沈從文自然坐過。當時,1元買25張票,一張票可以通行全程,而美麗的老虎灘距離他的住處僅有三站。沈從文再來鳴鶴街時,恰逢雨季,窗外皆是綠色,於是,他便在幽靜的雨天審校《中國工藝美術簡史》書稿。

住得久了,沈從文對大連的印象越來越直觀。濱城人愛美敢穿是有著傳統的,這點令沈從文特別羨慕:"許多在街上擺地攤的人也衣冠整齊。合作社賣吃食的人照例還穿上白衣。至於大百貨公司中守櫃檯的女子,則很多應說是打扮得‘嬌滴滴’了。即上海也少有。大約是氣候好,不上灰,不上衣有關係。"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

小巷安靜,但並不寂寞,因為積累了太豐富的回憶,因為那麼多大家把他們最美好的心情留在了這裡,所以那股安靜而歡暢的氣場一直都還在。


更何況,今天的大連人越來越喜歡追隨這份文脈。

▽▽▽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每隔一段時間,大連文化研學團隊都會來到這條街上尋訪,孩子們會在這裡朗聲讀誦“灕江的水真靜啊……灕江的水真清啊……”


▽▽▽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而咖啡館也不知什麼時候悄悄進駐,它們的設計風格都極其剋制,與這條街上的舊風情毫無違和,不留意你甚至都會錯過它們。


在這裡,老時光和新生態就好像一隻手輕輕搭上了另外一隻,那樣安靜,那樣隨和。


▽▽▽


大連嶺前小巷往日夕陽,照見過半個中國的文化大咖

文脈的續接,

並不一定都要轟轟烈烈,

其實這樣絲絲縷縷的綿延,

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