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會引起心肌缺血?

小澤健次


心臟缺血指的是通過心臟的血液量減少,血液中供給心肌細胞的氧氣和能量物質也隨之減少,導致心肌細胞的正常代謝受到影響,不能支持心臟正常的進行搏動、攝血等工作。

心臟的供血是通過身體自身的調節保證血液量能夠相對穩定,從而為心肌細胞提供能量,保證心血管系統能夠有效地正常工作。導致心臟缺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血壓降低、冠狀動脈狹窄、血液粘度升高,以及心肌細胞和心臟瓣膜自身病變等。


心臟缺血後會導致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等症狀,嚴重時可能伴有大汗淋漓,運動、吃飽、飲酒、睡覺、勞累、緊張後症狀會更加容易發生,發作次數也更加頻繁。一般休息後這些症狀會自行緩解,後期心臟缺血嚴重時就需要進行及時治療,才能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

部分情況下,心肌缺血不會伴有症狀的出現,只有在進行心臟相關指標檢查時被發現,這時也要多多注意,警惕心臟驟停等突然危急重症的出現。


KK健康


關於引起心肌缺血的病因,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心肌缺血,然後再明確病因和危害性。

什麼是心肌缺血

首先心肌缺血其實不是一個臨床診斷,更不能和冠心病混為一談。所謂的心肌缺血(心肌供血不足)只是心電圖出現ST段抬高、壓低、T波高尖、低平、倒置等ST-T繼發改變,提示心肌供血不足。簡單講心肌缺血只是心電圖根據T波等的改變提示可能有心機供血不足,絕對不能因為心電圖報告就戴上冠心病的帽子(急性心梗除外),不少門診心電圖報告心肌缺血的患者,最後經冠脈造影檢查根本不是冠心病。

實際上造成心電圖心肌缺血的病因很多,甚至在健康人中也有10%-30%的可能性出現ST-T改變,也就是常說的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改變,尤以女性更為多見。

簡單講,造成心肌缺血的病因分為:

1、 器質性心臟病造成的,如最常見的冠心病、心肌炎、缺血性心肌病等都可造成心電圖的心肌缺血性改變,對於冠心病,ST-T的動態改變比單純靜態的心肌缺血改變更有意義。如果是器質性心臟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多有臨床症狀或其他實驗室檢查異常,如心肌酶、心超等。單純心電圖心肌缺血除了急性心肌梗死外,一般沒有確診意義。

2、 心臟微血管的病變。一些糖尿病等疾病,心電圖包括心肌供血不足,但冠脈造影正常,可能存在心臟毛細血管供血不足或循環障礙。

3、 其他。呼吸因素、電解質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心理因素等。甚至健康人也可出現心電圖心肌供血不足的表現,也不必過於緊張,可由心內科醫生進一步評估心電圖的報告是否有意義。

總之,對於心電圖的心肌缺血報告,如果是冠心病等器質性心臟病引起的,確實需要重視和正規治療;而很多種情況,特別是對於年輕女性的心肌缺血表現,其實是不需要過於緊張的。


醫患家


無症狀性心肌缺血是指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客觀證據, 但臨床上缺乏胸痛或與心肌缺血相關的主觀症狀, 又稱無痛性心肌缺血或隱匿性心肌缺血。

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的發作與心絞痛發作相似, 都是由於心肌供血和需求平衡失常所誘發, 包括以下 3種情況:(1) 心肌耗氧量增加。 (2)心肌氧供應量 (血供) 減少。 (3) 以上兩者並存。



大部分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發作是在輕體力活動或腦力活動時發生。一般認為, 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的發生與冠狀 動脈痙攣亦密切相關, 誘發冠狀動脈痙攣的因素包括:運動、 吸菸、 寒冷刺激、精神緊張等。另外, 血管內皮損傷 後內皮素釋放及內皮舒張因子的減少, 一些自體物質如血栓素 A2、某些肽類激素、血小板因子及某些神經遞質 (如 兒茶酚胺、 血清素和組織胺 )等亦可引起冠狀動脈痙攣。 上述因子在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的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完全無症狀性心肌缺血 (無症狀型冠心病) ,對該類型患者應積極採取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措施, 對有高脂血症者, 可行他汀類藥物降脂治療, 以防止粥樣斑塊加重 和促進粥樣斑塊消退 , 控制或消除高血壓、 糖尿病和吸菸 等危險因素, 以防止其發展為嚴重的冠心病和降低心臟事件發生率。

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和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無症狀性心肌缺血,在這類患者的治療中, 重視減輕全部心肌缺血負荷比僅僅控制心絞痛症狀更為重要。因此, 除積極採 用抗心肌缺血藥物控制心絞痛發作外, 可採用動態心電圖重複監測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的發作時段、發作次數、 持續時間和 ST段下降程度, 觀察對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的治療 效果, 避免或消除導致心肌缺血發作的誘因, 並按照無症狀性心肌缺血發作的生理節律性, 合理調整抗心肌缺血用 藥, 從而控制心肌缺血並預防冠心病事件的發生。



心肌梗死後無症狀性心肌缺血,藥物治療可參照慢 性穩定型及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尤其是 β 受體阻滯劑可使心率減慢, 心肌收縮力下降, 心肌耗氧量降低, 並延長心臟舒張期, 增加冠狀動脈灌注量。可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 減輕運動時無症狀性左室功能異常和無症狀性心肌缺血, 減少梗死後心性猝死, 降低病死率, 對改善預後有價值。


跟著峰峰學營養


其實,不管哪種具體原因,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供需矛盾”,心肌需血(需能)和供血(供能)之間的矛盾。為什麼會缺血?不是供應少,就是需求多,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心肌供血(供能)的減少和/或需血(需能)的增加都會引起心肌的供血不足,出現心肌缺血的表現。而心肌缺血,實質上就是心肌能量不足引起心肌損害的表現。

我們就來看看常見的原因(原因很多,只能大致說說)。

正常情況下,心肌的需血和供血保持著動態平衡。心肌的供血有著代償能力,在需要供血增加時可以在一定範圍內代償性地增加。而如果心肌需血超過了心臟供血的代償能力、或者心肌供血減少不能滿足心肌需血的要求,都可以導致心肌缺血的發生。

先看需求增加:

當人體需要心臟做功加強時,心肌收縮要加強,心率要增快,需要的供血供氧就會增加。如果需求超過供給(最大代償能力不能滿足)時,就會出現心肌缺血。

生理的情況下,在極量的劇烈運動時、精神極度緊張時,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有些人可以因此而發生猝死。

病理的情況就很多了。

各種原因(比如快速性心律失常、甲狀腺機能亢進、發熱、嚴重缺氧等)引起的心動過速,心臟的負荷增加,心肌需要的血供增多。而當心率超過一定的頻率時,就會造成心臟的舒張不足而導致冠狀動脈灌注不足,心肌出現缺血。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心律失常需要立即糾正的道理。

還有一些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縮力過於增強,也會增加心肌耗氧而出現供血不足的表現。

再就是心肌肥厚。肥厚的心肌需要供血多(體積大,吃得多),而心肌肥不肥厚,血管就在那裡(不因肥厚而增加),原來的血管當然供不上肥厚心肌的需求,也會出現心肌缺血。

再看供應減少:

供應減少也有生理的原因:比如初上高原,海拔高、氣壓低,空氣中氧含量減少,血液中的氧分壓就會降低,嚴重缺氧就會出現心肌缺血的表現。

一說供應減少,大家就會想到血管狹窄,一說血管狹窄,就會想到冠心病。其實,不一定都是冠心病。但是無論何種原因造成了冠狀動脈一定程度的狹窄、堵塞或者灌注減少,就會影響心肌供血,就會出現心肌缺血。

所以,除了血管狹窄,還有其他,比如貧血,紅細胞減少而攜氧減少;比如呼吸衰竭、低氧血癥;比如低血壓休克,循環都衰竭了,心肌當然也會缺血。

還有引起血流緩慢、瘀滯的因素如血液的粘稠、濃縮、高凝,也會使得心肌的血液灌流障礙而出現心肌缺血。

再有,低血糖的時候也會出現心肌缺血。因為低血糖會引起人體應激反應,激活交感神經系統,誘發血管痙攣、內皮細胞損傷、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因此可以促發急性心肌缺血。

總之,只要是心肌供血和需血之間出現了不匹配、不平衡,心肌的血液供不應求,就會出現心肌缺血。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不管真真假假的心肌缺血是越來越多!

心肌缺血就是心臟的血管供血供養達不到心臟的需要,而引起或暫時不引起的一些症狀。
簡單的理解就是冠心病。
那什麼引起的冠心病呢?
我們先簡單看看什麼是冠心病。

並不是一做心電圖,醫生就說心


肌缺血,您就是冠心病了。
因為:不能僅僅靠一張心電圖就診斷冠心病。

冠心病分為:心絞痛,心肌梗死,無症狀的冠脈狹窄。

心絞痛,簡單分為勞力性心絞痛和不穩定性心絞痛。

勞力性心絞痛,也叫穩定性心絞痛,大概就是說在活動後才出現的心絞痛,而休息時不會發作。

不穩定性心絞痛,大多是休息時發作的心絞痛,活動後當然更加劇烈,這種心絞痛之所以稱之為不穩定,是因為這種心絞痛,心臟血管內的斑塊容易破裂,破裂後就是急性心肌梗死。

心絞痛的部位可以從牙疼,咽部緊縮,胸痛,後背疼,左臂疼痛,腹疼等等都有可能是心絞痛。胸悶、憋氣、心悸、出汗、氣短等等都有課可能是心絞痛。

最主要的是性質,一般是發作性,突然發作,幾分鐘就突然好了,好了如常人一樣;再有就是大多數和活動有關,活動後,勞累後,明顯加重上述症狀,必須停下來,停下來慢慢就緩解了,這也是典型的心絞痛。

而心肌梗死,一般就是上述心絞痛的各種表現症更嚴重,持續時間超過20分鐘以上,一直不緩解,伴大汗等等。

無症狀的冠脈狹窄,很難診斷,除非做了冠脈CT或冠脈造影。

那麼冠心病是怎麼產生的呢?
目前的研究及觀察可以明確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遺傳因素和冠心病有這非常緊密的聯繫。
也就是說有這些高危因素的人得冠心病的可能要比別人大的多。

這些高危因素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無論吸菸還是飲食導致或遺傳導致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都會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傷,類脂肪物質逐漸堆積,逐漸導致血管慢慢狹窄。
心臟血管狹窄,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狹窄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心肌缺血,也就會有心絞痛的症狀,如果再嚴重,血管堵死了,就是心肌梗死。

這就是心肌缺血形成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戒菸,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油膩食物的大量攝入,堅持一定的鍛鍊。


做到這些能減少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發生。

而戒菸,管住嘴是可以主觀控制,不受遺傳因素影響,效果明顯的方法。

當然如果已經心肌缺血那就需要積極正規治療。


心血管王醫生


你說的心臟缺血就是心肌缺血吧!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了解心臟結構。供應心臟營養的是左、右冠狀動脈。

如果心臟比作汽車發動機,供應心臟營養血管就是發動機的輸油管道。

心肌缺血就是發動機供油不足。

那導致發動機供油不足的原因:1輸油管道不通暢;2或發動機消耗油增多,但輸油管道不能相應提高供給。

心肌缺血是指心臟的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心臟的供氧減少,或心肌肥厚導致心肌能量消耗增多而冠脈血管無法相應增加。促使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一種病理狀態。

在正常情況下, 心臟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機體可通過自身調節,促使血液供需相對恆定,保證心臟正常工作。

當某種原因導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供應減少或需求增加,就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心肌缺血。

引起心肌缺血原因:

1.低血壓降低、主動脈供血減少。特別是舒張壓低。

2.冠狀動脈阻塞,如冠心病可直接導致心臟供血減少,最常見的原因。

3.心瓣膜病如主動脈瓣狹窄。

4.血黏度變化。如貧血血紅蛋白低等。

5.心肌本身病變如心肌病或高血壓心臟病等。

6.冠狀動脈內皮功能異常,如冠脈痙攣。

7.其他如:炎症(風溼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閉塞性脈管炎等)、痙攣、栓塞、結締組織疾病、創傷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種。

心肌缺血危險因素
主要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重要危險因素為高脂血症、高血壓病、糖尿病、吸菸、肥胖、體力活動少、高齡等。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國心肌缺血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一些20~30歲的年輕人也出現心肌缺血的表現。


希望對你有幫助!


健康守護神阿波羅


過去我們總以為類似心臟缺血這樣的疾病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得的,但現在,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年輕人長期吸菸、喝酒、熬夜,心肌缺血的發病人群也逐漸向他們發展。

據有品PICOOC高血壓臨床醫學海外研究中心統計,中國人口疾病死亡原因的前10位,癌症居於榜首,而心腦血管疾病穩穩地佔據了第2名的位置。

30歲左右發生心悸梗死、腦梗死和腦出血的患者越來越多,平均每15秒就有一箇中國人因冠心病而喪命,而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見的表現。

什麼是心肌缺血?

是指心臟的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心臟的供氧減少,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一種病理狀態。

心臟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幾乎完全靠有氧代謝提供,所以即便在安靜的時候,心肌的血氧攝取率也很高(約為70%),正常情況下,機體可通過自身調節,促使血液供需相對恆定,保證心臟正常工作。

當某種原因導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心肌缺血。而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見的病因。

心肌缺血前期症狀

1、突然出現心動過緩

如果心肌缺血發作,患者可能會出現突然性的心動過緩,或血壓降低的現象,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昏厥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患者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了。

2、無故疲乏,且心前區感覺疼痛

工作或學習後,身體易出現疲憊無力、胸悶、精力不足等情況,且心前區有時還發生持續性的緊縮性疼痛、悶痛,甚至肩部也會被疼痛影響,這種情況可能是心肌缺血引起的。

3、突然感覺心悸、憋悶

心肌缺血患者容易在睡覺時突然出現胸悶憋氣、心悸的情況,需要經過站立和走動緩解。或者在吃飽後,氣溫低時突然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的現象,經過靜坐後可以恢復正常,如果身體出現這樣的症狀,千萬要引起重視。

4、體力活動時容易感覺呼吸不暢

當身體耐力變差,即使輕度的體力活動後,也會出現心跳加速、呼吸不暢的情況,感覺身體非常不舒服。

如何預防心肌缺血呢?

1、飲食

低鹽低脂清淡飲食,多吃紅薯、西紅柿、胡蘿蔔、黑木耳等蔬菜,喝些綠茶,茶葉中含有少量的茶鹼,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對患者的心肌缺血治療有一定的幫助,茶葉中還有維生素C,能起到防治動脈硬化的作用,但不宜過濃。

2、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情緒要穩定,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定時排便,不能過度勞累,臨睡前不看緊張、恐怖的小說和電視,戒菸少酒,避免過重體力勞動或突然用力,飽餐後不宜運動。

3、適度運動

可促進心肌側支循環的建立,運動應根據各人自身的身體條件、興趣愛好選擇,要量力而行。

4、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已診斷為冠心病的患者,應密切注意自身情況,病情如有變化要及時就診治療。此外,易患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也應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問題,如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等。

5、預防藥物

主要是防止冠心病患者發生心肌梗死或因冠心病死亡,常用藥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他汀類調血脂藥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老護士談健康


引起心肌缺血的最主要原因,是血液粘稠,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堵塞血管75%以上時,血流不暢,導致心肌缺氧缺血,致使心律不齊或心臟部位放射劇烈疼痛,嚴重時導致生命垂危,只有四分鐘搶救時間,生存率估計不到1%,是威脅人類的第一大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