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戰關羽地盤上的兵力有多少?對曹軍連續的援兵有贏面嗎?

京東李達康


樊城之戰時,關羽大約有兵力4、5萬左右。至於能否抵擋住曹操源源不斷的援軍,那要看曹操舍不不捨得做重大調整了!

關羽兵力在4、5萬左右

建安二十年(215年),魯肅、呂蒙襲擊荊州。這次衝突中,關羽率三萬軍與魯肅對峙。


顯然,這3萬人,是可以快速反應的野戰兵團!

加上留守軍團,此時關羽軍兵力在4萬左右應該是相對合理的。

此時,樊城之戰,還有4年,這四年中,沒有發生大的戰事,關羽軍損耗應該不大。

另一方面,215年後,大規模擴軍也不大現實:此時已不可能如早幾年一樣,通過招募劉表舊部擴軍;同時,讓出了長沙、江夏、桂陽,關羽地盤狹小,想大規模擴軍不太現實。


因此,我認為:此時關羽兵力在4、5萬左右。

曹操兵力嚴重不足!

此時,襄樊前線十分空虛!

曹仁率數千人守樊城,襄陽兵力還不如樊城!

因此,襄樊前線的守兵只有一萬餘人。

同時,可以調動的援軍也不足!

曹操作出的救援部署是:汝南滿寵率郡兵緊急進入樊城支援曹仁;于禁率七軍前往樊城解圍;許晃緊隨其後,為預備隊!

這裡有多少人呢?

滿寵的郡兵就不算了,反正進去後也是被圍在城裡沒動過。


于禁的軍隊,大約3萬人左右,一波水淹七軍,都去江陵監獄報到了;

徐晃的部隊呢?史載不詳,但有兩點:1、徐晃是預備隊軍隊,軍隊是各地調過來的;徐晃等了幾個月才敢出戰;2、多是新兵,要攢夠人才敢與關羽爭鋒。

在徐晃這波新兵蛋子之外,就是從東吳前線過來的張遼等人!

奇怪了,堂堂曹操,怎麼就這麼點兵呢?

曹軍在哪兒?

在準備打漢中!

曹操還沒打算放棄漢中!


此時,曹操本人率領的大軍正在長安!而他兒子曹彰,也從北方前線率軍抵達!

《三國志》徐晃本傳記載,當時,曹真、曹洪、張郃、徐晃,統統都在陳倉!

這就意味著,曹操大軍壓在關中地區,隨時準備再入漢中!

在漢中作戰時,曹軍糧草在秦嶺消耗大,不划算。現在,曹軍跳到關中,把漢中人口都帶出來了,他拼消耗就比完全依賴西川補給的劉備有利多了!


我們知道,劉備早先在漢中作戰,已經“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了,很難支撐了!而曹軍如果退出秦嶺,調整部署好後,再次殺來,以新定之益州,岌岌可危!

曹軍兵力要夠,必須作出重大調整

因此,假如曹操不作出戰略調整,放鬆關中前線的壓力,也不調整與東吳關係的話,他的兵力確實十分緊張!關羽有條件擊敗陸續趕來的,戰鬥力不佔絕對優勢(老兵都在前線,這些趕來的多是新兵)的曹操援軍!


但是,一旦曹操調整戰略重點,與東吳結盟,並親自接近戰場,指揮襄樊解圍戰時;關羽就完全沒有辦法抵擋了!

需要強調的是:四冢之戰,關羽儘管敗給了徐晃,損失慘重,但他仍然可以依託水師,圍困襄樊。這說明:關羽在該地區擁有兵種優勢十分明顯,除非曹軍(或加上孫權)以巨大優勢來襲,否則關羽都能支撐住!

對樊城之戰的個人看法

樊城之戰的發動,史書未明載是否劉備有授意。但從當時形勢而言,關羽發動樊城之戰是必要的。而關羽的運氣也不錯,取得了水淹七軍這樣的勝利。


可以說,前期的作戰,有效地將曹軍從關中前線吸了過來,打到了戰略牽制的目的。

可是,關羽理應對東吳有足夠的警惕,僅僅4年前,東吳就已經襲擊過一次他了,他為何還麻痺大意呢?

而荊州問題的本質就是:孫權希望有一個盟友一起分擔壓力,對抗曹操;但這個盟友實力太強的話,就會變成比曹操更危險的敵人!

水淹七軍,就表示關羽已經足夠強大,足夠威脅孫權了!


羞辱孫權實在不智!連曹操幾十萬大軍都不怕的孫權當然不會怕你關羽!他當然要襲擊你!

關羽,缺一個頭腦清醒的政委!

個人看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蜀國佔據荊州,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部署,若佔據此地靜心發展,將來蜀國很有可能逐步壯大,最終,完成一統中國的霸圖。

關羽作為“武聖”的代名詞,是忠義的化身,一身的俠肝義膽,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世人的敬仰與尊敬。他講義氣、忠國家的故事,演繹了一千多年,經久不衰,至今仍讓人們津津樂道,也給了後世的我們一些鼓勵與動力。但是,歷史上關羽丟失荊州、奔走麥城之事,被諸多責怪,對此,後人之人也是對此爭論不休探討不止。

驕傲、大意、輕敵等貶義詞,均落到了關公頭上,“大意失荊州”一詞也由此而來。因為,他犯的錯誤實在是太大了,丟失荊州使蜀漢的前程被葬送,一時之間,關羽之前的好都被掩蓋了。那麼,關羽為什麼會在那麼重要的戰役,樊城之戰中失敗呢?我想,這其中,除了關羽在作戰指揮中的不當以外,還與他本人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很大關係:驕傲、自大、輕敵。

其實,這裡還有一個被我們忽視的問題,就是:關羽面對的敵人真的很強。

劉備取下益州後,在漢中擊敗曹操大軍,接著派遣劉封、孟達佔據上庸。而曹操集團經過內憂外患,進入守勢。雖說如此,但曹操集團仍然是三大軍事集團中最強的。孫權平定山越、取得交州、荊州三郡,實力也大為增強,但因劉備集團佔據荊州南郡,使得孫權集團不但無力向北發展,而且,還有被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夾擊的危險。

所以,孫權想方設法想佔據荊州南郡。

關羽向來以“萬人敵”、“熊虎之將”著稱,在三國裡一直都是強者的化身。特別是在演義中,更是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過關斬將、水淹七軍的豪傑英雄。就連死後,都要化作厲鬼來向呂蒙索命,那麼,這樣的英雄豪傑怎麼會遇上更強的敵手呢?其實,看看樊城之戰中諸多被人遺忘的現象,貌似強大的關羽,其實,並不怎麼樣,兩軍作戰,實力也是相差較大。

我們從人數上來看,關羽出征時的確是有兵馬五萬左右,而曹仁只有兵馬兩萬。從初期來說,關羽的軍隊人數佔有優勢。且看後續情況的發展,關羽打的是攻城之戰,耗時耗力,損兵折將定自是不少,損失應該也不小。且緊跟其後,曹操援軍也隨之陸續趕到支援,先是,于禁、龐德的七軍強勢而來,後有,徐晃的數萬人支援,最後,還有十二營兵作為其堅強的後盾。

這些可都是曹軍精銳,加在一起相當於在十萬兵力以上,其作戰實力不容小覷。然而,這還僅僅是正面作戰的兵力,我們再來看看背面敵人的支援。關羽背後的強勁敵人:孫權。孫權採取偷襲戰術,向荊州兵分三路,呂蒙、陸遜、蔣欽各帶一路,起傾國之兵攻打荊州,只為對付一個關羽。現在,我們再來算算兩軍對壘的實力如何,曹、孫兩家兵力總和在二十萬以上。

但是,關羽在這個時候,已是損兵折將,並沒有多少兵力來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荊州的守兵也不多。而在這樣的基礎上,關羽不僅毫無援軍支持,還有很多拖後腿的人,這一點更是為人所不齒。投降的人大有人在,因為怕關羽責罰,傅士仁麋芳更是不戰即降;因為個人私怨,劉封孟達作岸上觀,不派一兵一卒予以支持,最終,讓關羽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地。

不僅在兵力上相去甚遠,而且,在人才上面的差距也是巨大。

曹操方面,猛將基本上是總動員,且各個驍勇善戰、英勇無比:曹仁、于禁、徐晃、龐德。雖說,關羽也是一名驍勇善戰的猛將,奈何麾下並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大將,只有兒子關平還算是個二流武將,但面對如此強敵,他根本不頂事,老話說的好,雙拳難敵四手。並且,幫助曹操出謀劃策的,還有一流謀士:司馬懿、桓階等之流,可是,此時的關羽只有謀士馬良而已。

再來說說遠在成都的號稱“神算”的諸葛孔明大軍師,他對這場戰爭也是不聞不問,任其自由發展,毫不干預,想法過於樂觀,讓關羽以五萬兵力與曹、孫兩家相抗衡!我們在講關羽驕傲輕敵的同時,大家可曾想過關羽孤軍奮戰時的艱難,可曾想過關羽後手足不接的窘境,可曾想過關羽面對強敵時的大無畏,可曾想過沒有援軍的孤立無援之感。

最終,勝敗已定,後世的我們無法更改。但是,關羽追隨劉備一生,戎馬一生,經歷的戰爭更是數不勝數,所得戰功更是無數,死而無憾。但是,這荊州一別,關羽要在何處才能與劉備、張飛相見?可以說,關羽這一生,是忠義的寫照,是忠肝義膽的化身,就連他所使用青龍偃月刀,在傳說中,這件神兵利器也成了只斬小人的神器。

樊城之戰實際上改變三國時期格局的關鍵戰役,直接決定了荊州三郡(主要是南郡)的歸屬,東吳從此佔據荊州六郡,不僅增加的地盤,而且還“全據長江”,進一步鞏固了東吳政權的安全。雖然,關羽的一生中失誤甚多,但是,並不妨礙他所行的忠義之事,也不妨礙我們繼續在將他的事蹟演繹下去,為後人所傳頌。


海洋說歷史


東漢末年的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

公元219年,關羽出兵荊州南郡,佔據襄陽、樊城。關羽先是水淹七軍,重創了曹魏,後來又被呂蒙偷襲荊州、最後逼得關羽敗走麥城,關羽父子被殺,蜀漢失荊州三郡,與東吳關係破裂,此後發生夷陵之戰。

大將關羽所統為荊州三郡,即:南郡、零陵、武陵,樊城之戰期間他所統兵力沒有詳細記載,不過《吳主 孫權傳》中有一段: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五月,徵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這段記載比樊城之戰早了4年,不過此間並沒有發生戰事,由此估算戰爭初期關羽兵力應該在3萬至4萬之間,到了樊城之戰中期,許都的梁郟、陸渾群盜,紛紛歸順關羽,接受關羽的封號,“為之支黨”,在加上前期的降兵,應該比之前稍多,不過不會多太多。

《張樂於張徐傳》徐晃篇:賊圍頭有屯,又別屯四冢。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懼入圍,破之或自投兩水死。太祖令曰:“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到其實曹軍兵力不會比關羽多多少,徐晃能贏也很出乎預料,說明徐晃統兵能力很強。當然,雖然此戰之前,劉備得了漢中,其領地和實力大為增強,達到了頂峰時期。但比起曹操還是弱小,除曹操有徐晃等大將出力以外,綜合實力也不是關羽能抗衡的,再加上荊州是三國利益衝突集中之所在,吳國也在背後虎視眈眈,三方之中劉備方本就處於弱勢,再加上兩面夾擊之下,不敗很難(也有一說是劉備其實想通過不增援來害關羽,有興趣可自行搜索,不過我認為證據不足)。





許多謙


發起襄樊戰役時,關羽兵力大約4萬多。前期進攻兵力3萬,後期抽調1萬,導致後方空閒被江東方面偷襲。

應該這麼說,曹操剛遭遇漢中戰役失敗,軍隊士氣低落,關羽抓住機會果斷髮起進攻,戰役切入點非常好。

可惜關羽軍實力不足,後勤準備不足,實際攻堅能力也不足,面對襄樊兩城,還有能夠在周瑜包圍下守備江陵一年的曹仁,關羽自建安24年7月打到11月(其中潤十月),接近半年沒攻下任何一城。

曹操八月派于禁軍三萬,被關羽殲滅。但曹仁堅守樊城,呂常堅守襄陽,關羽士兵疲憊,戰鬥力下降,隨後抽調江陵守軍參加進攻也依舊無法獲勝。

10月,曹操派徐晃12營增援,關羽已無獲勝可能。此時關羽如果退歸江陵,則曹仁徐晃不敢追,呂蒙不敢進,襄樊進攻戰就是一個經典的圍城打援。



四川達州


諸葛亮都熬不過司馬懿,更何況是關羽。關羽性情剛烈,義氣過人,看不起那種畏畏縮縮的人。可是司馬懿恰恰就是這種人,曹軍死守,別人又有糧草,拖個半載沒事。可是關羽這邊不行。所以,曹軍死守,關羽必敗。更何況,自從赤壁之戰後,劉氏集團就跟吳氏集團因為荊州鬧翻了。吳氏集團肯定會偷襲你,再者劉備剛剛得到漢中,肯定要休養生息。關羽就沒有後援,要打只能速戰速決,不可拖住腳。就像俄羅斯從敘利亞撤兵一樣的。拖久了,肯定引起對方太過關注。打戰,最怕的就是糧草被偷襲,這是諸葛亮最愛。也最怕,沒有後援,縱使再厲害,別人拖個半載,也要把你氣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