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次壞了規矩,結果會怎樣?

► 文/道格·班多 譯/觀察者網 楊晗軼

讓我們想象一下,如果冷戰期間德國在劍拔弩張的美國和蘇聯之間謹慎地保持平衡中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同時也是著名戰爭英雄抵達柏林,得到當地親美民間武裝領袖的接待,按計劃還將受到德國領導人的接見。結果他的座駕剛離開機場,就遭到了蘇軍飛機的襲擊,和東道主一起當場死於非命。

當美國官方還沒有從震驚中緩過神來的時候,莫斯科方面宣佈該行動純屬自衛,目的是緩和局勢。美國總統隨後在新聞發佈會上告訴記者:“我覺得蘇聯的說法還過得去,別太介意。接下來我們還要按蘇聯的提議進行美國裁軍談判呢。”最後,無數美國人和蘇聯人走上街頭手拉手高唱聖歌。獅子與羔羊同臥,《聖經》裡描述的和平終於降臨。

可美國總統不會說出那樣的話,美國人民也做不出那樣的事,故事情節也根本不會那樣發展——如果這個美國總統是唐納德•特朗普,就更不可能了。

美国这次坏了规矩,结果会怎样?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月4日刊文“特朗普的伊朗政策就一個字:亂”

代表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那些人的最初行徑,用美國前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那句臭名昭著的話來說,就好像美國是一個“地位更尊崇,視野更遠大的重要國家”,它可以單方面地、專橫地、魯莽地採取行動而無需承擔後果,比如得出殺死50萬個伊拉克兒童對於實現美國目標來說是“值得的代價”結論——這又是奧爾布賴特的話。

令人震驚的是,今天的美國官員們竟然還能對干預主義數年甚至數十年以來的失敗視而不見。他們的傲慢得膨脹到多麼歇斯底里的程度,才能無視歷來的經驗,居然認為美國可以在不產生嚴重後果的情況下,在外國境內殺死另一個國家的高官。可特朗普政府就是這樣,把打擊目標對準了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聖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蘇萊曼尼的車隊在離開機場時遭到火箭彈襲擊。在這場行動中,美國還殺死了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組織“人民動員部隊”的副司令阿布•馬赫迪•穆罕迪斯。

美国这次坏了规矩,结果会怎样?

1月3日伊朗名將蘇萊曼尼在伊拉克被美軍刺殺,一同遇襲的還有伊拉克民兵組織領袖

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彷彿波麗安娜(譯註:《波麗安娜》是美國小說、電影,同名主角有種美式樂觀精神,覺得一切都會好起來)附體,他在襲擊行動之後表示:“我可以向你保證,卡西姆•蘇萊曼尼一死,該地區的美國人今後比以前要安全得多。”既然如此,美國政府又何須向科威特緊急增調3000名士兵以防不測?不是去年五月才派遣了14,000人嗎?

美國國務院又何須發佈旅行警報,敦促美國人回國:“鑑於伊拉克和地區緊張局勢加劇,我們敦促美國公民立即離開伊拉克。由於美國大使館受到伊朗支持的民兵襲擊,現暫停所有領事活動。美國公民請勿前往大使館。”伊拉克境內需要幫助的美籍旅客不得不前往庫爾德自治區首府埃爾比勒的美國領事館。也許這種情況在他們看來,叫做“比以前要安全得多”。

過去,國際上敵對勢力之間儘管偶有暴力,但始終遵守某些慣例和規範,均不跨越紅線:一個國家通常不會將另一個國家的

領導人作為打擊目標。原因之一是自我保護,你不希望對手進行報復。較為開放的西方社會可能比威權社會更容易受到打擊。而且最重要的是,當博弈進行到終局時,你需要對方有人跟你談判。這次,華盛頓方面就破壞了規矩,跨過了紅線。對一個政府施展真正的斬首行動,最終會給贏家和輸家都造成很大的問題。

在非常規戰爭和反恐行動中,美國更願意針對敵方領導人,但這樣做並不會顯著地減少暴力。殺了本•拉登,自有後來人。比如阿富汗的塔利班,許多繼任者都比前任更加激進。這使得和平解決方案很難達成。以色列刺殺了哈馬斯和真主黨的許多領導人,但今天這些組織的威脅性絲毫不減。暗殺根本不是有效的一般性戰略。

蓬佩奧很自然地替總統辯護,稱特朗普這樣做是在捍衛美國。他聲稱:“關於威脅的性質我不能透露太多。但美國人民應該知道,總統將蘇萊曼尼從戰場上帶走的決定挽救了美國人的生命。”這位國務卿繼續辯稱,蘇萊曼尼正在“積極策劃”採取“導致數百人喪生的大動作”。蓬佩奧宣稱,這種威脅“迫在眉睫”,因此“無所作為的風險是巨大的,這是情報部門評估的結論,特朗普總統昨晚果斷地採取了行動。”

美国这次坏了规矩,结果会怎样?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為解釋美方刺殺行為,一天接受五個專訪

然而,以上說法都不是完全可信。這位國務卿弄虛作假的前科太重,幾乎沒有什麼信譽可言。此外,伊拉克戰爭已經無數次向世人證明,所謂情報,太容易被製造和操縱,只需根據意識形態傾向和政治配方來捏造證據,再對其選擇性地加以解釋,就能得出想要的結論。

美國應該從伊拉克吸取教訓,哪怕某個人把某件事說的有鼻子有眼,也不可全信。當年正是腐敗、不誠實的艾哈邁德•沙拉比(譯註:伊拉克前副

總理,政黨“伊拉克國民大會”創始人,向美國提供了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與基地組織勾結的大量虛假情報)編造了種種謊言欺騙美國入侵伊拉克,儘管他現在已經死了;但是,美國政府又跟曾被列為恐怖組織的“伊朗人民聖戰組織”(譯註:伊朗反對派,主張推翻伊朗現政權)勾勾搭搭;而特朗普鐘意的內塔尼亞胡政府現在又尤其渴望打破以色列選舉僵局。它們都有強烈的動機不計手段地說服華盛頓方面出手消滅德黑蘭的伊斯蘭政權。

美国这次坏了规矩,结果会怎样?

2003年2月,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大會上拿出了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

不論美國有何初衷,結果都正如路透社編輯格里•道爾在推特上所寫的那樣:“這麼做的問題在於,它指望我們相信殺掉某個人就能拆解整個軍事機器,或破壞整個行動。只有電影才敢這麼演。除非蘇萊曼尼的計劃是親自動手襲擊,否則這麼做無助於防止任何事。”蘇萊曼尼不是一匹獨狼,也不是各項謀劃中唯一的大腦。他運營著一整個組織,每次計劃都有他的副手、助理等許多人參與。他們不乏把事業繼續開展下去的動力和手段。

美國的襲擊竟如此無目的,如此無紀律,如此無所顧忌,甚至令伊朗的極端分子都感到意外。英國《獨立報》的外交特派記者尼加•莫爾塔扎維發推文:“德黑蘭的強硬派告訴我,殺害蘇萊曼尼是對大使館受示威衝擊不成比例的回應,根本說不通。要麼美國只想殺死伊拉克民兵指揮官,誤殺了蘇萊曼尼,要麼美國是真正的白痴。”

唉,幾乎可以肯定美國是後者。特朗普政府顯然以為這樣做可以震懾伊朗讓它噤若寒蟬。蓬佩奧頻頻在媒體頻頻拋頭露面宣稱美國的本意是緩和局勢。或許是想推動伊朗以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特朗普發了一條奇怪的推文:“伊朗從未贏得戰爭,但從未輸掉談判!”據消息,美國

政府已經與德黑蘭進行了溝通,大概是敦促對方按特朗普的要求舉行會談。

不過,如果美國的目標是通過有效外交實現和平妥協的話,那他未免把導彈瞄得太高了些。蘇萊曼尼對德黑蘭政權而言重要性太高,受民眾歡迎程度也太高了,伊朗任何人都無法忽視他的死亡,即使是那些對美國沒有敵意的人。

伊朗最高領導人阿亞圖拉•哈梅內伊宣佈,儘管蘇萊曼尼的死“令人痛苦”,但“最終的勝利將使兇手和罪犯的生活更加痛苦。”伊朗國防部長阿米爾•哈塔米表示,伊朗政權將做出“碾壓性”的回應。

即使是伊朗的溫和派也別無選擇,只能出言威脅美國。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宣佈:“將高舉蘇萊曼尼將軍的旗幟,繼續捍衛國家領土完整並與地區內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作鬥爭,繼續抵抗美國的放肆暴行。針對十惡不赦的罪行,偉大的伊朗誓將復仇。”曾與奧巴馬政府談判並達成《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協議)的伊朗外長穆罕默德•扎裡夫把這場暗殺形容為“國際恐怖主義行徑”,並宣稱美國要為“流氓冒險主義的一切後果承擔責任”。

美国这次坏了规矩,结果会怎样?

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和總統魯哈尼在蘇萊曼尼靈柩前祈禱

儘管伊朗難免誇大其詞,但既然已經做出這番表態,伊朗政權就不能無所作為。伊朗領導人面對一個不但撕毀原有協議還暗殺伊朗革命領袖的政府時,怎麼可能進一步退讓妥協,跟特朗普握手言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的納哲斯•巴約格里警告說,暗殺具有很高的象徵意義,這種象徵意義“具有讓人採取行動的力量”。

然後還有伊拉克問題。目前,以維護國家主權為主旨的民眾抗議活動席捲伊拉克。儘管德黑蘭政權是抗議的主要對象,但華盛頓方面在伊拉克領土引戰的行為使伊拉克人的矛頭掉轉向了美國。

伊拉克領導人異口同聲地批評美國,總理阿迪勒•阿卜杜勒-邁赫迪總理用“刺殺”來定性此次突襲行動。美國新聞網站“每日野獸”援引某位伊拉克官員的話稱:“有人會慶祝,有人會哀悼,有人會復仇。”但美國和伊拉克的關係已處於“真正的危險之中”。

邁赫迪表示,“兩名烈士是戰勝‘伊斯蘭國’的巨大標誌”。他譴責了“對伊拉克的侵略”和“大規模侵犯主權”,這違反了美軍在伊拉克維持存在的先決條件。他擔心“危險的升級將點燃導火線,引發伊拉克國內、地區內以及世界範圍內的毀滅性戰爭。”

伊拉克總理召集議會舉行特別會議,以“採取立法行動和必要的規定來捍衛伊拉克的尊嚴、安全和主權。”這可能意味著美國的軍事存在將遭到全面驅逐。副議長哈桑•卡比表示,伊拉克將做出“決定性的決定,終止美國在伊拉克境內的存在。”

更令人不安的或許是什葉派極端主義宗教領袖穆克塔達•薩德爾的反應。這位民粹主義政治家曾經統率邁赫迪軍與美軍佔領部隊作戰,他近年來迫切尋求伊拉克擺脫美國和伊朗。他讚揚了蘇萊曼尼,並宣佈重組邁赫迪軍。他在推特上下令“戰士們,特別是邁赫迪軍的戰士們,(為下一步行動)做好準備”。

薩德爾的話還算是模稜兩可,他只說他的任務是保衛伊拉克,儘管幾乎可以肯定他的意思是“保衛伊拉克不受美國侵略”。遇刺的穆罕迪斯領導的“人民動員部隊”旗下的“正義聯盟”民兵組織領袖卡伊西•哈扎利讓戰士積極備戰的命令則明確得多。他宣佈:“所有戰士都應保持高度警惕,去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和偉大勝利。美國必須徹底終結駐伊拉克軍事存在,來償還指揮官穆罕迪斯殉難的血債。”

特朗普的伊朗政策持續結出惡果。他剛入主橢圓形辦公室時,伊朗核計劃受到嚴格核查和保障機制的限制。當時伊朗年輕人尤其希望獲得更多來自西方的經濟機會,給伊斯蘭政權造成內部張力。伊朗既然放棄了成為核大國的雄心,那麼美國及其盟友本來可以及時跟進,挑戰德黑蘭政權,以適當讓步作為交換條件,節制其在地區內的行為。

美国这次坏了规矩,结果会怎样?

2015年7月14日,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

然而,特朗普拋棄了伊核協議,恢復舊制裁,增設新制裁,同時還要求伊朗放棄獨立外交政策。德黑蘭方面對此當然表示了拒絕。

今天,伊朗一方面要處理國內不穩定因素,一方面在國外製造動盪局勢,它在整個中東地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活躍。它恢復了核研究計劃,取消了伊核協議對“離心機數量的限制”。如今,伊朗的導彈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要威懾裝備精良的沙特——還要考慮到特朗普

政府官員彷彿是沙特聘用的。更糟糕的是,美國和伊朗現在公開處於戰爭狀態。它們之間的對抗可能循環升級,釀成災難。極限施壓政策果然英明。

美国这次坏了规矩,结果会怎样?

特朗普推特:“伊朗永遠不會有核武器!”(大寫)

不過,美國若要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美國決策者必須拋棄幻想,不要以為自己可以管理世界,尤其是中東地區。美國在伊拉克的存在遭到越來越多的反對,這應該促使美國從該地區全面撤軍。

中東地區的重要性已經沒有那麼高了。從任何合乎情理的角度來看,美國持續軍事介入所付出的代價都大於獲得的利益。盟國和友邦的國防問題應該讓它們自己解決。最重要的是,美國應該在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的鬥爭中宣佈恪守中立,讓它們自己尋求妥協方案。不要再為了別人去打無休止的戰爭;不要再為了其他國家的利益部署軍事力量;美國的外交政策應該最終回到保護、服務和施惠本國人民上面來。

(觀察者網楊晗軼譯自美國“國家利益”網站)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