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嬗變:打破“基金賺錢、投資者虧錢”怪圈

本報記者/易妍君/廣州報道

2019年,把握住市場結構性行情的公募基金賺得“盆滿缽滿”,主動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度平均收益率均超過40%。不過,處於大資管時代,只讓基金賺錢恐怕還不夠。這一年,監管風向標有了些許變化,新的行業共識是:公募基金急需擺脫“基金賺錢、投資者虧錢”的怪圈,提高“基民”的獲得感。

圍繞改善基民投資體驗相關的革新已經展開。2019年年末,基金投顧業務正式起航,浮動費率基金獲批……但從“基金賺錢”到讓“更多基民賺錢”,或許還需假以時日。

基民收益與基金收益不對等

近年來,基金的“賺錢”能力一次次得到驗證,但基民的投資體驗卻普遍不佳。究其原因,基金業績的穩定性、基民頻繁申贖、“追漲殺跌”的投資習慣,以及代銷渠道的銷售策略,或許都是“基金賺錢我虧錢”背後的“元兇”。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年收益率超過50%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共有720只,佔比接近四分之一;其中,收益率翻倍的基金共有5只。同時,主動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高達47.94%,大幅跑贏滬深300(36.07%)。

不過,行業內流傳的另一組數據是:某隻公募基金,2019年賺取了超過60%的收益率,但該基金近萬名投資人中,斬獲30%以上收益率的投資者人數甚至不到兩位數。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截至2019年11月底,某隻2019年收益排名靠前的指數基金,年內收益率超過70%,但年內清倉的客戶平均收益率僅11%;2019年清倉的客戶中,虧損客戶比例竟高達27%。

上述情況並非偶然事件。雖然過往實踐已經證明基金產品收益高於基礎市場收益,但基民收益與基金收益不對等也是公募基金行業長期存在的現象。即使是業績優秀的基金,投資者也不一定能從中盈利;而當一隻基金長期盈利時,投資者也更傾向於讓階段性收益“落袋為安”。

廣發基金營銷總監曹磊在十年前提出過“基金投資的不等式”,即基金產品收益>基礎市場收益;而投資者賬戶收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悖論?曹磊分析,之所以出現“基金賺錢、投資者虧錢”的現象,從投資者一端來看,主要是因為存在四個錯位:一是擇時錯位,即高買低賣;二是認知錯位,基金投資與基民自身風險收益特徵不匹配;三是選擇錯位,從全市場6000多隻基金中選出優秀基金很困難;四是申贖錯位,反覆申贖會帶來較高的交易成本。

博時基金有關人士也將基金產品回報與投資者回報之間的差距歸結於“擇時和選基存在困難”。“一方面,投資者很難把握買賣基金的最佳時機,缺乏識別市場風險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容易造成擇時上的誤判,最終導致難以獲得理想的長期回報;另一方面,投資者面臨挑選基金的難題。由於基金產品數量龐大,種類較多,業績分化較大,投資者缺乏有效手段來辨別出優秀的基金產品。”

“從內部統計數據來看,投資者很喜歡短期操作,不能做到長期持有。”有基金從業人士表示,而且銀行為了中間業務收入也會在基金盈利10%~15%時建議客戶贖回。因為新基金申購費更高,還有尾傭。

發力資產組合管理生態,改善投資體驗

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在《2019年中總結及下半年計劃》中提及,公募基金無法擺脫“基金賺錢、投資者虧錢”的怪圈,專業價值得不到充分發揮,投資工具屬性弱化,缺少從投資者需求到大類資產配置再到最終資產組合管理的完整生態。

2019年10月底,公募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正式開閘,該業務主要是為個人投資者提供基金組合配置服務。至此,基金投顧業務與為個人投資者提供資產配置服務的FOF業務形成了補充。

獲得投顧試點資格的基金公司普遍認為,基金投顧業務將促使公募基金從銷售導向轉向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服務導向,繼而改善基民的投資體驗。

不過,也有行業資深人士直言,“並不是說投顧業務一定能改善基民投資體驗,前提還是要做到在合適的時間,買到合適的基金。”

從開展業務的角度來看,基金投顧業務同時對公募基金的資產管理能力以及客戶服務能力提出較高要求。上述博時基金有關人士表示,客戶未來是否選擇基金投顧,除了有“投”方面的要求外,還取決於基金投顧服務的“顧”,要提升客戶的盈利體驗,幫助客戶真正實現賬戶管理,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上述基金從業人士則擔憂,基金投顧畢竟只能推基金產品,或許不能滿足客戶的綜合需求。他舉例說,合理的資產配置模型,現金、股票、債券、黃金、衍生品都應該配置一定的比例,一個100萬元可投資產的客戶,不可能只買基金,他在投資時,第一選擇還是會找銀行理財經理諮詢。

除此之外,2019年,監管還放開了浮動費率基金的審批,重啟後的第一批浮動費率基金已相繼成立。這批基金引入了“持有期”概念,以一年持有期的浮動費率基金為例,在基金不暫停申購的情況下,投資者可以在任意時間買入,但每次申購的份額都必須在一年持有期滿後才能贖回。如此設計,相當於對持有人的最短持有時間做出了約束。

同時,這類基金還設置了“退出提取”機制,即基金贖回或轉出時才收取業績報酬。這道“機關”一方面可以鼓勵基金做好長期業績,另一方面,意在防止基民出現頻繁贖回的動作。

投資者賺錢與否,九成取決於大類資產配置

實際上,從“基金賺錢”到“基民也賺錢”,任何一方若想憑一己之力都很難實現,終究還是需要監管、基金公司以及投資人共同努力。

除了業務創新,開展投資者教育也是公募基金著力改善基民盈利體驗的著力點之一。在智能化手段的助力下,基金公司的投資者教育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部分基金公司主打服務牌,並將投資者教育“升級”為客戶陪伴。前海開源基金相關人士談道,“過去我們說的是投資者教育,但隨著客戶的不斷成長,現在我們更願意強調這是一種陪伴,從客戶投前、投中到投後,陪伴客戶一路成長,和客戶一起進步。”

為了改善基民的基金投資體驗,前海開源基金的做法是,匹配客戶需求,嘗試給客戶提供精準的服務以及一站式的解決方案。比如,“公司集合多部門的資源和力量研發了一套畫像系統,包括基金經理畫像、基金產品畫像和客戶畫像。其中,我們會對客戶的投資行為、盈利情況等進行數據挖掘和深入分析,致力於做到將合適的產品提供給適合的客戶。”該人士進一步介紹。

就投資人自身而言,應該對基金投資具備正確的認知。

“人性是不能改變的,但我們可以改變投資策略和投資行為。”曹磊進一步談道,權威研究表明,從全球大樣本以及較長時間維度來看,決定投資者賺不賺錢、賺多少錢的最重要因素是資產配置,這一因素的權重高達91%。

對於改善投資體驗,他建議,首先,投資者一定要有大類資產配置的理念。按照海外經驗,公募基金是主流資產配置工具,以優質場外公募產品或者ETF進行配置,都是不錯的選擇;其次,可以通過“基金定投”的方法來參與長期投資。基金定投有一個“微笑曲線”的概念:比如,在市場不斷下跌的過程中,堅持定投、分批投資,相當於持倉成本在下降,定投是向下攤低成本的機制,不斷攤低成本的過程中,你的平均成本會低於市場整體的平均成本,所以市場一旦上漲,你就能比別人更早、更多、更快地賺錢。

博時基金則建議,投資者在選擇產品時應嚴格出於對其風險收益的判斷、關注產品的底層資產及其內在價值,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產品。同時,正確認識基金行業的價值,瞭解基金產品為什麼可以創造價值、如何創造價值,把握投資注意事項,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

隨著大資管行業競爭加劇,以及基民投資體驗受到全方位重視,未來,如何留住客戶是基金公司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投資者服務能力也將成為基金公司角逐的新戰場。

在前海開源基金有關人士看來,基金公司要不斷加深對客戶需求的瞭解。“過去,我們更多是把業務重點放在產品研究和投研上,對客戶需求的關注度不夠,而且在傳統的代銷模式下,我們所掌握的客戶信息相對有限。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AI技術為我們提供了直接觸達用戶的機會,互聯網金融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客戶行為數據,如何有效整合、應用這些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做好客戶服務,將成為我們後續發力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