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喜歡讀古籍,你從古籍中能收穫什麼?

談談心聊聊天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研究生期間的研究方向就是古籍閱讀。雖然自己很菜很菜,但是還是想說學習研究“古籍”是一種多麼棒的體驗。

首先,我的導師是一位非常非常棒,在學術界極其有名望的一位老前輩,這總是能讓我感到無比驕傲。老師言談中所透露出的那種學者氣質深深吸引著我,以至於聽老師講課的我甚至於和我一起去旁聽的其他同學每每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老師彷彿一個知識寶庫一般,他的腦子裡儲存了太多太多的書籍,哪怕是講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他都總能引申出與之相關的點點滴滴。絕對是比任何搜索引擎都更好使用的“萬能庫”。這種“博學多才”的特有氣質是古籍閱讀的獨特魅力。

其次,跟著導師學習以來才發現了很多隻有古籍獨有,而現代書不曾有的特點。比如,閱讀古籍是真正需字字斟酌的,而不像現代書籍可以一掃而過。因為你若不字字斟酌,看了也不知所謂,完全相當於不曾瀏覽過。最關鍵的是,現代書籍是經過旁人“理解翻譯”而來,其價值已經大打折扣,更有甚者,其理解是錯誤的,這樣就完全誤導了讀者的理解。而且這是現代社會非常普遍的問題!!!

最後,在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啊。古籍閱讀帶給一個人的感受絕對是其他書籍所不能比擬的,這個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體會啦!畢竟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盡在其中啦!



木子小又又


回答關於古籍的問題,我覺得我們首先要了解古籍的相關知識,


一、中國古籍的分類

中國古籍傳統的分類法採用經、史 、子、集四部分類,四部下再細分為四十四類
  • 經部,以儒家經典及其釋作為主,例如《御筆詩經圖》,也收錄古樂、文字方面的書籍。
  • 史部,主要收錄各種體裁的史書,另納入地理、政書及目錄類圖書。
  • 子部的範圍比較廣,諸子百家、算術、天文、生物、醫學、軍事、藝術、宗教、占卜、堪輿、命算、筆記、小說、類書等,皆入子部。
  • 集部,則錄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個人著作稱“別集”,集體創作稱“總集”(例如:《六家文選》)

  • 二、古籍的上限、下限:

  • 春秋末戰國時編定撰寫的經、傳、說、記、諸子書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則一般劃到清代末年(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廣義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後的著作如果在內容或形式上沿襲前此的古籍而並未完全另起爐灶,例如舊體詩文集、對古籍所作的舊式校注之類,一般仍可以劃入古籍範圍。
    中國歷史一般從有史以來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算作古代史。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在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1840年以後的歷史就劃入近代史。但社會性質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學術文化馬上統統起根本性的變化。從1840年到辛亥革命清朝統治結束的七十年間,新撰寫的書籍中,絕大部分的內容或形式都和前此的古籍沒有多少不同。因此,把清代末年作為古籍的下限要比1840年作為下限來得合適。當然,這個下限仍舊是粗線條的。即辛亥革命以後的著作如果在內容或形式上沿襲前此的古籍而並未完全另起爐灶,如對古籍所作的舊式校注或舊體詩文集之類,一般仍可劃入古籍範圍。採用新體裁對古籍所作的研究或註釋,才不叫古籍,而算作對古籍的整理研究。
    中國的古籍在數量上以用漢文撰寫的為最多。此外,還有用滿、蒙、藏、彝等兄弟民族文字撰寫的,也是中國的古籍。只是因為整理這些用兄弟民族文字撰寫的古籍需要另外一套專門學問,在方法上也和整理漢文的不盡相同,因此通常所謂整理古籍只限於漢文的古籍。

三、古籍的興衰


中國圖書事業隨社會進程發展,春秋時代圖書性質偏向官方檔案,戰國時代,圖書轉成傳播知識的媒介,也開始有了私人藏書。秦始皇統一中國,推行“書同文”政策,將部分私家藏書移入宮廷及政府機構後,進行焚書坑儒,是中國圖書發展的黑暗時期。漢興,圖書事業又慢慢恢復過來。到了隋唐,受科舉制度的影響,傳鈔寫本書極盛,官家對圖書的整理達到高峰;雕版印刷術也應時而生,中國圖書事業邁向全新的局面。
兩宋是中國圖書業發展的重要時期,編書、刻書、藏書風氣大盛,官府、私家、坊間三方面編印書籍並行。

明、清兩代,朝廷則以雄厚的財力、物力與人力,主導編書事業,二十世紀初,西方印刷術傳入,中國圖書事業遂邁向另一全新階段。


四、古籍的源流


書者,述也,以文字記述事物者也,書之含義甚多,今人稱述書為書籍,為別於書法言也。書籍之肇始甚早,文字發明之後,即有書籍。不過,各代所用書寫之質料,及其裝訂之形式,多有不同耳。從古至清,所有之書籍,以其形式可分為三期。由古至週末,為簡牘時期;由秦至唐,為卷軸時期;由宋至清,為線裝時期,茲分別述之如下:
簡牘時期
三代以前,所用以載文者,竹木而已。載於竹者,曰簡;載於木者,曰牘;連編簡牘,則謂之策。古者,大事書之於策,小事則書之於簡牘而已。初以刀刻,繼以漆書,周宣王時,始有墨書。三代以上社會之文化,完全賴此以推進,國家之文明,亦完全賴此以保存,與後世之書籍功用正同。是簡牘者,實即當時之書也,創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週末,尚仍流行“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既以韋編,其為簡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時之所謂書籍者,仍為簡牘也。由古至周,所有書籍完全為簡為牘,故謂之為簡牘時期。

卷軸時期:

嗣以簡牘之書寫煩難,而所載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簡易之時,尚足應用。及秦滅六國,事務增繁,官私文書,日益增多,以前書寫之方式,在事實上已感運用不能圓滑,不適於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為獄隸。因獄隸之文字,時間有限,不能任意積壓,遂由獄隸之片倡而自動發生改革。篆書之耗時也,而改篆為隸;竹木之難治也,而代以縑素。以帛作書,從此肇始。但縑素價昂,一般平民無力購用。故縑素雖興,只於官方通行,社會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遺傳之典籍文書,仍以簡策保存者為多;鈔錄於縑素者,尚少也。迨至漢時,發明造紙,從此書寫上又發生一極大之轉變。蓋紙為書寫之惟一合適質材,有縑素之長而無竹木之短,價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後遂以紙張為書寫之獨用品,縑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無人使用矣。惟無論縑素或紙張,其文字均系手寫,所謂書籍者亦不過手寫之紙卷,並非如今日之書也。及隋文帝開皇十三年,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從此始有刻板印刷之書籍。以常理言之,刻印與抄寫,其難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發明,社會景從,各種書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實竟大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刻經典外,其餘文書仍均手抄,且以抄本為貴。此固由於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於刻印之不佳使然。蓋刻印初創前無取法,辦理者既非有經驗之人,而從事者又系毫無訓練之輩。刻印度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錯誤,其不受社會歡迎,固其宜也。且當時之士子,尚有一種特殊之成見,以為手抄一次,足抵目讀數次。故多數上層社會家庭,仍多為其子弟聘請名師,專為指示抄寫一切經史,印刷之書,概不購讀。故刊印之木雖發明於隋,然終隋之世,未有特殊之進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暢行,社會心理仍貴抄錄,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後唐長興三年二月,馮道、李愚等奏請刊印九經,從此重要經書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寫矣。雕刻刷印,至此方為成功。然一般每易誤會,以為一代所刻之經書,即與現之經書同。其實則相去懸殊,極為不同。蓋自以縑素作為以來,直至五代所有之書籍,無論縑素或紙張,無論手抄或刻印,均系成捲成軸,所謂鄴候架插三萬軸者是也。並非如今裝輯成本、成冊、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書。《史書》載宋以前之書籍,均系若干卷,並無若本者,蓋系統記實。非如今以卷為虛以設之符號,有名無實地。其後,以卷本之舒捲為不便,檢閱煩難,乃變而為折,又以折之久而易斷,乃分為薄帙。及至有唐中葉,又創用葉子,即將長卷摺疊成為若干葉,其形式宛如今之手摺,或前清朝考之籍,無論縑素或紙張,無論手寫或刻印,其形式完全為卷軸,故謂之為卷軸時期。
線裝時期:

至宋,因長卷之種種不便,遂依據葉子之格式,而改進為今日之線裝式。即將一葉分割,使不連續,以一葉為一板,一葉為變易,但在檢閱上、誦讀上以及收藏,其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計也。故吾人所讀之線裝書,其實際肇始於宋,為時僅千年。宋以前,絕未有線裝書也。文字多為刻印,抄寫者甚少。至宋仁宗慶曆中,有布衣畢昇為活板,用膠泥刻字,從此又有活字印板之發明。元王楨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無錫華燧、安國先名曰“了聚珍板”。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較經濟,但在書籍上,固與刻印無殊也。總之,自宋至清,其書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為線裝,故此時期謂之為線裝時期。清末則漸有洋裝,民國後且有取線裝而代之之勢,其形式與裝訂,盡人所悉,毋庸贅述矣。


五、我喜歡讀古籍

說到讀古籍,我也是喜歡的,但是現在經濟社會大都浮躁,能靜下心來讀就很不容易,想要讀懂古籍的詞句,就已經需要很大的文化功底了,更何況還有很多生僻的字,但是,如果真的能讀懂並且理解,那絕對是受益無窮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古籍就是文化的載體,不但能學到很多實用的知識性的東西,用以安身立命,更能學到人生的大智慧,用以成人。


六、我喜歡的古籍
《世說新語》
古籍,是古人智慧和經驗的總結,因為終日為生活奔忙,我用於讀古籍的時間也是少之又少,若說二十四史,那時要畢業的時,老師出了一個題目叫《論史記裡的復仇思想》,對裡面的裡面的內容稍有耳聞,為古人的各種看似怪異,實則兼具氣質與風度的人格所感染,而《世說新語》則是最喜歡的一部書,我喜歡那種真名士自風流,清峻通脫的氣度。
一部《世說新語》可以說是魏晉風度的集中記錄。
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是魏晉時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魏晉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新興門閥士夫階層社會生存處境極為險惡,同時其人格思想行為又極為自信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士人們多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正是在這個時代,士大夫們創造了影響後世的文人書法標杆,奉獻了令人模範景仰的書聖,“竹林七賢”,即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禮法,常聚於林中喝酒縱歌,清靜無為,灑脫倜儻,他們代表的“魏晉風度”得到後來許多知識分子的讚賞。
暫且放下里面的清談不論,或許對這種不務實的清談有爭議,現代也會有人覺得阮籍,嵇康,劉伶等的思想過於乖張,和當下的潮流不符合,但是我認為裡面的不畏強權,看似反叛禮教,實則是因為禮教並未真正的彰顯,故而棄世隱逸,我認為真正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都做了權貴的權杖,口口聲聲說著忠孝仁義禮智信,而到底權貴中,又有幾人,從內心深處去奉行呢。故而,我認為魏晉的風度是因為禮法之不張,而表現出來的獨特與不願同流合汙的風骨!

魏晉風度作為當時的士族意識形態的一種人格表現,成為當時的審美理想。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晉朝屢以吏部尚書請官王右軍,但遭屢拒絕。我想,正是因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勝,遠詠莊老”、“以清淡為經濟”,喜好飲酒,不務世事,以隱逸為高等這樣的人事哲學觀,才能造就那傳奇的《蘭亭序》。


《聲律啟蒙》
我還喜歡《聲律啟蒙》,那時候老師介紹說只要背熟了這本書,對聯就沒有不會的,於是就去背,但是學生時代畢竟愛玩,背了前面一些就沒有背了,確實極其優美,讓人讚歎無比。讀了之後寫古詩詞倒是欠缺,因為畢竟功底不夠,現在也不是那個環境,但是對於寫普通的文章,確實也有很大的幫助。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這類讀物,在啟蒙讀物中獨具一格,經久不衰。明清以來,如《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都是採用這種方式編寫,並得以廣泛流傳。
詩詞和對聯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兩千多年來一直薪火相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這種文學修養的訓練,對聲調、音律、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因此,一些聲律方面的著作也應運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則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如今我們使用的,是清代光緒癸未年間約公元1883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其封面題名為《聲律啟蒙》,內頁所載名為《聲律啟蒙撮要》,作者題名為“衡山聶銑敏蓉峰重訂、邵陵車萬育雙亭著、湘潭夏大觀楓江箋”。此書既名為“撮要”,自然只會節錄撮取《聲律啟蒙》中他們認為最為重要的部分,它分為上、下兩卷,只有平聲30個韻部(即絕大部分格律詩所用的韻部),很明顯,這是撮取了祝明撰寫的前兩卷,並以它為基礎,進行了一些作者認為是必要的刪改和修訂而成的。



微笑的太陽花


一、古籍必然會越來越受歡迎

1.我們從近幾年的一些綜藝節目可見一斑,早期的百家講壇誕生的一大批學術明星,近幾年像《中華詩詞大會》《中國地名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綜藝節目的火熱程度可見古籍的生命力和受歡迎程度。

2.未來古籍會更受歡迎,現在國家提倡“文化自信”,地方政府為了打造地方名片,開發特色旅遊資源,需要地方的文化遺產作支撐,因此不斷加大對地方古籍(歷代方誌)保護整理力度。隨著國民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旅遊消費意識不斷強化,古籍會以雨後春筍般重新編校上市。

二、古籍對我的影響,

1.我因痴迷古典小說,遂立下志向:將來從事傳統文化研究工作,經過我的這麼多年的堅持,這個願望已經實現了。

2.就是教會我洞察人性,保護自己,教會我做人的道理。當有人利用你,設計玩弄你時,那些伎倆在古籍(史書)裡早就事無鉅細記載過,因此你能提前預防。

3.古籍讓我的沒在修養和外在氣質不斷提升。我喜歡旅遊,旅遊之前必然要先了解當地的文化傳統,因此我會花一段時間杜當地的古籍,當我到達目的地時,當地得每個景點我都能說出他的來龍去脈,也正是這樣,很多朋友喜歡跟我去旅行尤其是喜歡我的異性。






茶馬古道研究


中國的古籍淵遠博大,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最寶貴的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之源,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畢生學習、研讀。

然,現在的年輕一代對中華古籍的熱愛大為降低,從小喜歡的不是哪吒鬧海,不是三打白骨精,不是精衛填海,而是奧特曼打怪獸,堂堂五千年中華文化竟然被彈丸小國所侵略,實在無顏面對列祖列宗。

我生長在農村,從小酷愛歷史古籍,尤喜四大名著。有次在讀到紅樓夢第56回【敏探春興利除宿弊 識寶釵小惠全大體】時拍案叫絕,紅樓夢時就有了分田到戶的偉大創舉,與同學老師分享皆不信,解釋後皆驚歎我之發現。

王熙鳳生病,賈探春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憑藉對當時市場經濟的敏感,富有創意地推出了全新的改革舉措:採用公開競標的方式,把大觀園分包給園中的老媽媽們。使一個消費性的大觀園被改造成了一個生產性的種植園,讓捉襟見肘的賈府經濟有了一個新的增長點。

這不就是1978年小平同志倡導的‘分田到戶’嗎?紅樓夢成書於1784,與小平路線整整跨越了194年。194年之前的古籍書中已經為我們規劃好了分田到戶的發展策略,只是我們對古籍的研讀不夠,發現不足,當然也有時機不熟之因。但確確實實的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高屋建瓴的參考,不得不令人讚歎。

中國的古籍無計其數,涵蓋人生、哲學、教育、文化、政治、軍事……等等諸多方面,包羅萬象,如浩瀚宇宙,對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有著極大的參考和指導價值,值得汲取,值得細品。在如今快餐文化流行的當下,在年輕一代浮躁、單純、平泛的當下,更具有偉大的教育意義。


新華弘一


我覺得,愛好是閱讀古文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基礎。激發我對古文喜愛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古詩詞,唐詩,宋詞,清詞等,非常具有中國文化的意境。不僅讀起來琅琅上口,箇中情緒隨著優美的詩詞,是對自我的一種昇華。有的意猶未盡,有的酣暢淋漓,有的跌沓起伏,讀古文,是一種享受。第二,是好奇。十五年前開始讀易經,不求甚解,越不明白越想弄明白,兩千年前的古人為何有那麼宏偉的世界觀,而且除了可以解決事物發展的規律,還可以自圓其說,囊括所有。是好奇,驚奇到驚歎。第三是為了寫作,曾經愛看黃易的小說,對裡面的歷史事件的描寫深感拜服。從史記到資治通鑑,粗讀幾遍,還真的發現古文中藏著的秘密極多。感謝文字,留給後人無數的寶貴的財富。我是文學愛好者


阿登新


大家好,我是茅山德垕!

雖然現在生活節奏快了,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少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喜歡讀古籍的!

從古典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夠習得如何為人仁愛、誠信,瞭解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這些優秀的內涵。從閱讀古籍、接受古典文學教育這一點做起,對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乃至大學的人文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茅山德垕


我想真正喜歡古蹟的人不會很多吧,真正喜歡古籍的人那是從內心深處發自骨子裡的喜歡的,這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的,還可以用來陶冶情操。

雖然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現在白話文的時代學文言文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其實不然,如果說能夠將古文的精髓學到的話,那麼對於自身的文化素養提高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晚日熱點


從古典人文教育中,我們能夠習得如何為人仁愛、誠信,瞭解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這些優秀的內涵。


美麗姐愛修行


中國幾千年文明都以孔子學而優則仕以讀書寫文章為唯一正道其它多是歪門斜道,文章多簡明桅要意義深刻現代文章跟本達不到那水平。


用戶6531392431624


古籍分多鐘,根據愛好看學古籍。古籍有小說篇,武俠篇,名著篇,詩文篇,醫藥篇人文歷史星河曲藝道教佛法智慧演說書畫等多種。從中增長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