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觀展丨近70萬人圍觀中醫藥博物館 看看“葫蘆裡賣什麼藥”?

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3月8日下午,封面直播“雲觀展”第五站來到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走近中醫的瑰麗世界,在歷史的長河中,感受古人的醫術智慧。在成中醫大教授蔣桂華的詳細介紹下,我們看到了慈禧太后偏愛的茯苓餅、唐代人使用的牙刷、3000種保存完好的藥物標本。健脾滲溼、行氣散瘀、養陰潤肺,這些封存在館內的一件件冰冷藥材,竟然包含著如此豐富的療效,讓觀眾飽足眼福之餘,又學到了不少中醫小知識!

云观展丨近70万人围观中医药博物馆 看看“葫芦里卖什么药”?

據統計,全網共計67.5萬人觀看了本次“雲觀展”《慈禧太后如何養生?探訪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直播》。許多網友紛紛表示第一次如此全面細緻的感受中醫魅力,直呼疫情結束後“約起來”!

“你的葫蘆裡賣什麼藥”?

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成立於2002年,是我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展示、傳播與普及的平臺,也是中醫藥文物、中醫藥文獻研究的重要基地。溫江校區建設的新博物館於2018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展陳面積約5000平方米,設有一樓醫史博物館、二樓中藥博物館的中醫和中藥兩個主題展區。

一樓的醫史博物館,呈列著各式各樣的古代衛生器物。一個黑色葫蘆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據講解員介紹,它經常出現在熟語裡,例如:“你的葫蘆裡賣什麼藥?”或“懸壺濟世”。沒錯,這是一個清代的木質傷藥葫蘆,用於裝打磨好的藥粉,非常輕巧,便於攜帶。

據介紹,清代木質傷藥葫蘆出土時檢測到其內壁還有藥粉殘留,可見這個葫蘆從前是用來裝藥物的。據《後漢書》中記載,“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於肆頭”,古時“壺”即今“葫”,以前醫者用葫蘆裝藥,後來便有了“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和“懸壺濟世”的熟語。

出土唐代已知最早的牙刷

一根10多釐米長的棕褐色小棍,外形扁平,頂部有凹凸不平.....在講解員的再三提示,記者才猜到了這把“中國最早的牙刷”。這把牙刷由骨頭製成,頭部略寬,雖歷經數百年仍然圓潤光滑,刷頭部整齊排列著6對(共12個)圓形植毛孔。

云观展丨近70万人围观中医药博物馆 看看“葫芦里卖什么药”?

唐代牙刷

據悉,這把“中國最古老的牙刷”出土於一個唐代墓地,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牙刷柄。“因為是動物骨頭製造,所以保存完好。”

“這把牙刷足見當時人們就懂得保護牙齒的重要性。”據瞭解,中國最早的牙齒潔具是楊柳枝。晚唐時期,人們把楊柳枝泡在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牙刷。

茯苓餅:慈禧太后的長壽御膳

去北京旅遊必定會買一種特色小吃:茯苓夾餅。這是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據說還是慈禧太后的養生第一藥。

記者在二樓的中藥博物館便看到了一個巨大的野生茯苓,蔣桂華教授告訴記者,上個世紀70年代,從德昌發現了這塊野生茯苓,經過輾轉被成中醫藥大收藏,據說剛送來的時候重達52公斤左右!

云观展丨近70万人围观中医药博物馆 看看“葫芦里卖什么药”?

“我們平時見到的都是去了皮、切成小片的茯苓,但茯苓是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所以外表如松樹皮。作為中藥,茯苓有利尿、鎮靜、健脾、滲溼的作用。”比如,為了養顏,愛美的慈禧太后便經常食用茯苓做成的糕點。

在對抗此次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無數個生長在自然環境,像茯苓一樣的中草藥們在治療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包括黃連、川貝母、北山楂等。“(疫情)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人人都要拼免疫力,而中藥在防病治療、康復等均有很好的效果。”蔣桂華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