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晚唐時期,破壞力極大的黃巢義軍席捲大半個帝國。由此引發的各地混亂,直接促成後來的五代十國格局。其中,位於長江南翼的江西,一直依靠地方力量維持自保。但隨著楊氏的吳國集團壯大,終究還是難逃江北勢力的不斷壓迫。


尤其是在公元909年的象牙潭之戰後,大半個江西都將淪為新揚州宮廷的南方領地。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黃巢起義軍的流竄活動路線

早在公元874年,江西當地就因黃巢之路的風波而騷動起來,並受到流動義軍的肆虐威脅。作為地方豪傑的危全諷便與兄弟危仔倡一起招募鄉勇,組織保境安民的地方武裝。他們以撫州境內的南城縣為基地,建立土城和軍營,並隨著人數擴增而逐步協防周遭區域。期間不僅需要對抗黃巢旗下的義軍,還要同時刻準備割據大城的地方軍政長官對抗。由於唐朝中央早已無力援助南方各州,這樣的豪傑勢力便成功彌補了地方權力真空。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撫州通過水路與北面的南昌相通

此後的27年裡,危全諷一直以撫州為核心,發展自己的核心勢力。附近州縣的地方官或其他豪傑,也願意與其保持友好聯盟狀態,形成必不可少的區域聯防效果。因此,當中原、江淮和吳越都陷入多方混戰之際,江西北部的主要區域反而因相對隔絕而比較安定。不少躲避戰亂的流民遷入,成為發展經濟的人力資源。撫州本身也有作為贛江支流的撫河通過,可以靠著水路交通與長江沿岸互通有無。因此能吸引到商賈借到,繼而使經濟有了進一步繁榮。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撫州在危全諷時期有了重大發展

公元885年,初具實力的危全諷正式開啟撫州新城建設。該地也在歷史上首次有了大型城牆,並按照功能被劃分為內外兩個區域。三年後,整個項目才宣告竣工,併成為當時江西境內的主要集散市場。經濟壯大也讓危全諷有剩餘資本投入教育,開辦了不少學校與書院。加上其本人重視寺廟影響,也就將大批僧人請到撫州常駐。一時間,讓這裡成為亂世洪水中的繁榮孤島。危全諷也因此成為整個地區的豪傑盟主。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在揚州登基稱王的楊行密

然而,在贛北豪傑發展勢力的同時,北方局勢也正朝著不利於他們的方向發展。楊行密的吳國集團已成功坐穩揚州,並因此捏住了隋唐南北水路交通的最大中轉站。在無法鯨吞江南吳地的情況下,又將目標對準了靠近長江中游的江西與湖南。其中,後者的馬楚政權由來自江北的內鬥失敗者支持建立,戰鬥力和盛世都較為厲害。比較低調的危全諷則似乎易於控制,並迫於楊行密的壓力而選擇暫時臣服。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楊行密死後 危全諷才決心擺脫江北控制

在楊行密病死前後,吳國勢力在江東發展非常不順。先有水師在郎江山之戰中慘敗,後有陸軍直接進攻蘇州慘敗。因此,贛北的地方勢力也不再願意臣服這樣一個暴虐的外來勢力,準備通過進攻南昌將其驅逐會江北。甚至和西面的馬楚政權聯合,從湖南獲得了一些可靠性不強的增援兵力。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南昌就是江西聯軍的首要攻擊目標

公元909年6月,危全諷趁著楊吳軍隊在蘇州城下慘敗,號召各地豪傑共同向著南昌城駐軍發難。他自稱鎮南軍節度使,率領來自撫州、宜春、上饒和吉安的四州人馬北上,包圍了僅有數千人把守的南昌。儘管號稱10萬之眾,但這些部隊的實質從未脫離過地方鄉兵,在大範圍的組織層面擁有不少缺陷。同時,由於長期只需要應付流民盜匪,使得他們的訓練程度不高,經歷過的戰爭強度也遠弱於北方。在缺乏成熟攻堅手段的情況下,就只能以最低效的圍困方式封鎖城區。守軍則在交通遭阻斷之前,派人從水路趕往揚州求救。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習慣北方混戰的江淮士兵 戰鬥力遠在南方鄉兵之上

這年7月,首批7000名江北士兵從長江下游趕來,迫使南昌城外的江西土兵紛紛向南部後撤。儘管楊吳軍隊由剛剛在蘇州吃敗仗的周本指揮,但靠著多年廝殺已積累出響亮的善戰之名。危全諷便選擇回到本土防禦,期望在自己熟悉的場地擊潰少量對手。同時,西面楚王馬殷也派兵增援,包圍了同樣由江北士兵佔據的高安。希望以圍魏救趙的方式分散楊吳部隊注意。但向來以作戰勇猛著稱的周本,卻絲毫沒有改變計劃的意思,而是直接追著江西聯軍深入撫州地界。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雙方在撫州西北隔河對峙

考慮到江西聯軍的數量優勢和質量劣勢,危全諷決心以拖延戰術與周全對峙。他特意選擇有水流掩護的象牙潭駐紮,並構築起拱衛營壘的土城。隨後又安排其他州縣的士兵在周圍構建柵欄陣地,迫使人數太少的楊吳軍隊不敢貿然來攻。但雙方同時在一條溪中取水,難免因打照面而發生小規模械鬥。周本也非常清楚雙方的各自優劣,準備利用這些契機將聯軍從陣地背後吸引出來。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唐朝的江淮部隊 多以弩手和刀盾居多

7月17日,類似的鬥毆又在兩軍之間如期展開。周本這次特意派出更多人手參與,但主要都是裝備不良的老弱病殘。隨著更多江西聯軍抵達支援,便順勢追著對方跨過河流。眼看一場決戰不可避免,危全諷索性帶著自己的直屬5000人馬出營,順利在對岸登陸列陣。事實上,作為前唐時代的運河護軍,江淮士兵大都以弩和刀盾作為主要練習武器。也因此被判斷為不像北方的很多步兵那樣善於結陣用槍。哪怕經歷了黃巢之亂與多方混戰,其傳統的戰鬥習慣依然沒有太多變化。這或許就是危全諷敢於讓部下冒險出擊的原因。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江西聯軍在齊射面前損失慘重

但當撫州兵完成登陸,就發現對面的楊吳軍已列陣恭候多時。隨著強弩的幾輪齊射,讓缺乏良好護具的鄉兵瞬間成批倒地。隨即,又有成隊使用長柄刀的重裝武士上前,對出現鬆動的撫州軍發起衝擊。由於還有更多其他州縣的友軍正在渡河,撫州士兵的後路幾乎是被自己人完全堵住。當更多楊吳士兵出現在其兩翼,就有不少人因恐懼而調頭逃入水中。由此引發的踩踏和溺斃,讓危全諷的部隊全線崩潰。他本人則在混戰中被俘,並看著麾下最可靠的武裝被敵軍徹底殲滅。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失去主力部隊的江西各城 很難抵抗江淮部隊強攻

象牙潭之戰結束後,失去兵力保護的撫州立刻開門投降。沒有渡河的聯軍則四散而逃,分別跑回自己所屬的州縣防禦。這讓他們失去了僅有的數量優勢,並在更加善戰的江淮軍攻擊下被逐個擊破。原本還期望進行協助的楚軍,在得到消息後就打道回府,不願意為外鄉人耗費自家子弟。整個江西就這樣被江北政權逐步收入麾下。儘管期間還有馬楚、閩國和吳越三方的干擾,但都沒能擋住揚州宮廷的擴張勢頭。

象牙潭之戰:江西淪陷與楊吳政權的江南攻略

兼併江西讓楊吳/南唐的戰略重心轉向南方

至於兵敗被俘的危全諷,也在被高規格軟禁後不久病死。他的一些鐵桿卻沒有順從楊吳佔領,而是分頭逃亡楚國和吳越避難。甚至靠著自身條件而居於高位。但他們的努力無疑不能為拯救家鄉再出多少力。來自北方戰場的江淮士兵,始終在意志力、戰鬥水準和殘忍作風上保持領先。直到楊吳政權本身被南唐取代,這些江北老兵才逐漸在汴梁精兵的壓迫下改換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