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羨慕陶淵明的生活嗎?為什麼?

菩提非樹LW


不羨慕

在當今社會壓力大的背景下,有很多人嚮往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棲居生活。以前我也很羨慕,可是經過今年疫情,我也算過了這種生活,現在我是沒一點興趣了。

一千多年前,陶淵明因為厭倦了勾心鬥角的職場生活,放棄了公務員的工作,回家耕地為生,甘於清貧,依然自得其樂,不為五斗米折腰,有骨氣。這種生活方式在任何時候都讓人嚮往,憧憬。

可是在我們真正的生活中,這樣太難了。在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真正的隱居生活幾乎無法實現。也有一部分人,跑到終南山上去隱居,可是他們真的是在隱居嗎?也不過是另類的討生活罷了。

我作為一個農民,可以說世代相傳都是這種隱居清貧的生活。知道其中的苦與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好歹有這種機會,像我們農民遇到苦難時,想要找五斗米,都是奢求。現在我們追求更好的生活,也想為孩子提供更好的起點。一是不敢羨慕,二是不想羨慕。

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影響,至今為止仍然被困在家。也算是體驗了一把隱居。可是真心受不了啊,可能我們的境界還達不到吧。

想要過陶淵明的生活,首先你得要有他的心境,要不然你就是身在其中,也體會不到那種樂趣。俗人一個,怎敢配高雅。


V度


我從小出生在農村,也過習慣了農村的生活。這也與小編的農村環境有關,我那農村山特別多,這也造就了山青水秀的清靜環境!我喜歡釣魚成就了我平靜心裡的性格!

在我的家鄉時不時釣釣魚,放放地籠子,以前也捉野兔放夾子(現在不會,三有保護動物野兔也少了)。悠哉悠哉

長大成家了,不得不去城裡拼搏賺錢養家!也厭倦了城市的喧囂繁華!但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賺錢養家!

我羨慕華農兄弟的竹鼠養殖生活,我也羨慕李子柒的美食農耕勞作。也只是羨慕被歲月這把殺豬刀一刀一刀摧殘!



文成成記


羨慕非常羨慕!曾經我出生在農村,那時候非常向往城市裡的生活,覺得城市裡好好啊,進門就關著門,還要換拖鞋覺得好有儀式感。後來家裡有錢了,搬進了城市,我覺得還是農村好。沒有親近感,大家回家都關著門,太孤單。每次會農村聞到那個柴火味兒我就使勁聞,覺得好親切啊,泥土的腥味兒我都倍感親切。在農村我吃箇中飯我端個碗,可以從村東走到村西。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看看陶淵明的詩,寫的多美啊。在南野開荒,開多少都是算我的(古代是這樣,鼓勵開荒)保持著樸素的田園生活。房子周圍有十餘畝地,茅草房有八九間(他說的可不是完全用茅草做的房子,是茅草加泥土。那種房子冬暖夏涼,住過的人都知道)柳樹的樹蔭蓋著房子的後簷(夏天干完農活兒,在樹蔭下休息,在來碗涼茶別提多爽了。懂的人都懂)庭院前還有很多桃樹李子樹(這個時節可以賞桃花,果實熟了還可以吃水果)遠處的村子隱約可見,還飄蕩著炊煙(柴火做的反特別好吃。煮的那個稀飯那才叫香。真的,城市裡的稀飯就是米湯加米)深巷裡有狗再叫,雄雞在桑樹頂上叫(雞叫要吃飯啦)庭院裡沒有瑣事幹擾,房內又悠閒。臥槽(奈何本人沒文化,一句臥槽走天下)這不就是最嚮往的生活嗎。


小柴歷史


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大概指的是陶淵明寫的那首歸田園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生活,想象的世外桃源,在當時那個年代可能存在過,雖然閉塞缺可保生命無憂,不受戰亂流離之苦,生活苦一些不要緊的,關鍵是能活下去。

陶淵明的想象力夠豐富的,還寫出來新樂《桃花源記》,一群人離開現實世界生活了幾百年還活的很幸讓他很羨慕。理想中的烏托邦在現實中是很難存在的,因為人畢竟是要生活在社會中的,單純的以裹腹為目的逃離文明社會是不太明智的,人要吃飯穿衣,要吃鹽,耕種需要種子和農具,生活需要各類生活必備品,這些可不能自給自足的,需要和外界交換的。逃離現代文明只能心裡想想罷了。

人除了溫飽還要有精神信仰,小孩需要教育,文化要有傳承,把自己封閉起來一兩代人可以,時間長了人要退化的。

陶淵明仕途鬱郁不得志,說好聽點不為五斗米折腰,說難聽點就是逃避。他嚮往的田園生活看起來很美,但與他的內心向往是不相符的,採菊東西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你不用去桃花源也可以呀。偶爾去轉轉也可以呀。

做人遇到困難不能像鴕鳥一樣把腦袋埋在土裡去逃避,而是應該積極去面對。你說是不是!


小劉白話歷史


非常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每個對於生活,都有這屬於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也說不清自己羨慕不羨慕陶淵明那樣田園生活,但是如果晚年能像他一樣,在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能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體驗。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著一份田園情懷,只是經歷有所不同罷了,陶淵明因為看透東晉官場的黑暗,所以在他二十歲出仕,到他最後任職彭澤令一共出仕了七年 。

在這短短的七年,他完成自己的人生仕途,寫了《歸來去兮辭》,徹底迴歸田園,無論後來誰來勸他都沒有出仕,

在陶淵明身上所表現的不只是一種生活,同時他內心的那種不被外物所影響的情懷,在當時都是彌足珍貴的,

在陶淵明出仕的七年中,他不是沒有任職過有前途的職位,他甚至任職過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後來劉宋的開國皇帝),

陶淵明自己也曾經動搖過,但是他的內心卻從未離開過田園生活,他所描述的田園生活,也會成為現在我們所向往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最後是一些人物對陶淵明的評價

孟浩然《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賞讀《高士傳》,最嘉陶徵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

王維 《偶然作》: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自從棄官來,家貧不能有。九月九日時,菊花空滿手。中心竊自思,儻有人送否。白衣攜壺觴,果來遺老叟。且喜得斟酌,安問升與鬥。奮衣野田中,今日嗟無負。兀傲迷東西,蓑笠不能守。傾倒強行行,酣歌歸五柳。生事不曾問,肯愧家中婦。

李白《九日登山》: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韓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時讀《醉鄉記》,私怪隱居者,無所累於世,而猶有是言,豈誠旨於味邪?及讀阮籍、陶潛詩,乃知彼雖偃蹇不欲與世接,然猶未能平其心,或為事物是非相感發,於是有託而逃焉者也。

白居易《訪陶公舊宅》:垢塵不汙玉,靈鳳不啄羶……連徵竟不起,斯可謂真賢……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容利,老死此丘園。

林逋《省心錄》:陶淵明無功德以及人,而名節與功臣、義士等,何耶?蓋顏子以退為進,甯武子愚不可及之徒歟。

歐陽修: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蘇軾: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


嘴痕


但凡職場不失意,有誰會願意去過田園生活呢?

寒窗苦讀,走親訪友找關係,說好話,送大禮,不就是為了能有個一官半職,找個好工作,過舒適日子嗎?陶淵明年輕時也是有夢想的,“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二十歲便過起遊宦生活,四處打工找機會實現抱負,前前後後出山做了五次官就是最好的證明。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不就是人生的樂事嗎?如果仕途順利,符合自己所想,誰又願意放棄功名利祿而去追求所謂的淡泊名利呢?

陶淵明因喝酒誤了政務,被領導責怪而辭職;又因要討好上級派來巡察工作官職比小的督郵而憤怒,發出“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的憤慨,索性辭官隱居。有多少人羨慕能向陶淵明一樣,遇到苛刻的領導來找麻煩時,敢跟領導互懟“我去你的,老子不幹了”,然後撂挑子走人,還不是低三下四討好領導,跟領導說保證完成任務,然後加班加點經常熬夜,早上還要早起擠地鐵公交,遲到還要扣錢,甚至有人為了錢還出賣尊嚴。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多少人所向往的生活,日常吃完飯田間地頭走一走,聽雞鳴狗吠,聞花香鳥語,或坐下喝喝茶,看看書,發發呆,多麼愜意的生活。

但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享受田園的生活,也就要承受田間的苦。“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貪黑,而辛辛苦苦的勞動換來的成果卻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連家裡吃飯喝酒錢都沒有,經常靠親人朋友接濟,甚至請客的人都不認識也去喝酒。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田園生活也許就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生活吧。

而我們還是選擇了在城市裡努力拼搏,雖然我們羨慕陶淵明的生活,但對都市的物質等的慾望,我們選擇了忙碌的都市生活。


朕驚歷史


在直播橫行的現代社會,好多人跑到鄉下山間辦起了“現代式的陶淵明模式”,但是如果內心真的是悠然見南山的格局,為什麼還要直播吸引粉絲關注賺錢呢?而陶淵明先生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又在哪裡?


所以我覺得陶淵明式的生活並不是一定要住在深山裡面,住在茅草屋裡面,吃著山間的食物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我認為是一種心境。


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

陶淵明在年輕的時候出仕官場感覺不怎麼進入狀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就是這種境界吧。即遠離世俗紛擾,過著恬靜的生活,但是陶淵明式的生活我覺得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一種烏托邦的幻想。

如今上學就要各種證件齊全,尤其是家長的壓力是很大的,如果要過這種生活就意味著不上班,那哪來的錢應付各種生活成本。您看著那些網紅直播在山間生活,可是你又怎麼了解他們視頻背後真實的生活呢。賺來的錢他們買起了房子、車子,在視頻前讓你覺得這種神仙般的生活多美啊。而這種美麗是真的陶淵明的生活麼?陶淵明或許也想不到自己的生活模式會被現在的人套用來賺錢,而當初自己貧窮的甚至連米都吃不起。他在《乞食》裡面這樣寫著: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快餓死了,所以厚著臉皮去找人家要飯,出去以後端著個碗,不知道該往哪裡走,也不知道該管誰要。磨磨唧唧走到個地方,狠了狠心敲開門,說明來意,嘴笨得想自己抽自己。主人知道我的來意後,給了我一些吃的。

從上可以看出就算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在飢腸轆轆的時候也要豁下老臉去乞討。所以陶淵明那樣的隱居生活,到底是他在逃避官場的爾虞我詐?還是真的是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喜歡安逸的深山生活?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能過這樣生活的人,在當下,試問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況下,誰能做得到呢?


尼采廣寒宮中坐


陶淵明的生活方式被古人所推崇,也被後世所羨慕,如今時代不同了,現在如果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很有可能會被社會所淘汰。

一,陶淵明是一個比較隨性熱愛自然的人,他曾在《與子儼等疏》)裡講自己,看到樹木枝葉交錯成蔭,聽見候鳥不同的叫聲。就高興得不得了。喜歡五六月裡,在北窗下面躺著。等涼風一陣陣吹過。就認為自己是伏羲氏前的古人了,陶淵明之所以想做古人。就是覺得伏羲氏前的古人,生活無憂無慮。但是即便如此熱愛田園生活的陶淵明還是在官場上。打拼了好多年,也曾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態度出任鎮將軍劉裕的參軍,直到妹妹去世以後,陶淵明這才解印辭官,迴歸家鄉。

二,陶淵明生活在比較落後的農耕時代。自耕自足,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也不會有太大的生活壓力,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把自己封閉起來,脫離整個社會,是無法生存的,

社會之所以發展,人之所以會進步,就在於人們能克服自己的缺點和不切實際的慾望。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做好,這才是成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喜好,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要取得成功,就要付出努力,竭盡全力去爭取,如果遇到困難就消極迴避,像古人一樣隱逸山林,逃避現實,這樣做沒有什麼出路

我很羨慕陶淵明的生活,但是不會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因為這畢竟是一個競爭的時代





倚欄望明月


魏晉時間,隱士是一種令當時士族讀書人神往的文化。活在當時,陶淵明的生活是令我極其豔羨的!

要了解一個人,一定要走進他的生活,他的內心。 陶淵明在做彭澤縣令時,上級機關派來了督郵,監察縣官縣吏的巡視員,官不大權不小。劉備曾經就有一怒之下鞭打督郵的故事。這次輪到了陶淵明,要求他整齊規整的前去拜見,陶淵明同樣也受不了這樣的窩囊氣,只不過他沒有給督郵鞭子,而是留下一句名言: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辭官之後的陶淵明,心情特別舒暢。他這樣描述這樣的迴歸:小船一搖一擺緩緩行駛在江上,江風吹拂著身上的衣裳。遇到岸邊的行人,便上前詢問路程還有多遠,只覺得晨曦出現的太晚太晚。歸心似箭啊!

到家之後更是欣喜。僕人和孩子在門前迎候,庭院裡的小路已經荒蕪,但松樹和菊花還在,更讓他高興的是有酒盈樽。 陶淵明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自己躬耕,但是有著童僕的家庭,並不需要他自己種出多少的成績,他更多的是在陶冶自己。期間創作了很多田園詩,也獲得了“田園詩人”的桂冠,甚至被視為真隱士的典型。



陶淵明祖上極為顯赫。曾祖父陶侃,官居大將軍,位進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兼任兩州刺史,被時人評為英明神武似曹操,忠誠勤勞如孔明。難怪他“不堪吏職”,要辭官而去。可惜到了陶淵明這一代,陶家已經敗落,變成了落破士族。但他的內心深處是高傲和高貴的。
辭去縣令後的第二年重陽節,手採菊花的陶淵明,寫下了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平淡之中蘊含著絢爛極致。


明月西西


關於你真的羨慕陶淵明的生活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分情況,

一,脫離了塵囂,迴歸自然,採菊東籬,與鳥魚共鳴,是大道之為,返璞歸真的表現,是真心悟的心境,在微霧和夕陽的圍繞裡,人可以解放出來,不用為了,喧囂的人事而煩惱,是至高境界,但是古人大部分隱居者皆是鬱郁不得志,明為寄情在山野,實實在在的是為了好名聲,謀取一官半職,如姜子牙,垂釣溪邊,釣的是魚還是周文王,這是個問題,故而,迴歸山野如果是為了自然,那是大道行,如果為了名利,實際上該做法很難成功,切勿本末倒置。

二,陶淵明的生活是人間最好的生活,無憂無慮,山野之趣,清雅別緻,但是要在完成責任的情況下,如果,車貸房貸,孩子老人皆待繼,歸山不過逃避責任,並不是大丈夫作為,反而與道法自然本末倒置。

所以我覺得,如果在完成自身責任,有能力,不給社會造成麻煩的情況下,我會選擇歸野山林,過上悠然見南山的灑脫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