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主動找人聊天是怎麼樣一種心理?但是又希望別人來找我,這是什麼心態?

唐雲春


是不是怕自己哪裡做錯了或不妥?平時愛面子?思考比較多,顧慮比較多?

可以嘗試問問自己:

為什要找人聊天?

找誰聊天?

為什麼找這個人?

為什麼不主動?

主動了會怎樣?自己擔心什麼?

如果主動了,你認為對方會怎樣?

你希望對方怎樣?

對方主動和你聊天時,自己什麼感受?

想想這些,然後可以嘗試突破下,人生需要很多次突破,很可能,你主動一次,就什麼都不擔心了。

記得有一次團體心理課,一位同學特別害怕和女生打招呼。老師特意當著大家的面,鼓勵他做飯了的最不敢聊天的女同學打了招呼。從此以後,這位同學再也不害怕了。

供您參考。


泉水叮咚009


這個問題可以理解為,你並不是不喜歡聊天,只是不喜歡主動找別人聊天。

對於這種情況,我認為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首先,心態方面的問題。

1、自認為經濟條件好、身份社會地位高,有一種上位者高高在上的俯視感和優越感,感覺高人一等,不屑於別人為伍,如果主動找別人聊天就要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而別人主動來聊天,就有一種被捧著的滿足感,很享受這種感覺。這種強大的外表下面,其實是一顆被世俗扭曲的可憐的虛榮和自尊,正如某位大咖說的,越炫耀什麼說明他越缺什麼。真正的上位者更具有博大的胸懷知性隨性和超強的親和力。而不是裝出來的高端大氣。

2、自認為無錢無權也沒有好工作,綜合各方面條件不高,自卑感太強,不自信,怕被拒絕受冷落,面子上過不去,就放不開而不主動聊天,別人主動就欣然接受。其實大可不必,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又不求你,只是聊天而已,交流一下思想抒發一下情感,活躍一下氛圍,要不,大家都不主動,誰也不理誰,多尷尬,沒有必要患得患失。

其次,性格方面的問題。

大家平時是不是都說某某某是外向型性格,某某某是內向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內外兼具的,總體上某一種佔的比例會大一些,在不同的環境、氛圍、時間節點,同一個人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我單位有一位仁兄,平時在單位,寡言少語,惜字如金,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的主兒,有一天我卻看到他跟他一群哥們面前,眉飛色舞,唾沫橫飛,手舞足蹈,口若懸河,和平時我們眼裡的他判若兩人😄。

我們畢竟都是活在現實生活中,需要交流溝通,表達訴求,宣洩情緒,耳聊天正是主要渠道之一,。不管地位高低,性格如何,都應該活潑開朗,充滿朝氣和活力,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做好自己,做不了浩瀚寬廣的大海,就做清澈歡快的小溪,千萬不要做一潭死水。

我說的可能不全面和有失偏頗,但願能夠幫到你。


寵辱不驚M


心理彥究員認為:不喜歡主動找人聊天,又希望別人來找我,這是恐懼的心理在做怪,同時也是一個人自我價值感低的心理表現。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全面解析這種心理。

揭開自我價值感低的面紗

很巧的是,不久前我剛剛接手一位這樣的來訪者。 我們暫稱她為信芳(化名)。信芳自述,她從來不主動與人聯繫,哪怕自己遇到了困難也不會找人幫助。因為她覺得,就算找別人,別人也幫不了什麼,最後還是得自己抗。其實她內心渴望與人連接,但就是不敢主動,她擔心自己這樣的社交模式會影響人際關係,故前來諮詢。

信芳看起來很溫和,第一眼見到她就能感覺到她有很強的親和力,聲音也柔柔的,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沒想到,這樣一個有親和力的人現在卻為人際關係而苦惱。其實只要瞭解了她的成長史,謎底也就揭開了。

原來,信芳的童年離幸福兩個字有點遠。父母性格強勢,對她要求也很嚴,從來沒有表揚或鼓勵過她。她說她是在父母的批評責罵聲中長大的,她小時候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有一整天不被罵。

在父母不斷地心理暗示下,她就象被施了魔法,父母常罵的“笨、蠢”等字眼深深地鐫刻在她的腦袋裡。就算是她長大成人,上了大學,有了自己的家庭,工作事業也很不錯,她依然逃不出“蠢笨”的魔咒。她說:象我這麼笨的人,別人怎麼會喜歡我呢?我如果主動聯繫別人,別人要是不理我怎麼辦?我要是主動尋求幫助,別人笑話我怎麼辦?

“我很笨,別人不可能喜歡我”,這就是信芳的心理現實。而實際的客觀現實卻是:很多人第一眼就會喜歡信芳,願意靠近信芳。而且就算她不主動聯繫別人,也還是會有一些同事、同學和朋友主動聯繫她,跟她保持著較長久的友誼。只是她並不知道:

我們每一個人口中描述的那個事實,都不是客觀事實,那只是他的心理現實,是站在他的角度、用他的感受、用他的經驗去看到的那個事實的一個側面而已,不是客觀事實的全部。人格發展得越不好,他的心理現實離客觀現實的差距就越大。

信芳對主動社交的恐懼,並不是當下的某個人和事讓她恐懼,而是她內心深處的恐懼在作怪。她需要做的就是,把內心深處的恐懼打敗,當她不再害怕了,那當下的人和事她就能輕鬆搞定。

而她內心深處的恐懼就是來源於她童年時父母對她的評價,她害怕自己的蠢和笨討人厭,她害怕自己的蠢和笨讓人笑話,她不敢面對來自別人的嘲笑和辱罵。與其主動聯繫別人自討沒趣,還不如被動等待。於是她就從人際交往中退縮下來,變成了一隻翹首期盼的帶著重重盔甲的烏龜。

她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在吶喊:連我的父母都不喜歡我,別人怎麼可能會喜歡我?我不好,所以父母不愛我,所以我不值得被別人愛。

可是,童年中愛的缺失,又讓信芳對愛充滿了渴望。她一邊渴望著一邊恐懼著,一邊期待著一邊退縮著。這樣的心理衝突讓信芳充滿了焦慮。

跳出心理現實,療愈心理創傷,提升自我價值感

既然已經找到了“病根”,那“治病”就簡單了。

第一步,瞭解客觀現實,揭開她人際關係的真相。

通過她的核實與檢驗,她欣喜的發現,原來事情的真相併不是她想的那樣。她自以為自己笨,自以為自己討人厭,可是在別人眼裡卻是認真、實幹、有責任心、值得依賴,她從來沒有在同一天聽到這麼多讚美她的詞彙,而且每一個讚美都對應著一個具體的事件,讓她不得不相信。這樣的實踐給了信芳極大的鼓舞,也為接下來的創傷療愈提供了有力的心理能量。

第二步,重新認識童年的父母,療愈創傷,跟童年的父母和解。

我們重新回顧童年,看到那個小小的充滿委屈和恐懼的小信芳,也看到了臉色凝重的嚴厲苛責她的父母。我給她5分鐘時間讓她沉浸在當初的感受中,然後再以成年人的角度,重新審視她童年時的父母。

她忽然發現:父母當年的嚴厲、當年的高要求、當年的批評指責,背後卻是對她的愛和期待。他們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能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不再受他們受過的苦,他們擔心自己對女兒的一丁點兒放鬆,都可能會影響女兒的學業和前途。

同時,她也發現,父母當年對她的模式,今天她百分百複製到了自己與兒子的關係上。她如此地愛著自己的兒子,她望子成龍,她希望兒子的性格跟自己不同,她希望兒子將來比她有出息,她希望兒子將來能過得比自己好。這樣一對比,自己跟當年的父母又有什麼不同呢?

原來當年的父母也是如此地愛著自己的啊,只是父母的愛用錯了方式,讓信芳怕了父母這麼多年,也恨了父母這麼多年。

諮詢做到這裡,信芳突然失聲痛哭,這是壓抑已久的委屈和憤怒的情緒的渲瀉, 也是得到父母愛的確認後的欣喜,同時也是對兒子的愧疚和自責。哭完後,信芳說,她現在感覺好輕鬆。

第三步,重建信念系統,突破自己,積極行動

在這種輕鬆愉悅的感受下,我帶著信芳重新梳理自己,把從小到大自己做過的成功的事、曾經聽到過的好的評價、自己的優良品質等一一寫下來。信芳看著這張寫滿字的紙,非常激動。

她用我教給她的句式不停地自言自語:我才不笨呢,我曾經考上了……大學,我曾經做過……事情,我曾經得到過……評價,所以,我一點都不笨。我不光不笨,我還是一個積極的、主動的、認真的、負責的、上進的、可信賴的人。在單位我是一個好員工、好領導、好下屬,在家裡我一樣可以成為一個好妻子、好媽媽、好女兒。我是一個對工作、對家庭、對社會都很有價值的人。

我讓她把這段話背熟,並張貼在家裡的牆上,讓這種嶄新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替代舊有的消極的心理暗示,並進行不斷的催眠和強化,讓積極自我深深地植入她的內心。

接下來的動作就相當迅捷了,信芳選擇了三位很久沒聯繫的相識的人,並當著我的面,向他們主動地拋出了橄欖枝。她的臉上一掃往日的恐懼、猶豫和被動,眼神中滿是燦爛的星星,脫口而出的聲音就象是清脆悅耳的鈴鐺,讓整間屋子都跟著輕盈靈動起來。

更讓我感動的是,信芳第一次在微信中誠懇地向兒子道歉,並鄭重承諾今後不再跟兒子發脾氣,願意跟兒子做朋友,有事情會好好的溝通。她還跟兒子進行了協商,如果以後自己萬一沒控制住脾氣,兒子會用一個暫停地手勢及時地提醒媽媽,幫助媽媽改正錯誤。

看到面前這個脫掉厚重盔甲的自由的勇敢的信芳,我非常幸福,我幫助信芳重拾價值,信芳也幫助了我,讓我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諮詢已經結束了,心理彥究員通過一個相對完整的諮詢案例,呈現了一個有社交焦慮的人的心理衝突,以及幫助她探究心理衝突的內在根源、處理心理創傷和突破自己完善自己的全過程。這個案例告訴我們: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區別就在於每個人內在的心理現實不同。

當我們遇到了人際交往中的困境,不防探索一下是什麼樣的心理現實在制約著我們,同時也積極地去外部世界中求證真正的客觀現實是什麼樣的。如果心理現實與客觀現實差距很大,我們就有必要回到童年去找到內心深處的恐懼,去跟這個恐懼對話,最終用有力的事實和深度的覺察打敗恐懼,不再害怕,勇敢地建設一個積極的、主動的、樂觀的自我,去面對當下的人和事。

我是心理彥究員,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心理彥究員


不喜歡主動找人聊天但希望別人來找自己,如果這種狀態是一向如此的話,則是性格內向使然,性格內向通常在與人交往時缺乏主動性,但內心渴望人際交往,在人際交往中也不乏熱情和活力。但性格內向不能與性格孤僻等同起來,性格孤僻則一貫獨往獨來、離群索居,似乎凡事與己無關、漠不關心,一副自我封閉的樣子,有時甚至會對他人懷有戒備心理,即使在與人交往時也缺少應有的熱情和活力,常給人一種不合群的感覺。

性格內向是一種正常的人格特質,性格孤僻則應該引起重視,並需要通過逐漸融入到人際交往,在人際交往的互動中慢慢加以調整。


祿福子


用九型人格的觀點來講,三號七號八號在人際交往中主動性是最強的,四號五號六號在交往中主動性不會特別強,另外,從副型的觀點來講,所有的社交型的主動性相對比較強,而自保型和一對一型,他們的主動性相對偏弱;你不主動找別人聊天而又希望別人主動找自己,可能你就是九型人格當中所講的自保型,如果是自保型當中的二號和四號,自己不主動可是又需要別人來關注自己這種需求就會比較明顯。後者也反映了人性當中普遍的需要被關注被關懷的這一種心理需求,馬斯諾的需求理論當中,每個人的內在都有社交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所以需要別人主動找自己,可能也是為了滿足這些部分的需求。


原動力明明德


這是你人格特徵的表現,從氣質類型的外在表現來講,這種表現偏向於抑鬱質。

不喜歡主動找人聊天,說明你愛獨處,不愛交往,“被動、退縮、迴避”是典型的行為特徵。

又希望別人來找我,則源於人們普遍的社會性需求,這種需求是人類的共性。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希望別人來找我,是對愛和歸屬的需要,是希望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以及隸屬於某一群體,並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只不過這種類型的人在社會性活動裡面表現得消極和被動,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但是為了能夠增加我們的滿足感和積極的體驗,儘量還是要形成積極主動的行為方式。


大小豆談心說理


簡單地分析你的話,明明希望別人找你,卻不主動找別人。

造就這種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國的大環境中很多人把“體面”“排面”看的太重!

友誼是雙向培養的!只有一方呵護,另一方想表現地地位高點不主動、不付出、愛答不理,那主動的一方不就成“舔狗”了麼!沒有人願意沒好處做這種人。

總之,你這樣下去可能不會收穫誠摯的友誼。做出改變,就要對你的朋友付出精力。不要說“我不想”,只是你得到友誼的慾望還不夠強烈!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叫我LlAnE


從需求上來說,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很難脫離他人或獨立存在,獲取信息,受到關注都可能你希望別人來找你的聊天的動因。從性格上來說,有些人外向主動,有些人內向被動。你的狀態並不是個案,相當部分人都存在類似問題。通常當你意識到問題也是問題解決這現狀的一個開始。改變現狀需要一定的膽量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以前你可能習慣了被動聊天的一個狀態,嘗試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主動的去和其他人溝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知行合一將會為你打開心的局面。其次注重觀察和積累,被動聊天的人有時候覺得不知道自己說什麼,不善於尋找話題,關注別人的生活,注重知識的學習與信息的積累,加以時日從被帶節奏溝通,到參與話題,到表達觀點,再開啟話。聊天也是學習的過程,當自己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自然你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和你聊天,你也會更願意與和有故事,有知識的人溝通。


荀荀勸學


不主動找人聊天,是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怕人家愛理不理,落個尷尬的局面。希望別人找你聊天,是友情飢渴心態,人其實是很奇怪的動物,不僅僅是在物質、精神和愛情上得到滿足,還需要在親情和友情上有交往與和諧發展。否則,自己將活得無精打采之下場。比如說,你很有錢,自己去高檔酒店消費,一個人怎麼吃、怎麼喝、怎麼玩都搞不出樂趣與旋律來……


真功夫yujunle


這是你人格特徵的表現,這種表現偏向於抑鬱質。

不喜歡主動找人聊天,說明你愛獨處,不愛交往,“被動、退縮、迴避”是典型的行為特徵。

又希望別人來找我,則源於人們普遍的社會性需求,這種需求是人類的共性。

只不過這種類型的人在社會性活動裡面表現得消極和被動,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但是為了能夠增加我們的滿足感和積極的體驗,儘量還是要形成積極主動的行為方式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