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折射出的職場眾生相


疫情折射出的職場眾生相


近期的疫情,似乎讓很多人明白了什麼,也悟出了一些職場真理。

除了國企、事業單位及一些大型民企之外,大部分公司對於這種突發性利空,都有些不知所措,有人說,這次疫情最受傷的是老闆,前不久北京K歌之王的全體裁員,更是讓大家驚出了一身冷汗。更別說那些原本現金流就不富裕,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小微企業。

比起像北京K歌之王這種直接關門歇業的,大部分單位要面臨的是,什麼時間可以復工的問題,不出所料的話,相信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襲擊,直至今日,很多人仍未正式復工,但是卻不得不在用各種遠程工具實現線上辦公。

而一旦由線下改為線上,對於職場人來講,原來的辦公室博弈環境已經發生改變,也要相應採取適合的博弈手段,否則,固守老辦法,必然會在新型的博弈氛圍下,成為第一個出局者。

相機而動,永遠是職場常勝將軍的不二策略。

疫情折射出的職場眾生相


  • 線上辦公,刷存在感是重中之重。

平日在公司裡上班,大家同在一個屋簷下,所有人的行為舉止,都是看得見的,誰最忙誰最閒,誰是什麼樣的一個工作狀態、工作風格,想必都是心知肚明。

線上辦公的話,就要分情況了,如果是那種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工作,或即使彼此之間有分工協作,但每個人的工作是可以量化的,那麼這種情形下,其實個人的博弈策略跟線上差不多,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即做好本職工作最關鍵。

但如果是那種分工模糊,工作難以量化,考核指標不清晰的情況,比如公司即將要上一個新項目,徵求大家意見,如果你還像平日裡在公司那樣,繼續緘默不語,特別是覺得跟自己本職工作無關的情況下,那麼此時就容易陷入被動了。

可以想象那個畫面,當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語地爭相發表意見時,老闆會覺得此時沉默的人,到底是在家裡做私事,還是?最起碼說明,你此時的線上辦公不在狀態,是不積極的。

而反觀那些此時在工作群裡異常活躍的人,其實你也會發現,說的很多都是廢話,比如當有人在群裡提出一個什麼建議時,他立馬會附和“我贊同你的說法,我要向你學習,你太優秀了”之類的拍馬屁之語,只為證明:我是工作在線的。

或者銷售主管會說一些平日裡早已不起什麼作用的陳詞濫調,比如“大家積極聯繫客戶,反饋市場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等,以此向老闆和眾人表明:我是努力上進的,我是盡職盡責的。

以上種種,無非就是刷一個存在感,畢竟老闆是看不見眾人的,誰知道誰在幹什麼呢?

舉一個很可笑的一個例子:一天晚上,工作群裡的一個人問了一個問題,不久就有幾個人慢慢討論了起來,而群裡其他人一看這氣氛,覺得此時此刻如果不加入,會被老闆認為不積極主動,沒有擔當,於是當大家都抱有這一心理,可想而知,工作群裡此時變得十分熱鬧,儘管都是些扯東扯西之談,毫無建設性。

而當老闆看到這一幕,頓時覺得大家對工作如此有熱情,連連誇讚眾人:你們都太優秀了,太有智慧了,到最後,還不忘提醒大家:早點休息。

人生如戲,全在演技,此時此刻,這個畫面感是如此清晰可見,淋漓盡致。

  • 頻頻彙報工作,讓老闆安心。

疫情折射出的職場眾生相


這個就很好理解了,當老闆看不見員工在幹什麼時,如何消除其猜忌心和焦慮感,是每一個優秀員工應該能想到的,其實就是多換位思考,站在老闆角度考慮。

比如平日裡在公司按周為單位,向老闆提交計劃與總結的,現在可以改為按日彙報;平時彙報言簡意賅的,此時可以詳細一些;平時彙報時只提問題沒有方案的,現在可以多提合理化建議。

這個其實也在刷“存在感”,讓老闆無時無刻感受到你的存在,就像很多人說的,這樣後續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退一步講,即使公司有裁員計劃,老闆也會覺得你對公司是有用的,而那些在此期間默默無聞的人,公司才真的要考慮下,這些人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 清楚老闆此時最需要什麼,利用這個契機成為公司最重要的人。

只有在突然退潮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

面對突發重大疫情,很多公司開始了自救,比如很多生鮮超市開通了網上銷售渠道;很多做傳統商品流通的,此時也做起了防疫物資的銷售。

想必此時此刻,老闆最發愁的是,銷售似乎停滯了,因為連客戶都在居家隔離,怎麼度過這段艱難歲月?

說白了,誰此時能為公司帶來收益,誰此刻能幫公司度過危機,誰就是公司最重要的人。

時代造就英雄,那些能在當下為公司創造效益的人,比如有些人為公司引進新產品,有些人為公司開拓新市場,有些人為公司拿下大訂單…………這些人註定會成為公司裡的耀眼星辰,必將傲視群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了,職場中最厲害的角色,並不是以上這種隨著環境變化而調整自己策略的人,而是那些善於創造環境為己所用的人。

叢林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職場又何嘗不是?


小職場,大社會,更多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職場紅與黑(zhichanghongyuhe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