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過程中,怎樣判斷別人是否想和你交談?


社交過程中,怎樣判斷別人是否想和你交談?

阿德拿起咖啡後,開始環視周遭環境,試著尋找可以聊天說話的對象。誰是他可以嘗試認識的朋友?又如何在開口前,確定對方也想和自己多聊聊呢?該怎麼判斷出對的情景,才不至於不得體地打斷別人的思緒或工作,讓對方覺得自己不識相?

在社交的情境中,面對不熟悉的陌生人,第一次眼神有交集時,人們大多會迅速移開目光,不會在對方身上停留太久,以示尊重,避免侵犯他人隱私。然而,如果你發現宴會中,你總會不期而遇地和某位新朋友有眼神的接觸,這表示你們對彼此是有興趣的,並可以有進一步的行動。

研究發現,我們對另一個人的注意力,有43.3%的時間會放在對方的眼睛上,因此,眼神非常重要。那什麼樣的眼神會比較適當呢?

有些人希望別人覺得自己精神抖擻,於是要求自己隨時都要瞪大眼睛看東西。這出發點雖然是好的,卻犯了“眼睛過度用力”的錯誤。因為當我們的眼部肌肉施力不當時,眼神就會顯得太過強勢,這樣會讓人有壓迫感。

還有另外一種人,好像每天都沒有睡足,眼睛永遠是眯著的、往下垂的,給人一種萎靡不振的感覺。這就是眼睛“完全不用力”的下場,我們的眼神如果渙散,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對他沒興趣,也就無法吸引住他人的目光。

最恰當的眼神和施力方法是“太陽穴”用力,想象那裡的肌肉微微用力,你的嘴角就會輕輕地往上提一點點,這樣會讓你的眼神顯得專注,卻又不失柔和,從而給人一種親切、溫暖的感覺。

懂得運用對的眼神,你就可以輕鬆地吸引到別人的目光,並確認對方是否準備好與你互動。說話前,就讓對方覺得“你很重視他”,這樣就不至於還沒開口,就被對方判出局了。


什麼樣的時機和場合是用來展現“社交性笑容”的呢?

當兩人目光相遇的那一刻,通常彼此會微微一笑,展現善意。這時的笑容,絕大多數是屬於“社交性的笑”,如果你將這個人的嘴巴遮住,你會發現他的眼睛沒有笑。也就是說,這個笑容是這個人刻意表現出來的結果,並不是打從心裡感到開心。

真心的笑容是很難假裝的,一個人必須是打從心底覺得開心,他的眼睛才會笑,研究臉部表情的“開山祖師爺”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教授,特別將這種笑容稱為“杜鄉的微笑”。也就是說,比起控制眼部肌肉,我們更能操控嘴巴附近的肌肉,若非發自內心的愉悅,很容易出現那種“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笑沒笑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眼角的皺褶。

但這意味著我們應該時時保持“真心的笑容”,不應該出現“社交性的笑容”嗎?其實不然,所有的溝通動作,都是沒有絕對好壞之分的,對於一個人表情的判讀還是得看當時的情境。例如:阿德在聚會中認識的朋友,屬於“第一次互動”,他們對彼此的理解有限,露出笑臉只是為了讓對方知道自己不討厭他,可以進一步認識,此時用“社交性的笑”就很合適。但等到兩人談話熱絡後,如果新朋友說了一些有趣的事情,這時阿德若還只是展現“社交性的笑”的話,可能會讓對方以為阿德“有距離感,難以靠近”。

達人不藏私

“突出性別”女性成功術小技巧:

常常有女性學員或其他諮詢者問我:“為什麼我的能力與努力都不比同事差,升遷卻總是跳過我?”“為什麼我用心準備的報告或會議上的發言,主管卻總是不當一回事?”其實女性在職場上處於“透明天花板”的位置,一半是因為社會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壓抑了女性的發展;另一半則是女性習慣性展現出來的行為,很容易釋放出“自己不重要”的身體信號,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把手放在“關鍵三點”前面。然而,如果想要讓人覺得你大器、有分量,自在的呈現是很重要的,不恰當的肢體動作只會阻礙你的發展。該怎麼做?很簡單,就是展示自己的“關鍵三點”!

——本文選自《微表情識人心理學》,原標題:怎樣確定別人是否想和你交談?

社交過程中,怎樣判斷別人是否想和你交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