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乾隆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他也是最後一個下旨編撰封建王朝中最後一部文化類百科全書《四庫全書》的人,而書籍編撰完成後,乾隆下旨人工手抄了七部《四庫全書》,並將抄好的前四部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避暑山莊文津閣,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另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西湖孤山文瀾閣,這就是所謂的“江南三閣”。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文淵閣位於紫禁城內的文華殿後殿,建成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年3月12日),第一部《四庫全書》繕寫告成,入藏閣內。1933年春天,日寇侵略熱河,北平地區形勢十分危急。故宮博物院將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連同所藏其他歷代文物裝箱南遷,運至上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又輾轉數千裡運抵蜀中。抗戰勝利之後復運抵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大陸撤退時,運往臺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決定在瀋陽故宮修建一處樓閣專門珍藏《四庫全書》,此閣建成後便取名為“文溯(sù)閣”,取“溯澗求本”之意,以示自己身處盛世仍不忘祖先開基創業之艱難,兢兢業業治理國家。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第二部《四庫全書》抄寫完畢,送藏文溯閣。民國時期,文溯閣《四庫全書》輾轉流徙,幾經危殆。1914年,餘下部分運至北京,存於故宮博物院保和殿。1925年,奉天教育人士擬辦圖書館,呈請北京國民政府當局索回此書。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文溯閣本《四庫全書》也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方曾假借所謂“國立圖書館”的名義代為封存。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文溯閣本《四庫全書》才又回到人民手中。1966-1976年間,文溯閣本《四庫全書》從瀋陽調出,運至甘肅存放。2002年1月,蘭州文溯閣正式奠基,坐落於蘭州北山九州臺,為仿瀋陽故宮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館。該藏書館2003年4月30日正式開工建設,2005年7月8日,正式開館。文溯閣本《四庫全書》是現存各本《四庫全書》中收書最多的一部,是甘肅省的鎮省之寶。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下令在圓明園四達亭旁“略為增葺(qì)為文源閣”,次年文源閣即建成。文源閣南向而立,閣前有一水池,池中矗立有一名為"玲峰"的巨石,高逾五米,號稱為圓明園中最大的花石,玲峰石上雕有乾隆帝御製的文源閣詩,水池南還有眾多怪石嶙峋的假山。閣東側建有碑亭,碑上刻乾隆帝御製的文源閣記。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文源閣的建築構造和風格是仿浙江“天一閣”,與現存的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無太大差別。乾隆帝的御碑現存放於文津街的北京圖書館內,文字僅存一半。文源閣本《四庫全書》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抄畢入藏。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大肆焚掠圓明園,文源閣本《四庫全書》化為灰燼。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寧波天一閣

文津閣坐落在避暑山莊西山北麓兩湖水支流環繞的長形島上,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開始修建文津閣,次年修建完畢。文津閣高約九米、面闊二十米,硬山重簷,閣外觀兩層,實際三層,為避陽光直射,中間暗層是藏書庫。二層簷下正中懸掛“文津閣”匾額。建成後曾珍藏康熙時的《古今圖書集成》和乾隆時的《四庫全書》各一部。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1784年),《四庫全書》入藏。1913年,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由國民政府運歸北京,藏於文華殿古物陳列所。1915年,撥交新成立的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前身),成為國家圖書館鎮館之寶。每冊卷首有“文津閣寶”,末頁有“避暑山莊”、“太上皇帝之寶”小篆朱文方璽各一。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文宗閣位於江蘇鎮江金山寺,文匯閣位於揚州天寧寺西園大觀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兩淮鹽政寅著領到頒貯揚州天寧寺行宮和鎮江金山行宮的兩部《古今圖書集成》,奏請在行宮內仿天一閣規模建造藏書樓。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鎮江藏書閣建成,乾隆賜名文宗閣。次年揚州藏書閣建成,賜名文匯閣。兩閣各入藏《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閣中尚多空餘書閣,後各收貯《四庫全書》。道光二年(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文宗閣本《四庫全書》遭英軍破壞。太平天國勢力發展到江浙時,鎮江、揚州被太平軍攻克,文宗閣、文匯閣及其所貯《四庫全書》一同化為灰燼。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杭州聖因寺行宮位於孤山南麓中部,南臨西湖,整體院落坐北朝南,南部為建築院落,北部為因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後苑。清行宮是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時的居住之地,創始於康熙時期。原有《古今圖書集成》藏書堂一處,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堂後改建文瀾閣,次年年底完工,收貯《四庫全書》。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第二次攻下杭州,文瀾閣焚燬,文瀾閣《四庫全書》大量散佚。光緒六年(1880年)開始重建,並把散失、殘缺的書籍收集、補抄起來;辛亥革命後又幾經補抄,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才恢復舊觀。民國後,《四庫全書》歸浙江省圖書館庋藏。文瀾閣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閣。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餘冊,約八億字。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四庫全書》的編纂,無論在古籍整理方法上,還是在輯佚、校勘、目錄學等方面,都給後來的學術界以巨大的影響。《四庫全書》保存中國曆代不少接近失傳的典籍,並校正典籍中的訛誤脫漏,但修書期間同時抽毀及禁制一些書籍。

歷史上的今天——1782年3月12日,《四庫全書》編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