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灝(石塘)故居參訪記

說來慚愧。在寧波生活了廿多年,竟然不知道翁文灝是寧波人;加入民革已十多年,也不知道翁文灝是我們組織的先輩。民革中央組織的“觀故居,走多黨合作之路”,對我來說實在是太必要了,而查、遊、學、寫的結合肯定是掃盲補缺、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徑。

翁文灝(石塘)故居參訪記

翁文灝(1889-1971)

翁文灝(1889-1971),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1912年)、中國第一本《地質學講義》的編寫者(1914年)、第一份《中國礦業紀要》的創辦者之一(1916年,與丁文江)、中國礦物學第一本專著《中國礦產志略》的作者(1919年)、中國第一張彩色中國地質測量圖的編制者(1919年,著8色)、中國第一位考查地震災害並出版地震專著的學者(1921年,《甘肅地震考》)、第一位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地質大會的代表(1922年)、第一位系統而科學地研究中國山脈的中國學者(1925年)、第一位對中國煤炭按化學成分進行分類的學者(1926年)、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岩漿活動和金屬礦床形成理論的首創者(1926年)、中國第一個現代地震臺的建立者(1929年)、中國第一次以高等線分層設色繪製的地圖冊《中國分省新圖》的編者之一(1930年,與丁文江、曾世英合作)、中國第一個燃料研究機構——沁園燃料研究室的創立者(1930年)、中國石油史上第一次發表題為《中國石油地質問題》的演說者(1934年)、開發中國第一個油田(玉門)的組織者與領導者(1938年)、第一個系統完整地提出中國各地層都可生油,並指出"時代較新之地層油量最多"的人(1943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石油公司——中國石油有限公司的創建者(1946年)。

他中年入仕,歷任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國防設計委員會秘書長(1932年11月)、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秘書長(1935年4月)、行政院秘書長(1935年10月)、英皇加冕典禮慶典特使團秘書長(1937年4月)、軍事委員會工礦調整委員會主任委員(1937年9月)、軍事委員會(大本營)第三部部長、經濟部部長(1938年1月)、(兼)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1938年)、(兼)戰時生產局局長(1944年11月)、行政院副院長(1945年5月)、(兼)收復區全國性事業接收委員委主任委員(1945年)、行政院政務委員(1947年)、行憲後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948年6月)、總統府秘書長(1949年2月)等。

1949年9月27日翁辭去總統府秘書長,正式脫離國民政府。不久,將老父老妻自臺灣接到香港,並由大兒子翁心源安排接回上海。11月由香港飛法國暫避,通過邵力子(1882-1967)、孫越崎(1893-1995)等的努力,周恩來(1898-1976)的直接過問下,終於在1951年3月1日經香港、澳門回到了祖國,成為新中國第一位海外歸來的原國民黨高級官員。

1954年12月經周恩來提名翁文灝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後又連續當選第三、四屆的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經邵力子推薦與介紹,翁文灝加入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在民革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隨即被推選為中常委;1957年2月民革"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成立時被推選為副主任;1958年再次當選民革四屆中央常委。

翁文灝曾經輝煌卻又曲折的人生歷程,留給後人太多的思考,他的一生集近二十個"第一"於一身,實在令人驚歎。這也深深地吸引著我去探訪那個他曾經誕生並生活過的神秘小山村。

翁文灝(石塘)故居參訪記

石塘翁宅(枕山居)遠景

10月9日,在一同車的九旬老嫗的引領下,我來到了"臨水依山生地存"的"鄞西秀麗石塘村"。跨過翁氏筆下的"橋碶保"——石塘橋、碶閘及橋亭,是一片開闊的曬穀場,抬頭見一幢古樸且滄桑的明清建築依偎在彎彎的石塘河邊,這就是享有"一門三院士"[1]之譽的"翁家裡頭"了,也是翁文灝"初學之乎親訓導,得承教養沐深恩"的祖宅——枕山居[2]

作為翁家的長房長孫,他的出生(1889年7月26日)沖淡了因半年前痛失男主人所致的悲慟氣氛,加上他天資聰慧、可愛,幼年的翁文灝頗得祖母的寵幸、慈母的關愛。"農村仙境美無雙"、"坡不峻高風物麗"、"山容樹色美難加"、"水從石出真清澈"的鄉間美景,滋潤著這位江南才子幼小的心靈。

可惜,好景不長。1895年當他剛剛進入私塾,開始在恩師胡豁堂的指點下學習《千字文》、《幼學瓊林》等時,他的母親餘寶玉(1872-1895)卻因夫妻不和自尋短見,拋下了他與兩歲的妹妹翁杏仙,撒手人寰。二年後,又因亡命之徒的入室搶劫,引起全家恐慌,翁家被迫遷往寧波市區租屋而居,翁文灝從此離開了生養之地。

翁宅整體朝向南略偏西,遠處白鶴山依稀可辨,近處石塘河繞宅而行,穿過屋後的橋亭,改流西北方向,最後匯入姚江,而老宅的右邊緊依著石塘山,這也是"枕山居"之名的來由。不過由於村民建宅鋪路的原因,左邊與後面的河道早已被填埋,古橋、碶閘及橋亭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僅僅是作為文保點為我們留下些許歷史的記憶而已了。

這幢建於清朝晚期的老宅,是傳統磚木結構四合院式民居,佔地面積1226.5平方米,建築面積1833.6平方米。結構佈局考究、工藝精湛,前後二進五間二弄及兩側廂房、偏房,前有明堂,左右有馬頭牆,長長的四個木樓梯,樓上樓下足足有幾十間。從牆角處精美的石雕畫、天井內又厚又闊又長的青石板、屋頂又粗又直又圓的木椽子,可以想象屋主人當年的富足與優雅。逗留期間,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據現居於"翁家裡頭"的(出生於1947年)周永春先生說:他們是土改[3]後搬入翁宅居住的,目前還有19戶人家,但真正常住的只有像他一樣的"老弱病殘"者了。由於當初搬入時以周姓為主,所以就改稱"周家門裡",並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政府的法定名稱。

說到翁文灝,老周說他那時太小,基本沒什麼印象,只知道翁曾經是國民黨高官,解放後回到大陸,不久後就去世了。對此,先前帶我來村的老嫗就知道得多多了。她說:她嫁到石塘時,翁文灝一家早已不在石塘居住了,不過因為翁在政府裡做大官,所以石塘村在外面的名氣很響,你只要一說寧波南門石塘,別人就知道了;而且,那時的石塘老街也很繁華,石塘與寧波城裡每天有兩班小火輪往返,碼頭就在翁宅門口,很是方便。

翁文灝(石塘)故居參訪記

石塘翁宅地理位置

翁家對於曾經的石塘是有貢獻的。但世事變遷,隨著"翁家裡頭"的消失,"一門三院士"的榮耀已不復存在,文化的挖掘與保存已不容耽擱,最近幾年關於翁宅的幾個小故事足以引起職能部門的警示。

2003年前後,寧波準備建繞城高速公路時,不僅最初的線路正好是穿過石塘村,而且整個自然村正好在高橋樞紐(繞城、瀋海、杭甬互通)的範圍內,翁宅自然是在拆遷範圍的。按照當時《寧波市人民政府關於做好杭州灣大橋南岸連接線和繞城高速公路徵地拆遷工作的通知》(2003.11.03):被拆房屋每平方伍佰元的補償,加上土地徵用等的補償,著實讓在此住了近五十年、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地吃飯看天行事的山民看到了希望與盼頭。想著從此可以離開這個小雨室內陰暗潮溼、室外低窪積水,大雨屋漏如注、天井水漫如池,破落的、沒有生氣的老宅,有種從此"洗腳上田"過神仙日子似的感覺。

可惜事與願違,一封文史愛好者的上訪信拯救了翁宅卻撕裂了老周們的美夢,最後2007年建成的高橋樞紐整體向東南遷移了點,得以讓這個小山村保留了下來,才成就了我等現如今對先輩的緬懷之旅。

由於受拆遷事件的影響,很多可移動文物(石構件、石磨盤、石搗臼等)在短時間內被文物販子收購一空,加之歷年的風雨侵蝕、年久失修與改建、搭建的存在,等到2005年當地政府的文保部門將其列入文保點時,老宅的部分結構與構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缺、腐朽等現象。好幾戶無人居住、屋漏無人知曉,而長居的幾戶知漏而不允許修,逐級反應到區文保部門,因涉及到文物也不能貿然維修,真是難為了"衙門",也害苦了百姓。

這樣一拖,直到2013年5月10日,市、區二級專家才就老宅的維修進行專題考察;6月28日區文管辦就老宅的"搶險加固工程設計方案"進行專家論證;隨即由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寧波分院負責現場測繪與設計維修方案,最終確定本次修繕以排除安全隱患為目的,採取"防漏、防倒"的主要措施;10月28日"搶險加固工程施工準備工作會議"在石塘村舉行;11月5日施工單位進場;11月8日區文管辦代表到現場進行施工情況檢查;2014年3月初,區文管辦召集市、區二級文保專家在現場對老宅的"搶險加固工程"進行竣工驗收,整個工程跨度近10個月。

在與老周的閒聊中,老周曾經提到過一個奇怪現象,前幾年經常有不知是民間還是官方的勘查人員,揹著大包小包在石塘山上折騰,似乎在尋找什麼礦藏似的。但我腦海中閃過的,卻是這些人肯定是懷疑"當年翁文灝搞金圓券時,收繳的金銀、外幣有部分就藏匿在此山"。

也不知道是該誇文保部門修舊如舊的水平,還是該責怪他們的無所作為。老宅本身與鄉間一般大戶人家舊居無異,加之年代久遠,我根本找不到翁文灝曾經在此出生、居住的蛛絲馬跡,除了一塊文保點的木牌,沒有一丁點兒的文字與圖片介紹,很多像我一樣的慕名者往往也只能到此一遊、拍照走人,以至於我跟老周聊了近二個小時,都讓他的老伴與兒媳驚詫異常。


最後,我借用民革中央舉行"翁文灝先生誕辰100週年紀念座談會"時,中共中央統戰部代表的發言來結束此文:翁文灝先生是"著名的愛國人士","從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為地質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作出了顯著成績";新中國成立以後,"為社會主義事業和祖國統一大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這些"為人民作出的貢獻,是值得我們紀念的"。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翁文灝先生團結廣大工作人員,為建立大後方工業基地,發展戰時生產,支持抗戰作出了很大努力。""在全國解放前,他對我國資源進行廣泛的調查,並組織力量開發石油、煤炭、金屬等資源,為我國能源建設的原材料生產打下了初步的基礎。"我們要學習翁文灝先生的"愛國主義和追求真理,不斷進步的精神"。

註解

[1]翁文灝: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社會與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翁文波(1912-1994):中國科學院院士、"當代預測科學的宗師"、"中國地球物理勘探之父",翁文灝七堂弟;翁心植(1919-2012):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控煙之父"、醫學教育家、內科學與呼吸病學家,翁文灝胞弟翁文瀾之子。

[2] 翁家的生意由翁文灝高祖翁開明(1786-1853)奠定基礎,曾祖翁景和(1823-1877)手上發揚光大。翁景和晚年擴建三大間祖宅,並由其長子(翁文灝祖父)內閣中書翁芸高(1839-1889)題額為"枕山居",時間當在1865年後。

[3] 石塘村原屬鄞縣,1950年3月開始土地改革調查準備工作,至1951年12月全縣土地改革勝利結束,歷時一年零九個月;在本次運動中共沒收房屋19,132間,並全部分給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