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縣有五座城

◆ 朱 漢

在巧家幾千年的歷史上,有史記載被冠以城的一共有五處。分別是:堂琅縣城、木期古城、會澤縣城、巧家廳城,六城。

堂琅縣城。西漢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郡於鱉縣(今貴州遵義市西)屬犍為郡轄地。犍為郡歷經三次遷移: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遷移南廣(今昭通市鎮雄縣),後遷移僰道(今四川省宜賓市),最後遷到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犍為郡共轄12縣,其中的堂琅縣,即今昭通市巧家縣的全部和曲靖市會澤縣、昆明市東川區的一部分。

遺憾的是雖然從文獻中知道堂琅縣因堂琅山而得名,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文獻記錄的缺陷,而今尚不知道縣治所在地。

木期古城。《民國巧家縣誌稿》記:“清乾隆五年,提督張允隨開江濟運銅斤,增設守備、經歷駐防木期古,因置土城。週三裡。東川府知府田震、東川營參將繆宏等委員監修。”

該書110頁至111頁又記:“木期古城並非建於乾隆五年,而是乾隆十年。”《清實錄》記載:“乾隆十年四月庚申(1745年5月19日),工部等部議復。雲貴總督張允隨疏稱。東川府會澤縣屬木期古設汛派兵,移駐文武官員弁一案,經題準建署。今查木期古系新闢夷地,孤懸江外,並無城郭。應於設汛地方,添建土堡,俾文武弁兵駐紮。應為所請,從之。”

那麼,木期古城究竟在哪裡呢?《東川府輿圖》標明:從巧家廳城過金沙江是阿烏(窪烏,今四川省寧南縣華彈鎮)。阿烏往下游是葫蘆(今寧南縣葫蘆口鎮)。葫蘆口折西北不遠即木期古、古千戶。

《清代東川府地圖》標明:木期古在巧家廳城至下游巧家營之間的金沙江對岸。

《民國巧家縣稿》137頁記:木期古(屬慶成裡)土目。《大清會典事例》“乾隆三十一年設雲南木期古土千戶一人。”《雲南通志》:“住居木期古山,管木期古二十一寨。以會理州會理村土千戶祿瑤之子祿承恩充土千戶。承恩死,以祿瑤侄承爵襲。承爵死,子萬春嘉慶九年襲。萬春死,至咸豐間祿世魁襲。”

《東川古代簡史》57頁記:“清末東川有兩個土千戶……二是巧家木期古土千戶祿萬春。嘉慶九年(1804年)承爵死,傳給萬春管轄木期古。”《寧南縣誌》第一卷記:“境內有兩家土司,另一家是大同鄉的惹保茲莫(漢名祿萬春)所轄地域為騎騾溝鄉、六城鄉、倮格鄉、大同鄉。”

由以上這些史料歸納可得:巧家縣城下游,巧家營對面、葫蘆口西北不遠處,原巧家縣的二十一寨,有土千戶祿萬春的地方就是現在四川省寧南縣的大同鄉新場街。

會澤縣城。清雍正五年(1727年),設置會澤縣,治所龍格(今巧家營)。雍正六年(1728年)會澤縣遷至東川府(今會澤縣城),形成了府、縣同城的格局。由府中經歷(官名)分管巧家。遷東川營右軍守備(官名)駐防。

縣城雖然牽走,規模和機構卻沒有變,只是級別沒有原來高了,仍然是一座“縣城”的規模。

巧家廳城。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在今巧家縣城設置巧家撫彝府(縣級)相當於分縣,隸屬東川府管轄。道光四年(1824年),正式設置巧家廳,隸屬於東川府,有了縣級的正式編制。民國2年(1913年),改巧家廳為巧家縣,並設縣公署。“巧家縣”這個名字正式誕生。沿用至今,縣治也一直沒有變。

六城。民國2年(1913年),改巧家廳為巧家縣,並設縣公署。但是巧家地跨金沙江,江的西岸連接了現在的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的靠金沙江的這一大片。特別是景星鎮還深入到寧南縣的城邊。江外的這一大片,在管理上困難重重。為了管理更有效,於民國4年(1915年)選擇在較集中一點的六城壩子,撤銷其行政委員的編制,設立巧家縣六城分縣、由一名縣佐(副縣長)負責管理,級別仍屬縣城。這裡今屬寧南縣的白鶴灘鎮。就是白鶴灘電站所在地。

巧家縣從有行政區劃到如今,隨著朝代的更替,縣名也隨之而變,而不變的是歲月中曾經有過的那份鄉愁。

(文章來自《昭通日報》2020年01月10日0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