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時想清兩件事:是否喜歡當下?聽從內心了嗎?

看似選擇很多,卻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明知道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卻遲遲無法行動,躊躇不前;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細想卻不知道意義何在……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種不知如何選擇,毫無方向感的迷茫。

迷茫時想清兩件事:是否喜歡當下?聽從內心了嗎?

我們不喜歡迷茫,甚至排斥,多是因為我們對“做事情”的執著。從小到大,我們都被鼓勵做事情:做有效的事,做有價值的事。每當被問起“今天都做了什麼,以後打算做什麼”,我們都需要回答一些上得了檯面的事,才會得到對方的認可。而迷茫的時候,我們常常無所事事,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做什麼。迷茫帶來的停滯讓我們無法接受。但迷茫並不是毫無意義,它至少在提醒我們兩件事。

第一,我們不喜歡當下的狀態。很多人緩解迷茫感的一個辦法就是對未來設定目標。當把不確定的前路變得稍微清晰、確定時,我們內心就會比較安定。把解決辦法指向未來,其實反映一個事實:我並不滿意現在的狀態。回憶一下,在我們專注當下、享受每個片刻的一茶一飯、一言一行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內心空空無方向;而在我們諸事不順或厭惡、逃避當下的時候,就會出現“我在做什麼,我該做什麼”的迷茫。

如果你是因為不喜歡自己現在的狀態而急切展望未來,建議停下腳步,仔細去觀察和分析生活、工作、人際等哪裡出了問題。不要著急躲避這些人生階段,換一個目標或等待時間過去並不會幫助你解決真正的問題。如果自己身在其中看不清,可以請有智慧的長者或熟悉的親友幫助分析。

第二,自己的感受和外在的要求產生了衝突。通俗來說就是“沒有聽從自己的內心”。有些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但出於外界的壓力和限制,只能向現實妥協,做“應該做的事”。此時內心的兩股力量不斷拉扯,自己難以堅決地選擇一個方向,就會因為彆扭、糾結而痛苦、迷茫。

如果自身的條件讓你具備選擇的權利,建議聽從內心真實的想法。傾聽自己放鬆、平靜時自然而然出來的想法,那一般是真實的自己;而在充滿緊張焦慮或者狂熱激昂狀態下出現的想法,多半是外界強加的。優先選擇遵從內心的聲音,儘管和外界的聲音不太一樣,但那是一條可以讓人感到心安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