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能搬運、檢測血滴的機器人;神經再生型新基因療法

1,《科學》子刊封面:能搬運、檢測血滴的機器人,長什麼樣?


腦科學日報|能搬運、檢測血滴的機器人;神經再生型新基因療法

ferrobotic system概覽,該系統能夠執行液滴的包裝運輸、合併、生成、過濾、分配和傳感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工程師們研發出了一種基於磁鐵系統的新型流體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不僅可以加速醫療診斷技術的發展,並使之自動化。該研究最近登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子刊封面。

由於這些機器人由磁力驅動,所以研究人員將其稱為“ferrobots”。它們的外形與我們常見的人形機器人不一樣,它們僅僅是直徑約為2毫米的圓形磁鐵,就像水珠在玻璃上移動那樣,機器人們在芯片上進行移動。這些機器人可以在芯片系統中進行精確移動,並對人體組織的血液等進行操控。

閱讀鏈接:

2,Cell |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研究組揭示節食延緩衰老的機制


腦科學日報|能搬運、檢測血滴的機器人;神經再生型新基因療法

衰老和節食影響大鼠多組織穩態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增齡伴隨的多器官漸進性功能衰退,是一系列衰老相關重大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關鍵誘因。細胞種類的多樣性決定了組織器官的異質性和複雜性,導致各組織器官在衰老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細胞及分子特性,但是傳統的研究技術難以精確地揭示這些細胞類型特異性的分子變化及調控規律。

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及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等合作在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Caloric Restriction Reprograms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Rattus Norvegicus Aging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以齧齒類動物大鼠(Rattus norvegicus)為研究對象,基於高通量單細胞和單核轉錄組測序技術,繪製了首個哺乳動物衰老和節食的多器官單細胞和單核轉錄組圖譜,從不同維度系統地評估了衰老和節食對機體不同類型組織細胞的影響,揭示了節食通過調節多組織的免疫炎症通路進而延緩衰老的新型分子機制。

閱讀鏈接:

3,暨南大學陳功團隊開發神經再生型新基因療法,治療亨廷頓舞蹈症


腦科學日報|能搬運、檢測血滴的機器人;神經再生型新基因療法


亨廷頓舞蹈症(HD)是一種罕見病,其特徵是異常運動舞蹈症,是由亨廷頓基因(Htt)突變引起大腦紋狀體區域的神經退行性病變所致。近日,前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現中國暨南大學腦修復中心主任陳功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型基因療法,可在亨廷頓舞蹈症小鼠模型中再生新神經元來達到運動功能修復和生命延長。

該研究成果以 Gene therapy conversion of striatal astrocytes into GABAergic neurons in mouse models of Huntington’s disease 為題,發表在2月27日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閱讀鏈接:

4,首發精神病患者何時才能停藥?六條核心建議

日前,加拿大多倫多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CAMH)知名學者Robert B. Zipursky及其合作者通過回顧相關文獻,圍繞首發精神病性障礙患者的停藥問題進行了討論。全文2月27日在線發表於Schizophr Res.。

六條核心建議:

一、精神病首次發作後,維持治療至少應持續至「對本次發作的診斷有足夠的把握」。

二、只要目前的診斷是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藥維持治療就應持續進行。

三、對於分裂情感性障礙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藥維持治療也應長期進行。

四、療效好或許意味著停藥後更易復發,停藥須尤其慎重。

五、首次發作時存在高危行為的患者不建議停藥。

六、停藥應循序漸進,精神科複診至少三年,做好復發預案。

閱讀鏈接:

5,決策時間可以預測抑鬱復發的風險

抑鬱症是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其病程難以預測。它經常復發,時而抑鬱,時而緩解。許多研究表明,為了降低復發的風險,即使症狀消失後也應繼續治療。不幸的是,這似乎對停藥後復發的風險沒有任何影響。

由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NSF)資助,發表在JAMA Psychiatry上的一項縱向研究的結果提示,觀察人們緩解期做選擇的方式有助於預測抑鬱復發的風險。也就是說,即使他們的抑鬱已經緩解,服用抗抑鬱藥物的患者在他們如何用努力換取回報的問題上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如果停止用藥,這些差異可能是復發的臨床有用預測指標。

閱讀鏈接:

6過度焦慮與睡眠不足的神經機制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究了睡眠不足引起焦慮的基本機制。此外,還探究了睡眠時間的輕微減少是否會引發第二天的焦慮。最後,研究了睡眠在生理上是如何在夜間減輕焦慮的。

研究證明睡眠缺失產生焦慮性影響與內側前額葉皮層活動以及擴展的邊緣區域相關聯繫受損有關。相比之下,非快速眼動慢波振盪對睡眠後的大腦網絡有改善焦慮的作用。與社會相關的是,即使是人群中每晚睡眠時間的適度減少,也會導致每天焦慮感的增加。

這些發現有助於建立一個新的框架來解釋睡眠和焦慮之間的密切聯繫,並進一步強調了非快速眼動睡眠作為有效減少焦慮的治療目標的前景。

閱讀鏈接:

7,情緒停止線索能否促進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制控制?

動行為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Z) 患者中極為常見,與多疑、妄想等精神病症狀密切相關。這些衝動行為反映的是抑制控制不足,表現為難以及時停止或抑制不當反應(即反應抑制問題)。反應抑制問題是SZ的一個核心缺陷,該缺陷可能導致暴力行為、自殺等造成嚴重後果的衝動行為。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情緒可以改善特定狀況下健康成人的反應抑制。這項研究發現,當情緒刺激作為停止的線索時,它們可能會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到抑制性控制並提高抑制能力。

閱讀鏈接:

8,針對術後嘔吐,美國FDA批准首款止吐補救療法

近日,Acacia Pharma公司宣佈,美國FDA已批准其Barhemsys(amisulpride注射劑,APD421)上市,作為單藥或與其它療法聯用,治療和預防患者術後的噁心和嘔吐症狀(PONV)。新聞稿指出,Barhemsys是首款,也是唯一一款被批准用於對先前預防失敗患者進行補救治療的止吐藥物。

Acacia Pharma公司開發的Barhemsys是選擇性多巴胺D2和D3受體拮抗劑amisulpride的靜脈注射劑。它的批准是基於4項積極的3期臨床研究結果,其中包含了3300多名手術患者和健康患者群體的數據,涵蓋單獨使用或與其它止吐藥物聯合使用,對已接受和未接受止吐預防的PONV患者的評估。

閱讀鏈接:

前文閱讀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