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沒有思辨能力是什麼原因?

活動中心17653708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瞭解什麼是思辨能力。何謂思辨能力?簡言之就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思考是對大腦輸入的深化處理;辨析是對深入處理後信息的辨別分析。綜合言之,思辨能力就是以分析信息為基礎,對事物和問題進行分析、推理、評估,最終形成能夠解決問題的決策或結論的能力。

如果想具備思辨能力,就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從簡單層面就是遇到問題自己找答案,不要找別人要答案。

學生缺少獨立思考能力從大了說和現行的教育體制有關,新的課程標準已經執行十多年了,新的教育理念已經根植於每個教師的心中,但是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第一,學生依賴思想嚴重,不願意獨立思考。第二,學生機械訓練多,不會獨立思考。第三,學生課業負擔重,沒有時間獨立思考。第四,課堂存在形式化傾向,學生沒有機會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批判的有創造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才能進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用戶4463638410169699


學生沒有思辨能力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主要在於:當前的教育體制,以考查學生成績高低為標準。那麼必然導致教師灌輸式的教學,忽視學生的探究和思考,而把大部分時間培養學生的做題解題能力。

在這樣競爭性的背景下,加上知識的繁多,考題困難解題技巧的難度,往往導致深入的思考費時費力且對於提高成績收效性價比不高。反之被動式的灌輸式的學習,能夠節省出時間鍛鍊解題技巧,取得較好成績。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怎樣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再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教師仍然可以採取探究式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個過程就好比在土裡種下一顆種子,然後不斷給它施肥澆水,幫助種子發芽成長,最後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

比方說在講解高中物理運動學的過程。我們通過實驗總結髮現: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定律。然後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呢?對物體施加力的作用。然後向學生提問:力的作用效果都是怎麼樣的?如何定量的描述?進而得到牛頓第二定律。

通過探究式的教學,不斷逼迫學生進行思考,不斷進行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小馬講物理


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再比如,要建一座大樓,光有圖紙不行,還要備各種建築材料。那麼,思辨的基礎是什麼呢?就如同建築材料。一個人從生下來,與外界接觸,學習,使得各種信息通過五官傳入大腦的神經元儲存起來,這些信息是思辨所需要的材料,並且大腦神經元儲存的信息越多,思辨能力越強、思辨越準確。學生時代,神經元中儲存的信息相對少,因此思辨能力差。


惠舒旅社老闆


思辨能力可分為思考能力和表述能力兩部份。

思辨能力,很大取決於天賦。但是通過後天的練習尤其是思考的深度是可以通過正確掌握思維邏輯和學習相關知識技能而提高的。

單純的表達難一般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心理因素,就是缺乏自信,說話怕出醜,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觀點的評價。第二個原因是說話時思維不能集中和連貫,導致說話前言不搭後語。建議的練習方法是準備好發言稿後對著鏡子說。逐漸擺脫稿子達到即興就一個問題表述自己的看法。不少口若懸河的演說者,實際上都是這樣通過反覆的練習和實際鍛鍊成熟的。

關於思維的能力,建議認真學習思維邏輯後,主動用邏輯的方法隨時考察自己的觀點是否嚴密,同時是否符合你所要處理問題的環境和需要。後者則取決於你社會的閱歷了。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優質英語短視頻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個人的認識水平,是合格中學生必備的素質。我們可以在寫作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形成以下十種辨證分析能力:

①矛盾分析;

②現象與本質分析;

③數量與質量分析;

④普遍性與特殊性分析;

⑤因果分析;

⑥必然性與偶然性分析;

⑦可能性與現實性分析;

⑧內容與形式分析;

⑨內因與外因分析;

⑩縱向與橫向分析。

這裡僅以現象與本質分析為例,談談思辨能力的訓練方法。

由於客觀事物是複雜多變的,學生觀察時一般只能觸及事物的表象,獲得感性認識。因此,指導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是提高思想認識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寫作中,要誘導學生養成“去粗去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維習慣。如成功背後的艱辛,平凡中蘊含的偉大,表面熱鬧中潛隱的內在寂寞等。由於現象與本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面,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特別是由於客觀事物紛繁複雜,有暫時的個別現象,也有穩定的普遍現象;有必然現象,也有偶然現象。因而在訓練時要使用不同類的材料,啟發學生比照分析,抓住問題的實質,形成正確的觀點。這樣,來自通過思辨產生的頓悟,才能是科學而準確的。

當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僅靠一兩次訓練學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從高一的第一學期開始,就應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做法主要有:

(1)利用課前五分鐘,以隨機抽籤的方式進行訓練。課上,教師讓學生隨機抽取一則兩則材料,讓他當場提煉觀點,進而談談自己的寫作思路,讓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2)課後,每週留兩至三則材料作為訓練內容,當然也要讓學生自己找材料。

訓練時,要儘可能選擇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

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說多讀書有好處。鄭板橋卻說:“讀過萬卷書,胸中無適主”,指讀書多而無所適從,失去主見,反而有害。

要求把這兩則材料辨證統一到一個觀點中去。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點難度,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材料的要點並進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廣泛閱讀,重點講的是知識的積累與寫作的關係,它是必要的;鄭板橋的名句指的是讀書多而無所適從,談的是讀書後的思考問題。如何學以致用。兩個人的角度不同。這兩句話的連接點是:讀書與思考,學與用。在此基礎上,可以把二者統一為:既要廣泛閱讀,又要認真思考,學與用要結合起來。這裡就要求學生具備求同辨異的能力。

除了訓練學生外,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哲理性課外讀物,如哲理小品,文藝評論等。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神奇動物集錦


1、孩子沒有思辨力,反省的第一條:家長是否管教過嚴,與孩子溝通中,家長一直處於強勢?我是專職辦理小學生讀書會的,有時我搞辯論賽,根據我的經驗,我發現家長比較民主且允許孩子跟自己辯論(甚至吵架)的,孩子的思辨能力都較好,反之,家長比較強勢的,孩子辯論賽上不太敢辯論,因為平時家庭的氛圍就是不準思辨,只要聽話,這點特別重要;每次孩子和自己爭辯時,不要帶情緒,多和孩子心平氣和的辯論。

2、家長是否有意識(但不能太刻意,讓孩子覺察到,自然一些)引導孩子和自己多交流?凡是家長用心傾聽孩子的,不評判,孩子都願意積極表達自己。如果家長不愛傾聽,喜歡嘮叨,喜歡評判,孩子根本就不想交流,哪有思辨?

3、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一起看看比較適合孩子看的辯論節目,如《奇葩說》,這是向榜樣學習。

4、帶上幾個孩子喜歡的朋友,或者在讀書會,創造微型辯論賽,讓孩子體驗辯論很有意思。根據我的經驗,孩子們非常喜歡辯論,這是鍛鍊思辨能力的極佳方式。

5、家長自己也有意識學習,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這樣才能更科學地引導孩子。家長的水平,會影響孩子的水平。

加油,從現在起行動起來啊![玫瑰]


溫心名著導讀


【題探】

題主之問,較為寬泛,所指學生,何齡是取?普一為小,博研乃大,學子成長,何段是好?學識厚薄,視野遠近,思辨深淺,何原是由?固本於家,益智於校,習得於社,何因是根?

【題析】學生沒有思辨能力是什麼原因?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窺視:

第一,從語義上,推導“沒有”的本義?

①在語義上,沒有即無,無=零。那麼,學生沒有思辨能力——可否理解為學生的思辨能力為零?如果為零,那又意味著什麼?如果不為零,那“沒有”又該做何理解?

②思辨能力是學生乃至成人以後,貫穿於終生的“硬核”能力。思之,即思想、思維、思考;辨之,即認知、識別、分析、判斷、明辨。一個人的全部生活,吃喝拉撒、學習工作、婚姻家庭、社會交往、功成名就、天倫福享,無不與思辨能力的存在休慼與共。因此,可以說,思辨能力之重要,幾乎等同於生命存在之要義。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那些重度、深度的痴傻愚呆之類的人,他們與正常人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思辨能力的高低與存無。在醫學上,人歿的最終尺度,是以腦死亡為鑑定標準,此時的思辨能力已經為零。所以,流行著這樣的說法,只有肉體軀殼的存在,等於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③以“沒有即無/無=零”的語義來理解,學生真要是“沒有”思辨能力,那只有一種存在的可能:學生已經喪失了思辨能力。請注意,學生的概念,在這裡是泛指,那麼學生喪失思辨能力的可能就絕不存在。因此,這個“沒有”的詞性,只有作為形容詞來借用的時侯,其語義才可以成立。

第二,從事實上,認識“沒有”的價值?

分析與解答問題有一個原則:形容充許誇張,事實必須真實,邏輯不能混亂,結論須得靠譜。

①試問,學生面對某一問題或事物,不加以思辨,這樣的狀態就是沒有思辨嗎?按照意義推理的邏輯,沒有意義的本身也是一種意義。依此邏輯,學生對某一個問題不予回答的本身,就是一種回答;學生面對某一問題或事物,不加以思辨的本身,也是一種思辨。因此,學生沒有思辨能力的“沒有”,並不是本質上的“沒有”。

②意義推理的價值在於,辨證的看待事物,才能本質的去認識和理解事物。那麼,學生沒有思辨能力的這個“沒有”,應該是什麼含義呢?依據常識,不外乎:學生的思辨狀態、思辨方式、思辨邏輯、思辨內涵、思辨表達等,所呈現出來的現狀,表現弱,水平低,質量差,甚至於根本就不願開動腦筋去思辨。這樣的學生為數不少,這樣的“沒有”已是常態,故而在為師、為長的前輩們的心中,難免期望有餘,遺憾不少,怒其不爭,恨其不慧,以至痛感“學生沒有思辨能力”。實際上,從小學到大學,為數不少的學生,其思辨能力的表現非常的一般,而且,學不見長進,習不成行為,與老師們、長輩們心中所期望的,差距實在太大,這無疑是很真實的現狀。

③客觀而辨證的講,處於成長期的學生,他們的諸多能力需要在學習中增進積累提升,同時又在增進積累提升的過程中反助於他們學習。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學習年齡階段,他們的思辨能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成長,他們的學習成長又影響著他們的思辨能力。這種相互交融的內涵,始終貫穿於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始終。把“學生沒有思辨能力”中“的“沒有”抽掉,讓“學生沒有思辨能力”中的“沒有”變成“有”,這不正是教育本身的題中之議嗎?這也不正是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長們,所當盡的責任所在嗎?基於這樣的認識和觀點,“學生沒有思辨能力是什麼原因”之問的積極意義在於,它促使我們多層次、多角度的從正反兩個方面去進行問題的反思。

第三,從角度上,探尋“沒有”的原因?

回答“學生沒有思辨能力是什麼原因”之問,我先從以下“三個環境因素”的掃描入手,看看是否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①家庭之養育環境。這應當是首要的決定因素。孩子思辨能力的形成、培養和提升,基本上是由家庭所主導的,父母的思想、行為的直接影響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發揮著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為什麼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原生態課堂,道理就在於此。孩子思辨能力強弱的第一個外部發力因素,基本上都是由此決定。社會上,存在著這樣的父母,孩子的天性從小就被壓抑、打擊,甚至被剝奪,思辨不受鼓勵和支持,乖、聽話、順從就是好孩子。長此以往,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教育只有一次機會,不可重來。我的朋友圈裡有一位成功的創業者,她與胞妹在其性格、興趣、愛好、職業選擇、言談舉止,乃至相貌,都顯著的不同,原因就在於,倆人從小就由遠在兩地的奶奶和父母分別帶大。幼年的成長以及早年的家庭教養環境,奠定了每個個體的思維模型。所以,學生沒有思辨能力是什麼原因的答案,應當首尋於此。

②學校之學習環境。這是後天的促進因素。學生的學習生涯長達十餘年,都是在校園裡度過的。學生諸多能力也是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習得、鞏固和提升的。學校教育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否認的。當然,教育改革的步伐,依然在前行之中,社會發出的負面聲音,也不斷入耳。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論判重來都沒有平靜過,學分、考試、升學一直都是社會頻繁聚焦的“主角”,“簡單、聽話、照做”的學習慣性依然在重複,“啃死書本”和“做作業的機器人”的這些說法多從孩子們的嘴裡發出。總之,學校教育在增進和提升學生思辯能力方面的付出,功過之評的吵鬧似乎也就沒有停過。至少,有兩種聲音在對叫著:一是因果論——沒有好礦石,怎麼練好鋼?二是可為論——只要努力,金石為開!學校的教育對於學生思辨能力的作用如何?恐怕只有常年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才最有發言權。

③個人之心理環境。這是個體的本源因素。對於某一個具體的學生而言,其思辨能力的強弱如何,完全因人、因事、因場景、因環境的不同而不同,無法一概而論。個體的差異,只能個別看待。有道是,十個手指頭伸出來,不可能一般齊。而學生的思辨能力的現狀,在小學中學大學裡,自然也和十個無法一般齊的手指頭一樣吧!

【題榷】用詞的準確,更益於理解。


銀河道士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界定本問題的範疇。並在此基礎上簡單引申為以下三點:

1.思辨能力是什麼能力?
2.思辨能力有何種作用?
3.沒有思辨能力意味著什麼?

弄清以上三點,將對問題的理解很有幫助。然後我們才能談及學生沒有思辨能力的原因,以及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一些寬泛的思考。


1.思辨能力是什麼能力?

定義: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謂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所謂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例如,能區分雞蛋和鴨蛋,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為僅憑經驗觀察就能夠區分雞蛋和鴨蛋;若要搞清楚“雞和蛋誰先誰後”這個問題,只靠經驗觀察是不夠的,必須有較強的思辨能力才行。

2.思辨能力有何種作用?

簡單地說,思辨意味著思考和辨析,利用辨析的結果,可以認識世界,造福自身與社會。對一件事物的出現,我們可以通過思辨加深對其內在合理性(內核),外在價值性(外延)的認識和判斷。比如“中醫”是否是科學的?為何會有如此多的爭論?是“中醫”不科學,還是“中醫騙子”太多導致了這些爭論。提高辨析能力,就可以比較完整地認識這些事物,進而認識我們的世界,認識我們自己,從而使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

3.沒有思辨能力意味著什麼?

1)"烏合之眾"的盲從傾向:失去自我認知判斷,失去自我的價值判斷,直接導致盲從。例如法西斯主義的“美的政治”做法,直接導致了個人崇拜,泯滅個性,無條件的國家主義,最後不可避免的“民族優先主義”,走向“大屠殺和恐怖主義”,歷史上德國發動的世界大戰就是一部分現代人被矇蔽,失去思辨能力的後果。

2)"娛樂至死"世俗化傾向:現代人的消費衝動,無節制的佔有慾望,資本主義產業化擴張造成的經濟矛盾和經濟危機,無不深刻影響著每個人的思維和日常生活。失去了思辨能力,就只能成為無根的野草,在曠野中迷失本真;失去了思辨能力,就只能成為大海上漂浮的小船,在暴風中失去航向。

3)否定理性化,走向虛無主義:現代文明的特徵是“理性化”,既有“工具理性”指導下的自然科學,也有“價值理性”發展的倫理社會,還有“藝術理性”導致的現代藝術流派。“理性”與“反思”本身也需要保持著張力,導向“自由、民主”的客觀現實和理想。


理解以上三點,我們可以接著分析本文命題:造成學生沒有思辨能力的原因是什麼?

狹義地看,“學生”意味著知識的不足,知識架構的缺失,需要能力的提升與境界的開闊。而廣義地看,現代即為歷史的學生,未來也將成為現代的“學生”。鑑於本文篇幅,我僅從社會宏觀角度的“學生”來簡要闡釋這個問題。

1)文化倫理消極因素: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後,進入集權社會模式,流行的教育是“科舉制度”。此種制度不需要創新,因為既無現實需要,也無內在動力。社會制度形成了超穩定結構,需要的不是科學,不是民主,不是獨立,而是本身等級制度的維繫和保證。因此,考生需要通曉“古人先賢”的文典著作,甚至都要成為“天子門生”。中國集權社會就成為自我循環的“死循環”過程,而小民“活著比死了更重要”。這些無可辯駁的事實(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指出了古代中國(特指集權)的現實是:理性主義喪失,世俗實用主義成為主流。“宕機與重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2)客觀發展的現實危機:

進入近代中國之後,一大批仁人志士經過偉大斗爭,爭取到了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這無疑為祖國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的“理性主義”教育並未深入人心。換句話說,我們明白“自由、民主、富強”的好處,但不知道其背後的原因,知道“發展是硬道理”,但“理性的發展”更加重要。這些缺失都在建國之後造成了深刻的各種危機。尤其是進入21世紀,伴隨改革開放,消費主義(不僅僅是消費主義)大行其道,各種扭曲的價值觀(如精緻的利己主義)被安然接受,成為某些所謂的“精英階層”的代言理論。更加加劇了“反理性主義”、“重享樂主義”思潮的蔓延。

3)我們面臨的價值誤區:

追求“大同世界”,追求個人和人類幸福,是無可厚非的。

孔子說,“大同之道,天下為公”——西漢·戴聖《禮記·禮運篇》

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了人類而獻身。”——《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約翰·亞當斯、托馬斯·傑弗遜、羅伯特利·文斯頓、羅傑·謝爾曼說:“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

但是,我們卻看到在當代中國,價值觀扭曲現象。比如“學術造假”問題,比如“環境汙染”和“食品安全”問題,無不體現著在利益驅動下,某些人喪失“理性主義”精神走向“虛無主義”的趨勢。而普通的民眾,即使意識到如此多的問題,卻多以質疑別人,卻少自我反思和問責。比如出了“事情”,要求政府兜底,卻不追問自我的責任和擔當。

一位作家說,“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如此的警鐘應該長鳴。

——出自《伏爾泰語錄》,原句是“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怎樣解決“思辨能力”的缺失

人的思辨能力似乎與生俱來。

對於學和問,孔子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對於美,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不過,很多時候思辨能力都被“自身認識”和“愚昧主義”所壓制(無論這種“愚昧主義”是體現在個體或是整體)。而要解決“學生沒有思辨能力”的問題,不僅僅需要教育界,更需要社會各界重視此問題,共同解決。重塑整個社會的“理性主義”精神,建立“多元化”思辨體系的視角和平臺,凝聚民族的文化自信,也需要重申“理性精神”。

學生(不僅學生)應該從客觀理性的角度,真實地看待自我,看待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從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中,堅持“真、善、美”的原則,按照“合理”“去魅”的方式教育學生,在危機中堅持“事實導向、問題導向”,清醒地分清“人”和“事”,鼓勵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為個人,也為整個人類建造“生命共同體”。

唯有如此,才能解決學生沒有思辨能力的問題。


@蟲蟲叔


蟲蟲叔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若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就能促進其思維品質、語言素養的提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本著為學生髮展的思想,根據教學需要,及時設計有價值的思辨話題,引導學生就思辨話題進行真誠的交流與對話。經常進行這樣的練習,必將有助於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一、精心預設,有效引領,促進思辨

  在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提出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方法由於缺少有價值的思辨式話題的引導。

  二、立足文本,鼓勵質疑,疑中有辨

  學貴有疑。

  三、教為主導,長善救失,思辨有法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為學生構建一個思辨空間,以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用心審視、辨別,突破已有的思維定式,獲得思辨能力的極大提升。

 


綠虎多樣記


我們的教材及老師沒有給學生思辨的機會。中國的教學從語文、自然到數理化,從名詞解釋、條文分析到數理解答,一概的“標準答案”,學生的思辨能力從哪來?我們的“標準化”教學和“標準化”考試得改革了。這些問題不是教育產業化或者社會化或者取消教師編制能解決的。恐怕結點還得從考試“方向”和大學培養人才方向的傾向引導上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