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王小榜007


蘇聯能成為超級大國,不是單單靠經濟,而是靠它的軍事實力和意識形態。



對超級大國的評判,首先要有一個認識:經濟實力或者軍事實力,都只是一個國家能否被定義為超級大國的基礎條件,不是絕對條件。一個國家是不是超級大國,取決於全世界對這個國家的認可程度。

就拿美國來說,它的經濟在1894年就超過了英國,名列世界第一。它在1914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四國的總和。但是,當時的美國卻得不到歐洲國家的認可。

那個時候的美國跟現在的中國一樣,被歐洲人眼紅嫉妒恨,視為一群野蠻人。既然是野蠻民族,誰又會認可它?

你強任你強,勞資就是不認你,這就是當時美國的國際形象。

所以說,經濟或軍事實力固然是一個國家成為超級大國的必要條件,但一國的經濟或軍事實力強,不等於它就是超級大國。得不到認可的國家,只能視為“潛在超級大國”。



那麼,美國是怎麼成為超級大國的呢?具體來說,就是美國取代了英國。

二戰之後,英國全面衰敗,無法再擔負超級大國的重任。於是先前依附於英國的一票馬仔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便紛紛轉投到美國的賬下,成為美國的小弟。

既然是小弟,那就得認可大哥的一切,譬如先前瞧不上的美國牛仔文化,便在這之後成為了帥氣的代名詞。而美國也非常豪爽,拿出了巨資扶持小弟國家的經濟。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拿了人家的錢,那就得認人家當大哥。於是,美國就在這一幫小弟的抬舉下,在繼經濟強國和頭號軍事強國的名號上,又給增加了一個新名號——自由世界的守護者。

就這樣,當時的美國憑藉著意識形態(資本主義世界的老大)、軍事實力(綜合軍事實力壓蘇聯一頭,遠超其它國家)以及經濟基礎(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的一半),踢掉了英國,成為資本主義陣營的超級大國。


按常理來說,一山不容二虎,這個世界應該只能存在一個超級大國,所有的國家都應該依附於美國這個世界老大才對。

但是,由於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很多新興的亞非拉國家因為不接受西方的理念(主要是歐美不能容忍後起之秀分蛋糕),與其作對。而這些國家實力太弱,不足以對抗西方世界。因而這些國家便也需要給自己找一座靠山,並傍著這個靠山給自己“伸張正義”。

於是,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就站了出來。


當時的蘇聯,雖然在蘇德戰爭期間被打得稀巴爛。但是憑藉著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從東德獲取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再加上斯大林主導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因而很快就恢復到了二戰前的水平。

並且,由於二戰的原因,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勢力範圍有了極大的提升,擁有了與美國對抗的基礎。

也就是說,蘇聯當時雖然還不具備跟歐美全面對抗的實力,但已經有了對抗的基礎。

起先,斯大林不想跟歐美對抗,畢竟實力差距擺在那裡,對抗等於給找死。但是斯大林不想對抗,英美卻很樂意對抗。在這種局勢下,歐洲降下了鐵幕,一向敵視蘇聯的美英與蘇聯開啟了冷戰。

為了破除鐵幕,蘇聯只能趕鴨子上架,在不具備全面對抗的實力前提下,硬著頭皮展開了反擊。(這也是蘇聯為什麼在後來崩盤的根本原因)

蘇聯的反制措施就是三樣:

政治上,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核心,與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陣營對峙;

經濟上,破除西方的封鎖,成立經互會(與工業基礎較好的東歐形成貿易體系),並搞出了“莫洛托夫計劃”,與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對抗;

軍事上,憑藉戰鬥力世界第一,且有鋼鐵洪流之稱的蘇聯陸軍在歐洲施以攻勢威脅,其後又組織華約集團,與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約對峙;

這三板斧下去,蘇聯也在一群小弟的支持下,成為了世界的另一極。即超級大國。

當時的世界各國,必須要圍著美蘇這兩個國家轉,或者說,圍著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集團而轉動。不與美國或蘇聯其中之中一者結盟,在世界就無法立足。

不過,後來的事情想必大家也知道。蘇聯不具備全面對抗的實力,為了對抗,蘇聯只能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並憑藉這兩樣在與美國的軍備競賽(核彈、導彈等)中占上了風。

然而,這種行為如同興奮劑效果。當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死後,蘇聯的危機很快就暴露出來了,經濟大幅滑坡,人心思變。最終蘇聯因改革失敗而解體。

總而言之,經濟基礎、人才儲備、較強的軍事實力和意識形態,是蘇聯在二戰後能與美國並駕齊驅,躋身超級大國的四大基礎。雖然經濟與歐美有差距,社會多元化也不如歐美。但在軍事力量面前,再繁華的都市,再繁忙的證券交易所,再豐富的文化也會瑟瑟發抖。核武器加意識形態,這是蘇聯被稱為超級大國的關鍵原因。


Mer86


根據戰後蘇聯官方公佈的數據:蘇聯在二戰中的傷亡數字是2960萬,其中死亡者2660萬,幾乎每個蘇聯家庭都有人員傷亡。與此同時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在戰爭中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二戰結束後西方國家普遍猜測:蘇聯將從世界大國的名單中被除名。然而現實卻是:蘇聯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試爆了一枚當量為22000噸TNT的原子彈,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58年蘇聯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成功把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從而在美蘇太空競賽中贏得了先手。與此同時蘇聯構建了以自己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世界逐漸朝著美蘇兩極爭霸的格局發展,蘇聯成為全世界唯一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那麼蘇聯是如何在經歷慘烈的戰爭打擊之後強勢崛起的呢?

蘇聯儘管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並沒喪失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事實上要成為超級大國是對國家規模體量有硬性要求的: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以及如今的中、俄、印等潛在超級大國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就是大洲級別的規模體量。歷史上西歐的葡、西、荷、英、法、德等國曾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率先崛起,這是因為這些國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歷史機遇,從而得以利用技術和制度上的先發優勢彌補國家體量上的劣勢;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使美、俄這種具有大洲級體量的國家得以脫穎而出。如果我們將中等體量的西歐國家同美、俄這樣的洲級大國各自的人口、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二者的巨大差距: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為630億千瓦時;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對應數字是1.32億、6070萬噸和1780億千瓦時;而在技術上落後於德國的蘇聯則為1.7億、1830萬噸和480億千瓦時。儘管德國此時已用閃電戰征服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可即使德國得以調動整個西歐的資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稍微領先於剛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蘇聯,但後者的勞動力資源是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蘇聯憑藉二戰前的兩個五年計劃已建立了強大的工業體系,儘管德軍的入侵對蘇聯西部的工業基地造成了重創,但擁有全世界最遼闊國土的蘇聯通過將自己的工業基地向東遷徙渡過了難關。烏拉爾、中亞、遠東等地並未遭到戰火的洗禮,因此這些地區的工業基礎得以保留下來。在蘇聯廣袤的國土之下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成為蘇聯戰後工業建設的基礎。與此同時儘管蘇聯在二戰中傷亡2960萬人,但戰後的蘇聯仍是擁有1.67億人口的大國,這為蘇聯的戰後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事實上隨著二戰後期蘇軍逐漸收復失地的過程已使蘇聯的西部工業得以恢復重建,此時蘇聯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過去的說法一般認為:二戰後的蘇聯在軍事方面處於世界頂尖水平,但蘇聯的經濟水平就不敢恭維了,這也成為導致蘇聯的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使蘇聯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趨勢並最終成為阻礙蘇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桎梏,但這並不意味著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歷史上就從未取得過任何成效,否則蘇聯的百萬大軍不吃飯嗎?蘇聯的鋼鐵洪流不喝油嗎?事實上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也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由於對經濟進行預測和規劃,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在宏觀上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對國民經濟重大結構進行調整和生產力合理佈局,利於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的合理化,避免了資本主義國家歷史上出現過的生產過剩現象。事實上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以及戰後西方國家一度盛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理念就是在維持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之下借鑑吸收蘇聯計劃經濟的可取之處——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計劃調控作用。這種經濟模式忽視市場需求,不利於推動技術進步和革新,這也是導致這種經濟發展模式被市場經濟模式取代的原因,然而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確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

二戰後期蘇聯在收復失地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擊德軍至國門之外,而隨著二戰後殖民體系的坍塌為蘇聯傳播社會主義理念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二戰後蘇聯將波蘭等東歐國家以及蒙古、朝鮮、越南、古巴等國納入到以自己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市場銷售地:蘇聯可以從古巴獲得廉價的糖和橡膠等熱帶產品,從羅馬尼亞獲得便宜的石油。除此之外蘇聯在二戰中還獲得了直接的領土收益:1939年11月蘇聯通過蘇芬戰爭奪取了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聯出兵強行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版圖,儘管後來德軍一度佔領過波羅的海三國,但在戰後蘇聯重佔三國,使本國面積增加了17.4萬平方公里;1940年6月30日蘇聯出兵奪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兩地;1945年《波蘇疆界條約》的簽訂以法律形式明確承認蘇聯收回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19.41萬平方公里領土。蘇聯還兼併了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如今這裡成為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蘇聯還與美國、英國、法國一起對德國進行了分區佔領,蘇聯將蘇佔區內的廠房設備拆除後運回蘇聯,還從蘇佔區掠奪了一部分高科技人才,至於德軍戰俘則成為了蘇聯的免費勞動力。1950年1月1日蘇聯中央統計局以1938年國際市場美元價格計算:1945年8月至1948年1月1日蘇聯累計從德國獲得各種賠償物資的價值總計為33.442億美元。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後也將當地的日本機器設備運回了蘇聯,同時將抓獲的七十萬關東軍俘虜運到西伯利亞當苦力。領土的增加、經濟物資和勞動力的獲得大大加速了蘇聯的戰後恢復重建工作。

當蘇聯的戰後恢復重建工作大大加速之時英、法、德、日等傳統列強在二戰中遭遇重創:1945年11月剛從二戰中走出的倫敦人齊聚在碼頭上圍觀一艘從巴西駛來的貨輪,因為貨輪上裝載著倫敦人早已久違了的香蕉,昔日聲威赫赫的大英帝國已窮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戰結束的第二個年頭,但英國仍在執行戰時管理制度——每家每戶的水電供應都是有限的,人們用來洗臉的水甚至剛剛蓋住盆底。這年的元旦倫敦的一瓶威士忌酒賣到了8英鎊以上,而且還是供不應求。曾經風光無限的英鎊已經失去了活力,已淪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進行輸血。英國為進行戰爭欠下了鉅額債務,這讓英國不堪重負。倫敦城內乃至整個英國到處都是戰爭造成的殘垣斷壁。在戰爭過程中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趁機要求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利,英國為獲得自治領在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持不得不與之妥協,到二戰結束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已成為實質上獨立的國家。1947年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之稱的印度也步自治領的後塵掀起了獨立浪潮。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的英國自治無力阻擾印度的獨立,而印度的獨立成為壓垮大英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後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呈現出全面坍塌的局面。相比英國而言:在二戰中國土淪喪的法國儘管在戰後撈了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但已成為大國角逐中的邊緣化角色。德國和日本兩個戰敗國則在戰後受到了嚴格的政治軍事限制,迄今為止這兩國儘管科技發達、經濟繁榮,但在國際政治軍事影響力上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之上。總之這些國家在二戰後已失去和蘇聯對抗的實力,世界政治日益呈現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分庭抗禮的格局。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蘇聯地大物博,幅源遼闊,資源豐富,二戰前蘇聯就是工業強國,軍工產品都能自己造,雖然二戰初期損失慘重,特別是在人員損失,保守估計在7000~8000千萬死於戰爭,但是重工業基本上都轉移到後方,經歷蘇聯全國上下艱苦卓絕的抗戰,最終絕對反擊,打到德國,並將德國的工業設施軍工產業半成品都打包回國,並控制東德,財產稅收還有戰爭賠款,作為戰勝國的蘇聯也搜刮巨大財富,德國戰敗後,出兵東北,迅速打敗日本關東軍,並把東北的工廠設備都拆掉搬回國,並將60多萬日軍俘虜押致西勃利亞搞建設。作為同盟國,蘇聯獲得的利益遠遠不止這些,在聯合國擁有一票否決權,戰後,蘇聯側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在軍工企業,像彈道導彈、飛機、潛艇、核武器、航空業與美國不分伯仲,在核武器甚至比美國還多,還可怕!



大風起兮雲飛揚y


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速迅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個人看法是:

1,蘇聯成立後,為了防止對手毀掉自己的重工業。就在烏拉爾山脈附近,建立了一個烏拉爾工業區。蘇德戰爭的作戰區距離烏拉爾區還很遠,所以沒有傷到蘇聯的根本。

2,蘇聯領土遼闊、資源豐富丶人口眾多,蘇聯工農業丶科技丶教育的基礎,十分雄厚。蘇德戰爭,並未動搖蘇聯的基礎。

3,蘇聯是中央集權制國家,又是軍工複合體國家,使得蘇聯在二戰後,能夠快速集中一切力量,對國家進行重建。而且還能對關鍵的工業技術、關鍵的軍工科技進行重點攻關丶重點發展,從而使蘇聯變得比二戰前更為強大。這是中央集權制的長處!

4,蘇聯在二戰中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不但大大震懾了歐洲人,而且極大的鼓舞了蘇聯人民,使人民為國家感到自豪和驕傲,因此蘇聯人民熱情高漲,信心百倍,在狂熱的國家精神主導下,國家復興是極為神速的。

5,二戰後,美國要忙於明確新世界的邊界,例如朝鮮戰爭丶成立北約就屬於這種情況。

美國要主導完善新的國際框架,要主導成立各種國際組織(世貿組織丶世衛組織……),以便幫助聯合國完善各種行政功能。

美國還要幫助世界各地修復二戰造成的創傷,幫助很多殖民地獨立。惟有這樣做,美元的世界貨幣的地位,才能成功的奠定。美國只有建立自由的世界貿易體系,美元作為世界貿易的結算貨幣,才會被世界廣泛的需求,美國才能掌握世界貿易的定價權,也才能獲得世界的金融霸權。

由於美國在二戰後,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要構建一個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而蘇聯沒有美國那樣的高度,可能也不理解什麼是國際體系。蘇聯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國家振興上面,因此國家實力得了極大的提升。

個人始終認為鼎盛時期的蘇聯,只是在軍力上有能力硬扛美國,並在局部地區占上峰。放在全局上來看,蘇聯還是活在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之中。若將蘇聯比作一頭叢林中的巨象,它雖然能輕鬆推倒叢林中的任何大樹,能夠滅掉叢林中任何一個單一的生命體,但是它還是生活在叢林之中,並且離不開叢林,它也無法去理解叢林的強大,而美國就好比是這麼一片叢林,蘇聯也不過是叢林中的一頭巨象。


鬼影147951010


二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破壞力最強、傷亡最多的戰爭,全世界有61個國家各地區超過20億人捲入了這場戰爭,而當時世界上也就65個國家左右,人口不過26億,可見幾乎是全世界都參加了二戰。如此規模的戰爭讓世界多地都損失慘重,除了美國大發戰爭財外,西歐、蘇聯、德國、中國、日本等主要國家地區的好多地方都成了廢墟,經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那麼蘇聯同其他國家一樣損失慘重,為何二戰結束後依舊能與美國掰掰手腕呢?

蘇聯和美國同是二戰後的超級大國,但美國這個超級大國顯然是近乎完美的,無論是經濟、軍事、科技還是工業水平都是世界一流,而蘇聯這個超級大國除了重工業和軍事能與美國比比外,其餘的似乎完全比不上美國,尤其是經濟方面,蘇聯的國民經濟水平從來都達不到美國那樣,而且蘇聯過度重視重工業而忽視了輕工業,使得蘇聯的國民經濟比重失調,這也為日後蘇聯解體埋下禍根。不過蘇聯僅僅憑藉重工業和軍事就足夠威懾美國了。而且蘇聯憑藉軍事實力甚至在上世紀七十年處於美蘇爭霸上風,力壓了美國一頭。

那麼蘇聯是怎麼迅速在戰後崛起的呢?蘇聯在與德國作戰時並不是孤軍戰鬥,因為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當然美國也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可不是無私奉獻的。蘇聯累計獲得了高達14000多架飛機、7000多輛坦克、近50萬輛汽車、12000多輛裝甲車、七千多門火炮以及難以數計的槍支彈藥和戰略物資。這些戰略物資總重高達1642萬噸。同時,蘇聯還從美國租借了高達672艘艦船。這些物資價值109億美元。美國向蘇聯提供的物資還包括了四萬餘臺的機床,這些機床才是二戰後蘇聯恢復軍工業的有力支撐。

同時蘇聯贏得二戰後也從德國掠奪了許多高端技術的科研人員,並把自己所佔領的德國土地上的所有工業成果和科技成果洗劫一空,這大大增強了蘇聯的實力,畢竟有了技術,想造先進武器就不在話下。蘇聯可以說是把德國一半的工業資產吞併了,讓蘇聯國內得到極大的發展,很快就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

反觀二戰前的世界霸主英國,經歷過二戰後英國是一蹶不振,直接淪為二流國家,還得靠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恢復國力,不過也因此英國成了美國的小弟,直到現在英國還有美國的駐軍,想重回世界巔峰是不可能的了。不過好歹英國現在還存在著,而蘇聯已經成為歷史,也正是因為蘇聯解體才讓我國被迫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老大,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國也是抓住了機會發展自己,才擁有了今天的國際地位和經濟成就。


風塵講歷史


同是經歷了一戰二戰的國家,蘇聯卻在戰後卻成為了戰爭的受益者,戰後的蘇聯迅速崛起,甚至一躍成為了備受世界矚目的軍事強國。但在這背後有人評論說,蘇聯在戰後的崛起純屬靠的是運氣,但這是事實嗎?那麼這種驚人的速度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是蘇聯的第一個機遇。德國在一戰慘遭戰敗後,在經濟、軍事以及政治上都不被西方國家所接納,此時同為不被接納的國家蘇聯和德國合作,這已經是蘇聯的在發展了。真正的發展是二戰後的反法西斯的進攻,佔領的許多東歐國家和部分德國。

其次是世界經濟的爆發,這場災難中,美國和德國的損失極為慘重。失業的工人,沒有人的工廠,飢寒交迫的人民,各國的經濟的蕭條。蘇聯在這時聘用了各國的失業的科學技術人才,直至世界危機的過去。事後其軍事科學技術也在的不斷的提高與發展。

再次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二戰後,斯大林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揮的巨大作用。促進了國家經濟、政治的發展,其影響力擴張到了世界各國,對今後蘇聯的社會主義發展起到了一定意義上的作用,另外據說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群眾但是紛紛嚮往蘇聯當時的社會主義體系。

最後是蘇聯軍事武器研製的有所起色,說到底,一個國家的崛起一部分還是要看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蘇聯在後來研製出的核武器大大提高了其國家地位,要知道有核武器的國家強國沒有幾個。不說使用核武器進行攻擊,至少蘇聯已經具備了自我防衛的能力。

即使是在面對戰後的經濟能力、軍事能力的不濟,又或者是經歷了世界經濟大蕭條的那樣一個狀態,蘇聯之所以能夠崛起,我覺得不光光是運氣,真正還是實力。蘇聯面對失敗的力挽狂瀾,對於想要成為強國的渴望,都是他可以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的主要因素。


趣看歷史


蘇聯在二戰之時損失的人口達到了恐怖的2800萬,僅次於我國在二戰之時的人口損失。但是為何在二戰之後,蘇聯無論在軍事實力乃至在國力方面都快速崛起,成為與美國爭霸的超級大國?


首先,蘇聯具有很好的先天優勢,蘇聯有1.9億多人口,國土面積是224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土地面積的六分之一,比2箇中國加起來還要大很多。而且蘇聯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能夠自給自足,基本上現代工業包括軍事工業所需要的各種原料蘇聯國土之內都有,而且大都儲量豐富,這一點是蘇聯戰後能夠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點,蘇聯當時具有除美國之外最完整的工業體系,雖然其工業精細程度沒有德國和美國高,但是其工業類別極為齊全,又加上其各種自然資源豐富,無異於如虎添翼。而且在盟軍攻入柏林之後,蘇聯也繼承了德國不少工業精華,極大地促進其工業實力的發展。



第三點,二戰後世界因為美蘇之爭迅速兩極站隊,蘇聯既為首領,在各方面支持盟國之外亦能得到盟國的反哺,比如其軍備買賣便可以使得蘇聯大賺特賺。


此三點,便是蘇聯在戰後快速崛起的原因。而也正是蘇聯具有其無與倫比的人口以及自然資源優勢,使得無論是歐洲各國,還是中亞等地區都是十分懼怕蘇聯,蘇聯也一直繼承了俄國時代對土地的渴望之心和侵略之心,使得不少國家聯合抵制蘇聯,也正是因為如此最終解體。


小南讀


蘇聯是二戰前和二戰後比較神奇的國家,小編已白話文的形式回答:

1.蘇聯體制和蘇聯軍隊目標都是以集體化,集團化去實行,俗話說,大鍋飯,集體主義。所以在打贏二戰後所獲得的物資和經濟可以快速發展。

2.二戰開始,蘇德死磕的時候,美英給蘇聯援助很多物資。到二戰結束還沒全部消化完,這是其一,二戰結束,蘇聯佔領德國一半成立東德。掠奪了德國一半的科學,經濟,機械成就,並且瘋狂的獲取戰後收益。這是其二,奠定之後騰飛的基礎。

3.二戰結束後,蘇聯速度把西歐,東歐,親蘇國家全部拉入自己名下,成立華約組織,雖然美國為首的也成立北約。但蘇聯贏得了先機。並鞏固了蘇聯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一個超級大國誕生。

4.蘇聯國土面積世界第一,經歷過二戰,佔領了德國一半領土,中國原外蒙古大片土地,庫頁島,把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全部俘虜。接受了日本在中國東三省搜刮來的戰利品物資。還有威壓東歐的小國進華約聯盟,不進就打。這樣的掠奪模式下,不想發達都難。

5.蘇聯的超級大國模式和美國不一樣,蘇聯簡單暴力,戰略就是靠掠奪其他國家為生。以戰養戰。只有不斷侵略,國內對內團結,對外強硬,這是東斯拉夫民族的特徵。冷戰開始近半世紀,蘇聯沒有戰爭,沒有以戰養戰的來源,經濟又是脆弱的一塌糊塗,自然被美國的經濟拖成解體,這是必然的結局。

想了解更多軍事、戰爭知識,請關注右上角頭像-“LY傳媒or 大雜燴”;

LY傳媒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加關必互關。









LY傳媒or大雜燴


蘇聯和德國在二戰中的較量,包含了很多高水平的戰術和武器科技,一直是二戰愛好者重點研究的領域。如果從當時歷史的角度出發,蘇聯和德國在很多方面不相上下,有的領域還略佔優勢。德國和蘇聯雖然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蘇軍統帥部對德軍並不放心。畢竟德國已經佔據了整個西歐大陸和東歐部分國家,兵鋒也很盛。

德軍在進攻蘇聯時表現出的戰鬥素養還是讓蘇軍始料未及,蘇德開戰半年,蘇軍就損失了六百多萬兵力。當時很多國際媒體都感到詫異,對蘇聯未來的局勢頗感擔心。然而想不到的是,開戰僅僅過去兩年,蘇聯方面就拿回了主動權,開始了戰略反攻。蘇聯的實力主要體現在後發潛力上,這也是蘇聯後來崛起的主要因素。

蘇聯的第一個優勢,在於其動員能力。蘇聯在二戰中開局就損失了主力,還能很快挽回局面,跟蘇聯超強的動員能力有關。根據相關資料的說法,蘇聯在戰局中後期先後動員了超過3000萬人參戰。在沙俄時代,俄國雖然領土龐大,但真的遇到危機,卻不具備如此強的動員團結能力。蘇聯則不同,能夠調動起一切預備力量來保衛國家,這從某個角度也體現了斯大林個人的政治能力。

蘇聯經歷了二戰後,加速推行工業化和科技研究進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1957年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

蘇聯的另一個優勢是資源儲量大,為蘇聯的工業建設創造良好的基礎。二戰中損失雖然大,但憑藉這些優勢條件還可以迅速扭轉過來。但蘇聯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在後來的歲月裡逐漸顯現出來,最終在冷戰中首先落幕。


兵說


你好!冬眠蛇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戰爭損失大小真不是阻礙一個國家能夠崛起和成為強國的決定因素。這就好比拿損失衡量戰爭勝敗沒有意義一樣,在蘇德戰爭中,幾乎每場戰役蘇聯的損失都比德國大的多,豈不是蘇聯早就敗的不要不要了?一個國家是否強國,是看他的總動員能力,蘇聯在人口,工業技術和資源方面的調動能力都不愧是一個強國,有崛起的客觀條件在,即便損失很大,剩下的各種可用資源包括人力依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其次,二戰的結束給了蘇聯和平崛起的機會。實際上英美等西方國家更仇視蘇聯,要不是法西斯亂侵略,蘇聯將穩居他們的頭號敵人。美國人更希望滅亡蘇聯,但是法西斯剛剛被消滅,世界期盼和平,而要和蘇聯開戰,就得準備上千萬傷亡,所以,世界人民和美國人民都不會答應這個事,因此,蘇聯保有了二戰的所有成果,包括他所解放的東歐地區。

最後,蘇聯一味追求與美國的爭霸,過於注重重工業的發展,他的軍事力量就會異常強大,這有效的支撐起了他的政治地位,使得他成為能夠和美國對抗的超級大國,但是這種嚴重失衡的經濟發展,犧牲了蘇聯老百姓的民生利益,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所以說他是拿國民收入壯大軍事力量的方式保持其超級大國地位,並非他真的就有那麼強大。



喜歡本蛇的講解,記得點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