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黃老之學”會在漢初盛行?淺析其背後原因

為何“黃老之學”會在漢初盛行?淺析其背後原因

引言:每個朝代都有一套自己的統治思想,制定國策、御使群臣、管理百姓等等都要在此種統治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秦朝的統治思想是法家,無論是在統一六國之前,商鞅進行的變法,還是在一統六國之後,李斯對秦始皇所獻的種種計策,都是依循法家思想而來的。所以後來學者有了"秦的勝利同時也是法家思想的勝利"的說法。但大秦帝國國祚短促,僅二世而亡,法家思想也隨著大秦帝國的滅亡而被束之高閣。繼秦而起的是漢朝。漢朝使用儒家思想,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也。

秦用法統一六國,漢用儒維護一統。但在漢初,法家思想已被摒棄,儒家思想尚未取得獨尊地位之時,卻有一股思想盛行一時,併成為官方思想形態,這就是黃老之學。那麼黃老之學為何會在漢初盛行一時呢?

為何“黃老之學”會在漢初盛行?淺析其背後原因

黃帝像

一、社會原因:連年戰亂,急需與民休息

我們知道,春秋至漢初,中國歷史經歷了長達數百年的戰爭時期。其慘烈程度,我們可以從史料中略窺一二。《春秋》一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發生的一些歷史,據統計,春秋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以及國內的內亂,導致百姓因飢餒餓死無數,甚至發生了《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所謂的"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的人間慘劇。戰國更加慘烈。大大小小的戰爭幾百起,人命如草芥一般。著名的長平之戰,趙國戰敗,趙國將士被斬首坑殺的有四十餘萬,秦國方面也折損了二十餘萬的將士。大大小小的戰爭打下來,必然導致人口、馬匹、牛等勞動力量不足,耕地少人耕種,致使大片土地荒蕪,糧食供應緊缺。

秦雖短暫統一了天下,但倏忽之間,又發生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反秦、楚漢相爭等大事件,戰爭仍未得停息。直到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情況才稍稍緩和。那麼到了漢初,天下究竟凋敝到何種程度了呢?

為何“黃老之學”會在漢初盛行?淺析其背後原因

老子像

《漢書·食貨志》記載道:"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飢餓。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興之初,糧食嚴重短缺,糧價哄抬過高,老百姓們無錢買米,只能"人相食"、"賣子"。不僅僅是老百姓苦不堪言,就連天子這樣尊貴的人,尚且湊不齊四匹純馬,將、相們出門有的只能乘坐牛車。

可見,當漢高祖劉邦安定天下之後,天下也早已凋敝不堪。百廢待興,此時最緊要的工作就是不宜施行過多的政令與徭役,好與民休息,讓百姓繁養生息。但採取何法來與民休息呢?這時就需要一種指導思想,來滿足上至君王、下至庶人的休養生息之法。黃老之學推崇清靜無為,正好可派上用場。可以說,漢初的社會環境為黃老之學的盛行提供了極有利條件。

為何“黃老之學”會在漢初盛行?淺析其背後原因

西漢早期諸侯分封的諸侯


二、思想上:黃老之學崇尚清靜無為

但是為何黃老之學能滿足當時的環境要求呢?諸子百家,這麼多派別,為何非要用黃老之學呢?其他的不行嗎?這與各家本身的思想特質關係密切。

秦用法家思想雖取得了勝利,但法家思想弊端也很明顯。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雲:"法家對親疏關係不加區別,貴賤等級沒有差異,一切都要憑藉法來斷絕,如此一來,親近親近的人、尊崇尊貴的人這種恩情就斷絕了。法家思想可以使用一時,但不可以長久使用,所以說法家'嚴苛而少恩情'。"

法家太過嚴苛、嚴酷,一切都決於法,手持賞罰二柄,絲毫不講人情。在這種高壓態勢下,人民如何喘得過氣來?

儒家雖講忠孝仁義禮智,溫情脈脈,但儒家禮儀太繁縟,事無鉅細都有相對應的禮儀。司馬談說:"儒者把六藝當作法要。但六藝典籍眾多,一輩子都難以窮究得盡。所以說儒家追求博學卻沒有抓住核心處,勞心勞力卻沒有多少功勞、功用。

"在漢初,民生凋敝,果腹尚且不易,此時更應當對百姓放開手腳,減省不必要的政令浮文,讓百姓自由作業生產;若受繁博的禮儀之束縛,必然"勞而少功"

為何“黃老之學”會在漢初盛行?淺析其背後原因

儒家創始人孔子像

除了儒、法,其他的派別,如墨、陰陽、兵、名,都無法適應當時的歷史環境。那麼黃老之學為何能適應呢?

先要明白什麼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的黃指的是黃帝,老指的是老子,黃老之學就是黃帝和老子學說的結合品,是道家的一個支派。其學以虛無其懷為根本,以因循萬物為具體措施,推崇清靜、無為之道。清淨則沒有太多的私慾,統治者若能減少私慾,不魚肉百姓、暴徵橫斂,百姓因此可存儲得下財貨,漸漸富足起來。無為就能"無為而無不為",君王無為而治,大臣百姓各司其職,不受干擾,社會和諧運轉,做工效率提高,社會自然不日即可恢復正常。司馬談稱讚曰"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黃老之學易操作、不費事且實際效果好,在漢初民生凋敝、百姓疲於戰爭之時,正好適用。

為何“黃老之學”會在漢初盛行?淺析其背後原因

竇太后劇照

漢初,民生的凋敝,使得整個社會急需在一種能與民休養生息的思想指導下,抓緊恢復生產。但法太苛刻,儒太繁縟,唯黃老清靜無為,不擾民,可與民休息。這是黃老之學能在漢初盛行的另一個原因。

三、政治上:竇太后、漢文帝、曹相國的大力扶持

雖然當時的社會環境和黃老思想本身都為黃老之學的盛行提供了有利條件,但若得不到政治人物的支持,黃老之學依舊不能盛行起來。恰好,漢初的皇帝、皇后太后、大臣們也大都喜黃老言。最有名的,如竇太后、漢文帝、曹相國,都推崇黃老之道。

關於漢文帝,《風俗通義·正失》謂:"文帝本喜歡修行黃老之道,不太喜歡儒家學說,統治之道就是清靜無為。"《史記•禮書》載:"文帝繼位,有掌管禮儀的官員想要制定禮儀,但是文帝偏愛道家之學,以為儒家繁禮飾貌,對治理國家沒有益處。最終沒有按照儒家之法制定禮儀。"

關於竇太后,《漢書·禮樂志》雲:"竇太后喜歡黃老家的言論,不談儒家的那些東西。"

至於曹相國,《史記·曹相國世家》道:"曹參曹相國聽聞膠西這個地方有一個叫蓋公的人,擅長黃老之術,就遣人拿著厚禮請他來。"


為何“黃老之學”會在漢初盛行?淺析其背後原因

漢文帝像

至於其他的政治人物,如漢高祖、蕭何、漢景帝,也都喜黃老之說。在這些政治人物的大力推崇和倡導下,黃老之學更加如魚得水,很快得以施行天下,併成為漢初的官方學說、官方思想形態,並最終促進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可以說,

政治人物的扶持為黃老之學在漢初的盛行填了最後一塊磚、加了最後一片瓦

四、結語

春秋戰國五百多年,戰爭不曾停息、社會動盪不已。秦始皇統一了華夏,但始皇一朝暴斃而亡,緊接著就遇到了農民起義、六國反秦等衝擊,秦二世而亡。楚漢相爭,最終劉邦勝利,建立了漢朝。天下才進入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統一期。雖然統一了,天下安定了,但經過幾百年的綿延的戰爭,華夏大地滿目瘡痍、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在此歷史環境中,正需要一種能與民休息的思想。然法太苛刻,儒太繁縟,黃老之學清靜無為,正可堪此任。更有竇太后、漢文帝、曹相國等等政治人物的保駕護航,黃老之學最終在漢初盛行一時。

參考文獻

《春秋》、《史記》、《漢書》等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