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死後要裝進鉛製的棺材被混凝土永遠包裹,也要完成軍人的使命

在任何時代裡,一個民族的中堅和脊樑都是自己的軍隊,戰爭年代就不用說了,和平年代也是各種災難之中最後一道長城。首先,我們向奔赴四川地震災區的軍人致敬!今天向大家講述的是人類歷史最大的一次人為事故: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儘管死後要裝進鉛製的棺材被混凝土永遠包裹,也要完成軍人的使命

1981年,以色列突襲了伊拉克的核設施。這次突襲行動完全摧毀了伊拉克的核設施,不過好在,當時這座工廠裡並沒有大量的核燃料,沒有造成嚴重的核洩漏事故!但是,正是這次突襲行動,讓擁有最多核電站的美國和蘇聯認識到戰時核設施被打擊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膽大瘋狂的蘇聯人開始對自己的核電站進行了具有破壞性的實驗。 為了檢驗核電站在受到打擊斷電後核反應堆能否正常停止工作,蘇聯軍隊在自己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進行了相關測試工作。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是這次測試工作,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為災難。這是這次災難,直接導致數萬平民和軍人的死亡。

儘管死後要裝進鉛製的棺材被混凝土永遠包裹,也要完成軍人的使命

1986年4月26日,核電站損傷試驗正在繼續。但是,由於測試人員的失誤,違反相關操作流程操作,進而導致了核電站4號機組發生大爆炸。劇烈的爆炸使得4號機組核反應堆的頂蓋被掀翻,50噸核燃料炸伴隨著滾滾濃煙衝入大氣層,70噸核燃料和900噸石墨材料洩露到反應堆的周圍。更可怕的是,該核電站位於人口、河流都相對密集的地區,核洩漏對周圍居民以及下流民眾的危害難以估計。

儘管死後要裝進鉛製的棺材被混凝土永遠包裹,也要完成軍人的使命

為了應對這次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和災難,蘇聯第一時間動用了10多個師的兵力以及數十萬人投入到一線救援當中。由於事發突然,防輻設備嚴重不足,這些最靠近輻射區域的救援軍人絕大多數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這直接導致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受到了嚴重的核輻射,過早地染上了重病在痛苦中離開了人世。

儘管死後要裝進鉛製的棺材被混凝土永遠包裹,也要完成軍人的使命

由於4號機組的頂蓋被掀開,放射性物質還在源源不斷地向外洩露,為了加快情理進程,蘇聯軍隊動用了大量的直升機。事故發生的第二天,已經有45架直升機參與到救援行動中。不久之後,參與救援的直升機便增加到了80架。這些直升機飛行員們駕駛著直升機日夜不停的穿梭於核輻射核心區域,用5000噸碳化硼和鉛粉的混合物封住了核反應堆的缺口。而地面救援人員也把4號機組用混凝土圍了起來,進一步隔絕核放輻射。

儘管死後要裝進鉛製的棺材被混凝土永遠包裹,也要完成軍人的使命

然而,這座即將合攏的石棺時數十噸噸重的頂蓋吊裝卻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因為參與救援的80架米8直升機對此無能為力。此時,世界上最大的米26直升機已經進行了首飛並進行了多次飛行測試。為了完成4號機組的吊裝工作,米26直升機的首席試飛員安納託利·格里先科駕駛這架試驗機完成了這項艱鉅的任務;同時,另一名試飛員卡拉佩田則完成了同樣艱鉅的空氣壓縮機吊裝工作。

儘管死後要裝進鉛製的棺材被混凝土永遠包裹,也要完成軍人的使命

這兩項任務的完成使得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核放射得到了初步控制,直接挽救了數萬參與救援人員的生命。然而,由於直升機吊裝大型部件安裝在核輻射上空停留的時間過長,這兩名飛行員都受到了嚴重的輻射。其中,安納託利·格里先科在1990年去世,享年53歲,比當時蘇聯男性平均壽命少了10歲。而卡拉佩田則相對比較幸運,他們兩人都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至今為人們所尊敬。

儘管死後要裝進鉛製的棺材被混凝土永遠包裹,也要完成軍人的使命

長期以來,西方媒體總是宣傳這起救援事件中蘇聯高層對一線軍人隱瞞了事故真相,進而導致數萬軍人的無端死亡。但是,在那個核大戰陰雨籠罩的年代,蘇聯軍隊不可能對核輻射沒有自覺,況且這是蘇聯引以為傲的核電站救援事故。參與救援的蘇聯軍人大多數都是靠著自己身上這份軍人的責任毅然投入到這次救援當中的。即使在看到身邊的戰友一個接一個的倒下,他們依然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儘管死後要裝進鉛製的棺材被混凝土永遠包裹,也要完成軍人的使命

這次救援任務也反映出了蘇聯和蘇聯軍人的偉大,儘管這些人都知道即使是在自己死後,將被裝進鉛製的棺材裡,外面還要包裹著厚厚的混凝土以防止核輻射,但是他們依然義無反顧的投身到了這場救災當中。正是這些偉大軍人的犧牲,才挽救了更多無辜平民的傷亡。今天依然荒蕪的切爾諾貝爾地區見證的不僅是這場災難,還有蘇聯軍人的偉大和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