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導語:

19世紀中期,正當西方國家在工業文明之路上快進前進時,日本經濟的黃本主義國素有所成長, 但在幕府間關錯國政策主導下, 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線慢,基府政權成為日本社會發展的障礙。日益壯大的斷音族和青產階級不滿幕府在政治上的專權,以“還政天皇”為旗號,掀起了聲勢潔大的倒幕運動。與此同時,廣大農民不堪幕府政權的沉重生制、 掀起了規模宏大、範圍廣闊的反抗鬥爭,1853年 黑船來航”事件後,日本被強什納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民族生存危機和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 爭奪,使日本有識之士意識到只有推翻幕府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才能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

這樣,一部分原屬於幕府統治集團的中下級武士藉助天皇的權威,利用農民的革命鬥中,進行了一場改革運動,這就是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推翻了幕府統治,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從一個落後的國家一跟成為亞洲強國,並逐步廢除了與歐美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是,這場改革張留了大量的封建線餘,沒有達到廣大人民的期望,也為日本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理下了鍋根。


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

幕府末期,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日本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逐漸形成並得到發展。形成了以大阪、江戶、京都為中心的全國商品流通網絡。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有所發展,九州、四國、本州南部等地出現了走私貿易,大阪、江戶、京都等大城市出現了不少高利貸者。

“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後專指武士首腦一徵夷大將軍(簡稱將軍)的府邸,以後又稱以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在幕府統治時期,幕府與天皇朝廷並存,以武士作為統治的支柱。幕府形式上尊重天皇,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實際上是朝廷之外的政府,天皇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真正掌握實權的是將軍。幕府自己設有官吏,分別掌握行政、軍事、司法權力,還派人到京都監視天皇的朝廷。這是世界史上特有的一種雙重政府的形式,前後延續近700年,對日本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


同時,商品經濟也滲透到農村,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普遍發展起來。隨著商品貨幣關係深人農村,出現了由農民分化出來的農村商人。他們運用自己的資金或藉助城市大批發商的貸款,在產地把產品集中起來,然後進行轉售,獲取-部分商業利潤。為了榨取更多的利潤,進一步切斷小生產者同原料市場的聯繫,農村商人逐漸組織起資本主義性質的家庭手工業。在棉紡織業中,商人以“出機”、“換棉” 等形式給生產者提供棉花和織機,讓勞動者在自己家中織布,按成品多少付給工資,控制了農村家庭手工業者。有些商人還直接投資開辦手工工場,招募農家子弟,集中在- -起進行生產,並進行了一-定的分工。絲織業中也出現了類似的商人。另外,一小部分兼營手工業的農民,依靠經營手工業、副業積累起來的財富,開始使用僱傭工人,擴大自己的作坊。這些人在經營商業、高利貸或資本主義家庭勞動的同時,還不斷投資於土地,變成了新興地主。他們將自己手中的土地出租給無地的農民,徵收地租,過著寄生的生活。

明治維新: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鄉村)

商品經濟高速發展對自然經濟產生的衝擊,加速了日本社會的分化。少數聚集了土地和貨幣的經營地主、富商以及手工業工場主,成為資本家性質的剝削者:一部分“本百姓”破產,喪失了自己的份地,淪為佃農、僱農,或成為受剝削的工資勞動者。

在資本主義經濟因素成長的同時,18 世紀末,各地大名開始負債度日。19世紀中期,這種狀況更加嚴重。尾張大名的領地年收人大約25萬石米,1801年借貸127000兩金子。如果大致按照1石米摺合1兩金子來計算,不難看出該大名所負的債是比較沉重的。全國各地很多大名存在負債的情況。到1840年,大名對大阪商人負債總額約有6000萬兩金子。如果照章分期付款,僅利息一項,就佔全國正常稅收的14。將軍和大名的揮霍無度,使他們不得不求助於大商業高利貸者,並且開始允許商人購買武士頭銜,參與藩政。一個新興的階層出現了。

將軍家齊及世子家慶的奢侈生活已達極點.....作糕點時,每日耗費砂糖千斤。家齊父子擁有900名侍婢。

——《明治維新史》

人民的抗爭

19世紀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後的國家。日本農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受到殘酷的剝削,每年向將軍、大名繳納年貢後所剩無幾,加上全國性的災荒經常發生,他們生活在死亡線上。

農民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據統計從1804年到1843年的四十多年中,共發生了三百二十多次農民起義。城市中也經常發生“米騷動”事件,其中的大鹽平八郎起義充分顯示了暮府統治的危機。

明治維新: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1856年發生的江戶大洪水)

大鹽平八郎出生於武士之家,自幼勤奮好學,因父母早亡、由祖父大鹽成餘撫養成人。1806 年,其祖父退隱,年僅14歲的大鹽平八郎承襲祖父的官職,在大阪做警察。1833年,日本北部糧食歉收,1836 年又發生全國範圍的饑饉,大阪也餓死了許多人。此時的日本到處是流離失所和尋找苦力活的農民,騷動和搶糧倉的事件時有發生。但是,富商仍然囤積大米,牟取暴利;幕府官員不僅不救助貧民,反而要把大阪的大米運往江戶。大鹽平八郎看到天災人禍給平民帶來的苦難,一再建議大阪官吏和富商救濟災民,但屢遭拒絕。他開始認識到,要想解救饑民,必須下決心以武力推翻腐朽的政權,剷除奸商。他動員大阪周圍的農民起來殺死沒有良心的官吏和生活豪侈的富商。他們原定於1837 年2月進行起義,但由於叛徒的告密,被迫倉促起事。起義軍遭到幕府軍殘酷鎮壓,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3月,大鹽平八郎在藏身之地被官兵發現,因不願被捕受辱,引火自焚而死。


大鹽平八郎起義是由下級武士發動和領導的起義。武士公然違反武家法規,主動聯合農民和城市貧民進行暴動,這在日本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起義發生在日本全國商業中心、號稱“金庫”的大阪,直接打擊了幕府統治者和鉅商,暴露了幕府政權的腐朽和無能。暴動在全國得到了廣泛響應,各地紛紛效仿。幕府的封建統治在人民的吶喊聲中搖搖欲墜。

日益強大的各地大名也開始挑戰幕府政權的權威,離心傾向日益加劇。幕府統治未期,一些經濟先進地 區如薩摩、長州等地的大名,順應商品經濟發展的潮流,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自己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冊。在風起雲湧的農民戰爭中,各潘-方面積極鎮壓農民起義,維護自己在領地的統治,一方面展開激烈的權力角逐,爭取在幕府政權中更多的發言權。被稱為“京都囚徒”的天皇不甘大權旁落,也利用反幕府的力量來恢復自己的統治地位。暮府政權面臨著內部的危機。

佩裡叩關

1853年7月,四艘黑色大船全副武裝駛入日本德川幕府的咽喉要地一江戶 灣的浦賀港(今橫須賀市的一部分)。這是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裡率領的一支艦隊,由兩艘蒸汽動力軍艦和兩艘武裝帆船組成,旗艦“薩斯奎漢那”號是當時美國海軍中最先進的蒸汽動力艦。它們的到來猶如靜水投石,在閉關鎖國二百餘年的日本激起了軒然大波。

明治維新: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佩裡)

艦隊抵達浦賀港後,佩裡一面派部下與日本當局交涉,要求日本接受美國總統的國書,並確定接受國書的場所:一面派人探測江戶灣沿岸水深,摸清航道,向幕府施加壓力。為了使日本俯首就範,佩裡還遞交了一-封以私人名義致德川幕府的親筆信,以強硬的態度譴責幕府過去的政策是把外國人當做“最壞的敵人”和“仇人”來對待,要求幕府接受美國的要求,否則會率領更強大的艦隊再來江戶。

在美國的武力脅迫下,幕府政權屈服了。1854年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與美國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也稱《神奈川條約》),接受了美國的開港要求。這是近代日本被迫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佩裡順利地叩開了日本大門。 '黑船來航”對日本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歐洲列強緊隨其後,迫使幕府政權締結了類似的和約。日本徹底結束了閒關鎖國的狀態。

明治維新: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1. 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箱館兩處港口

2.准許美國艦船在兩港口加煤和水,並可以得到糧食和其他所需物資的供應

3.日本有義務救護遭遇海難的美國船隻和人員

4.美國可在下田設立領事館:

5.今後日本給予他國的一切權益無條件地適用於美國

——《日美親善條約》

日本開國以後,日益陷人半殖民地的危機之中。政治上,日本的國家主權不斷受到損害,內政不斷受到干涉。1861年,俄國軍艦侵入馬島,企圖建立水久性軍事設施,由於馬島人民的奮力抵抗,這一企圖才 未能得逞; 1863年, 英法藉口保護自己的居留地,調集軍艦進駐橫濱。經濟上,日本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從1860年到1867年,日本的進出口貿易總值增加五倍多。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料,生絲、茶葉、棉花、大米等農副產品和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往國外;進口商品則以工業品為主,棉布,棉紗、食糖等如潮水般湧入日本。這使日本本來就十分薄弱的家庭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遭到沉重打擊,紛紛破產。外國商人還利用日本黃金價格低於國際市場價格的差額,大搞黃金兌換的投機生意。從1859年6月到當年年底,日本外流黃金達100萬兩,造成物價暴漲,經濟陷人了一片混亂之中,包括中下級武士在內的人民生活更加惡化,幕府和各藩的財政也更為困難。

明治維新: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日本開國後的貿易場景)

倒幕運動

開國後的日本,同鴉片戰爭後的中國一樣,瀕臨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日本國內出現了“開國”與“攘夷”的爭論。開國論者認為同外國通商是大勢所趨,只有通過對外交往,才能接觸和輸人外界先進的科技文明,使國家開化強大。攘夷論者堅定主張日本國體的尊貴,面對外來侵略,必須抗擊。攘夷論日益風靡全國,成為民族革命的旗幟。

面對民族的危亡,幕府並未奮起抗爭。一 方面,幕府政權極力鎮壓國內人民的起義,打擊改革力量;另一方面,又屈從於侵略者的淫威,不斷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藉此維護幕府腐朽沒落的統治,苟延殘喘。1858 年(安政五年),幕府的代表人物井伊直弼採取抑內媚外的高壓恐怖政策,興起了“安政大獄”,將百餘人投入監獄,殺害了著名的愛國志士吉田松陰等人。

如不準備兵力,張起聲勢,顯示大計已定,來為朝廷盡力,就很難打開局面。

——大久保利通

“安政大獄”打破了改革派大名實現“雄藩合議、改革幕政”的幻想,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挽救日本的民族危亡,實現自立自強,必須以武力奪取政權,推翻幕府的腐朽統治。以中下級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等改革力量為主體的倒幕派,積極展開了倒幕運動,準備以武力奪取政權。

明治維新: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吉田松陰)

為完成“統一大業”, 長州藩和薩摩藩的大名在與幕府的鬥爭中逐漸走到了一起,結成了軍事同盟,初步改變了倒幕派與幕府的力量對比,為倒幕運動的順利發展奠定了基礎。

1867年,倒幕派在京都召開秘密會議,商討武力推翻幕府的具體計劃,並獲得明治天皇的討幕密旨。正當倒幕派準備起兵之際,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向天皇提出了“奉還大政”和辭去“徵夷大將軍”職位的請求。他表面上同意把政權奉還天皇,使倒幕派失去舉兵倒幕的藉口,同時卻在加緊準備武裝力量,暗中策劃反撲。為戳穿幕府的陰謀,倒幕派發動了“王政復古”政變,宣佈廢除幕府體制,新成立的天皇政府為唯一的合法政府。這標誌著武力倒幕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

當今與外國交際日盛....若改從來之舊習政權奉還朝廷,廣盡天下公議,仰承聖斷,齊心協力共保皇國,必可與海外萬國並立。

——1867年德川慶喜上奏朝廷書


(大政奉還)

但是,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德川幕府卻不甘心束手就縛。1868 年,幕府軍隊兵分兩路向京都進攻,在鳥羽、伏見與倒幕軍開戰。雖然倒幕軍在數量上處於劣勢,但無論在士氣、裝備、訓練還是戰術方面都比幕府軍隊強。經過三天激戰,倒幕軍大獲全勝,並乘勝追擊,迫使德川慶喜投降,一舉摧毀了幕府政權。不久,明治政府遷都江戶,將江戶改名為東京。其後,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新政府先後平定了東北地區和北海道幕府殘餘勢力的反抗,鞏固了明治新政權。

明治維新: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鳥羽、伏見之戰)總結

◆明治維新前的幕府體制嚴重阻礙了日 本社會的發展。

◆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成為幕府體制瓦解的內部動因。

◆1854年的《日美親善條約》打開了日本緊鎖了二百多年的大門。


明治維新:走向崩潰的幕府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