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滿清八旗?

戒酒戒菸戒卜掉伱


滿清的八旗制度,其實最早起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習俗。

最開始只有兩旗:努爾哈赤領導的黃旗和他弟弟舒爾哈齊領導的黑旗。但是因為夜間行軍的時候,黑旗看不清楚,後來就把黑旗改成了藍旗。

後來隨著努爾哈赤的勢力越來越大,需要統領管轄的軍隊士兵也增多,就又增設了一支白旗,由他的長子褚英統領。

到這裡,滿清的分旗制度已經初具雛形了。

後來,隨著滿清疆域的擴張和皇權的爭鬥,舒爾哈齊和褚英都被誅殺,他們所統領的藍,白兩旗又被重新打亂分配。

努爾哈赤主導,把原來的黃,白,藍三旗擴展增設為正黃,正白,正藍,正紅四旗,後來又在這個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藍和鑲紅四旗。

至此,滿清一朝延續百年的八旗制度有了完整的形制。

八旗的初代旗主都是當年跟隨努爾哈赤打江山的子弟功臣:

努爾哈赤自己擔任正黃,鑲黃兩旗旗主;次子代山和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碩託擔任正紅和鑲紅兩旗旗住;第五子莽古爾泰擔任正藍旗旗主;侄子阿敏(舒爾哈齊的兒子)擔任鑲藍旗旗主;第八子皇太極統領正白旗;孫子杜度(褚英的兒子)統領鑲白旗。







餘七公子


清太祖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以建州女真7萬軍民起兵,統一東北女真各部後,先將女真族人統一組織編組,以旗幟顏色劃分黃、白、藍、紅四旗,後又增加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四旗,旗幟鑲邊以故得名,是為八旗,軍民合計,也不過20萬之眾。


旗,為組織名稱,八旗,為軍政、軍民合一的組織體系,各旗設有統領衙門,統一管理、指揮旗民,旗民戰時為兵,出發征戰;平時為生產、生活的組織單位。

清太宗皇帝 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因而稱為滿八旗。清軍入關前的滿八旗,其中,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作為親兵由皇太極親自統領,稱為“上三旗”,其餘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子、貝勒統領,駐防各地。清軍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把豪格統領的正蘭旗降為“下五旗”,此後再未變動。多爾袞死後,正白旗由順治皇帝親自統領。


但是,滿清欲進軍山海關內,攻擊並奪取明朝政權,入主中原建立滿清帝國,僅靠本族的幾十萬滿族人,攻打對抗上億漢族人,顯然力量是不足的。

怎麼辦?首先,將可靠的盟友——蒙古族,編為蒙古八旗,增加軍事力量攻擊明朝,而後主要防衛北疆,以除後顧之憂。

但是,面對數量龐大的漢族人,力量還是不足,怎麼辦呢?於是,又將收降的漢人軍隊,編為漢軍八旗,擴充軍事力量,以攻打南明政權,實際上,採用“以漢制漢”的策略。


實踐證明,清軍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殘餘勢力,主要是漢軍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漢軍八旗衝鋒陷陣為主力的,滿八旗在後督陣,坐享其成。

所以說,旗人,除滿族人外,尚包括蒙古族人,以及一部分漢族人,也包括滿、蒙、漢八旗軍人的眷屬。


z山海


這個問題之前有聊過,其實,滿清八旗很好記。“八旗”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8旗。而八旗之中,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為最早設立。八旗編制裡頭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旗人。

八旗制度,是滿清特有的一種極為高效的軍事制度。旗人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得滿洲軍隊具備了極強的組織力和戰鬥力。

八旗制度是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的。最開始八旗都是由滿人組成,後來隨著滿清(後金)勢力的擴張和政權的發展,“八旗”由從原來的滿八旗基礎上,分別增設蒙八旗和漢八旗。

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清朝編成蒙八旗;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又在之前的漢軍旗基礎上,完成漢八旗的編制。至此,清朝八旗制度才算最終形成。新建成的八旗,統率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因此,入關的清軍才有滿漢蒙三軍之稱。

在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其餘6旗分別由皇帝子侄統領。後來,到順治八年(1651年),隨著多爾袞離世,順治帝親政。順治將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也收歸自己統領。最終就形成了我們後來所說的“上三旗”與“下五旗”。

也就是說,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於是皇帝直接統轄,因此地位較其餘5期要高,權力也自然要大一些。


這些歷史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