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守護波斯文明的“龍興之地”(上)

翻開亞洲地形圖時會赫然發現,在圖蘭低地與兩河平原之間橫亙著一處高原,直接隔開了阿姆河錫爾河所在的河中農耕區與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在的兩河流域農耕區,同時也隔開了北邊在中亞草原馳騁的突厥人與南邊在西亞魯卜哈里沙漠跋涉的阿拉伯人。這片高原就是東西長2500千米,南北寬1500千米,面積約270萬平方公里的伊朗高原,更由於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曾建立多個時期波斯帝國,故也稱“波斯高原”。

進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守護波斯文明的“龍興之地”(上)

伊朗高原及其周邊地形圖

伊朗高原之所以稱為高原,主要是基於其整體的海拔高度(平均海拔1000~1500米)。其實如果從地貌的相對高度而言,伊朗高原更像是一個四周環山的閉塞式山間盆地。綿延於歐亞大陸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在伊朗境內分成了兩個支脈,像張開的兩個手臂,把伊朗緊緊地環抱起來。

進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守護波斯文明的“龍興之地”(上)

厄爾布爾士山脈最高峰-達馬萬德山,高約5610米。是伊朗最高峰,也是亞洲最高的火山

一支是沿著裡海南岸綿延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如波濤般起伏不定,最低的是低於海平面十多米的裡海窪地,最高處是海拔5604米的錐形火山達馬萬峰。厄爾布爾士山脈向東是支脈之一的科佩特山脈,山脈尾端在到達伊朗和阿富汗邊界之後,再向東向南,連接上興都庫什山脈。另一支是遙瞰波斯灣的扎格羅斯山脈,屬於高加索山脈的南支脈,起自伊朗西北部的烏爾米耶湖,一直向東南延伸到霍爾木茲海峽。扎格羅斯山脈其實包括了多條平行山脈,似乎是為了嚴密保護波斯人而額外加的幾道鎖鏈。

進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守護波斯文明的“龍興之地”(上)

綿延1200公里的扎格羅斯山脈是一條天然分界線,歷來是不同文化、政體之間的邊界(航拍)

伊朗的國土,也可以稱為三山夾兩原,與新疆的三山夾兩盆非常相似。它的國土北面,是瀕臨裡海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它的國土中部,,它的國土南部,是的巨大的扎格羅斯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與庫赫魯山脈 之間,是廣闊的伊朗高原,其間散佈著兩大沙漠——卡維爾鹽漠和盧特荒漠。庫赫魯山脈與扎格羅斯山脈之間,是狹長的嶺谷相間的高原寬谷,寬谷平原與山嶺近乎平行排列,海拔接近千米,分佈著法爾斯省和伊斯法罕省的可耕農地。

進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守護波斯文明的“龍興之地”(上)

“三山加三盆”的伊朗高原,還存在四個溝通西亞、中亞和南亞的山口

在群山環繞之中的就是伊朗高原,在高原的中央又分佈著西北向東南走向的庫赫魯山脈,直接分割出來兩個巨大的沙漠盆地,即卡維爾鹽漠和盧特荒漠。庫赫魯山脈與扎格羅斯山脈之間,是狹長的嶺谷相間的高原寬谷,寬谷平原與山嶺近乎平行排列,海拔接近千米,這裡成為了波斯人為數不多的可耕農地。若算上莫克蘭山脈分割出來的雷吉斯坦荒漠的話,這種地形更是超出了新疆三山夾兩盆的結構,姑且可稱為“三山加三盆”,這也是為何東伊朗地區與興都庫什山脈西南麓的錫斯坦盆地聯繫更顯緊密的重要緣由。而且伊朗高原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適時的留出了四個山口,分別與西亞、中亞、南亞進行交流,如聯繫中亞的馬什哈德-薩拉赫斯(即捷詹河河谷)、通往西亞“新月沃地”的克爾曼沙阿、直面霍爾木茲海峽的阿巴斯等,特別是阿巴斯,更是為波斯人出海打造海上商業帝國提供了優良港口。

進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守護波斯文明的“龍興之地”(上)

蜿蜒在厄爾布爾士山脈的公路:只要地緣價值夠大,再難也會開闢一條通道

伊朗高原的這種封閉卻不閉塞的地理條件,既很好的保護了波斯人的安全,使之歷經千年而不倒,又使波斯人能夠建立攻守兼備的國家。當向外擴張時,連接南亞、中亞、西亞的山口便有了開放的一面。在北面,聳立在裡海南岸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其間斷斷續續有一些山口,便有了北出裡海濱海低地的優勢,可西北進土耳其或阿塞拜疆,可東北通向毗鄰的土庫曼斯坦,進而進入中亞富庶的河中農耕區;在東面是加恩山脈與薩哈徳高原,可東進阿富汗的錫斯坦盆地,這是興都庫什山脈南麓分水領彙集水源之地,相對加恩山脈西側環境惡劣的盧特荒漠來講,堪比“天堂”。

進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守護波斯文明的“龍興之地”(上)

伊朗高原翻過加恩山脈便可到達水草豐美的錫斯坦盆地

南邊是由波斯灣和阿曼灣構成的伊朗高原的海岸線,在古典時期有限的航海技術條件下,長達1300公里的海岸線足以成為抵禦入侵的有效屏障,更何況海岸線邊還有海拔上千米的莫克蘭海岸山脈與南扎格羅斯山脈;在西面,伊朗高原緊鄰著富庶的兩河流域,在古典時期,波斯人就是順著河谷打出去,徹底征服兩河流域,以這裡的沃土平原為根據地,去建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國。

進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守護波斯文明的“龍興之地”(上)

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鼎盛時期疆域圖

當擴張不利,波斯人收縮戰線後退時,伊朗高原又給予波斯人足夠的庇護。從西部直接翻越扎格羅斯山脈攻佔伊朗高原幾乎是很難實現的。1980年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曾經嘗試過,但以失敗告終。在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是一片潮溼的沼澤,曾經多次阻擋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只要將東北部和東部嚴密防守,就可以高枕無憂。歷史上伊朗高原有限的幾次淪陷,基本都是從東北和西部兩個通道被攻破的。

進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守護波斯文明的“龍興之地”(上)

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36—前323)全盛期疆域圖與亞歷山大東征路線示意圖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先佔領巴比倫,再從西部山口攻入伊朗高原,滅了波斯帝國;公元642年,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軍隊也是從扎格羅斯山脈的隘口攻入伊朗高原的;公元13世紀,由於花剌子模殺害蒙古商隊和使者,成吉思汗率蒙古主力親征,發動的復仇戰爭攻陷伊朗高原,正是從東北部的馬什哈德入境的,從東一直打到西,橫掃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所以作為防守者時,波斯人佔盡地利優勢。

進可攻退可守的伊朗高原,守護波斯文明的“龍興之地”(上)

伊朗高原上種族和宗教的分化成為從內部被攻破的隱憂

但伊朗高原也存在致命弱點,這個弱點不是伊朗高原本身,而是居住在此的民族。雖然伊朗高原也被稱為波斯高原,以波斯人為主,但是建立在伊朗高原上的帝國跟所有山地國家一樣,人口極具多樣化。除了占人口50%~60%左右的波斯人外,還有庫爾德人、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和亞述人等。即便是如今的伊朗,雖然99%的人口都是穆斯林,但佔90%左右的什葉派和10%左右的遜尼派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對立。此外,還有伊朗高原土生土長的古老宗教—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以及外傳的基督教、猶太教和巴哈教等。種族和宗教的分化,給了外部勢力突破伊朗高原地利優勢,從內部顛覆波斯帝國的機會,這種“千里長堤潰於蟻穴”的手段,在伊朗高原的歷史上曾多次上演。

備註: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也並非是任人宰割羔羊,在強鄰環伺之下,如何保持波斯文明的獨立性便成了豈能我待的問題,下期《封閉卻不閉塞的伊朗高原,可攻亦可守的地緣結構(中)》,維達繼續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