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前幾天被一段話扎心了:

自卑一定比狂妄更糟糕,

一個狂妄的人,

也許還能抓到本來不是他的機會。

但是自卑的人,

永遠會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呢?為什麼你身邊有的人,能力沒你強,但是晉升比你快,職位比你高,其他原因固然有,但跟你是否自信,是否敢於自我營銷,也不無關係。

我在生活中嘗過自信帶給我的甜頭,也吞下過自卑帶給我的苦楚,所以在培養涵涵自信方面,我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而且現在社會,無論是學霸還是高考狀元們,都是“雙商”很高的人,咱不說要培養狀元什麼的,單單想要讓孩子活得陽光、自信、快樂,我覺著我怎麼也得好好培養孩子情商。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經過多年研究發現:那些感到幸福且事業成功的人,並不是智商高、成績優秀或家庭富裕的人,而是情商高的人。

而情商中的自信,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機遇,還有自我肯定,自我成就的快樂感。

在我看到法國資深兒童心理學家菲約扎寫的書之前,我一直沒弄明白自己到底是一個自信的人,還是一個自卑的人。

因為我有時因自信贏得了機遇,有時卻因自卑錯失了良機。

菲約扎的這本書其實是寫給孩子的。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但是書最後面的家長使用指南,卻讓我醍醐灌頂。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在這裡我想囉嗦一句,經常在私信裡收到這樣的問題諮詢:

比如,涵涵媽聽別人說,孩子最好不要早早學英語,不然會跟漢語拼音搞混。

涵涵媽,聽有個媽媽說,牛津樹和牛津閱讀樹不一樣,千萬別買牛津閱讀樹,感覺她非常鄙視牛津閱讀樹。…

我想說的是,如今學習資源真心很豐富,與其聽非專業的“別人”說,不如去看看人家專門研究這個,並且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就的人是怎麼說的。

這樣你會節省時間,少走彎路。牛頓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況是我們,所以,要聽別人說,就聽“巨人”的。

同樣,菲約扎就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伊莎貝爾·菲約扎

她擁有30年兒童心理研究及教育經驗、是法國情商學院創始人,著有多本關於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一直廣受好評,專業幫助孩子和家長的情緒管理。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每次新書上架必定好評不斷

在看她寫的指南之前,我沒弄明白,到底自己是不是一個自信的人。

因為在能力方面,我會很自信,但是跟別人談薪酬待遇啥的,或者人際交往時,我又變得很自卑。

原來呀,我們所說的“自信”,實際上有四個維度:基本自信、自我自信、能力自信和關係自信(社交自信)。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孩子可以對自己的智力很有自信,卻沒有關係自信;或是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餘,但在做作業時卻無從下手,甚至在學業上一無所成。

那麼如何從四個維度入手,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力呢?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01基本自信

基本自信是指具有內在安全感——一種非常切實的感覺。

比如感覺到自己在家庭和生活中有所屬,感覺到自己擁有對身體的自信。

這種基本自信,自出生起在與父母的接觸中形成,在觸摸、目光、無條件的愛、互動和對自己需求的回應中得到滋養。

當然還有對感覺和運動的探索,這些探索構建了孩子的大腦、身體、平衡感和在社會中對自己的認知。

所以,一定別迷信什麼“哭聲免疫法”,也別混淆“溺愛和給足孩子愛”。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家人對我的愛是無條件的,無論怎樣,他們都不會拋棄我。

很感謝我的媽媽在我小時候,給足了我這種感覺,讓我在以後的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中,能夠有這種基本自信,讓我的家庭更和諧美好。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記得我買保險的時候,填寫受益人,我說:“肯定是我老公呀,萬一我有什麼事,他肯定會照顧好我們的女兒的。”

賣保險的大哥轉過頭對我朋友說:“看,你同學多有自信。”

在這之前,我以為對家人的這種自信理所應當,細細思考下,這跟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有關。

你的原生家庭給過你,“在我的生命中你最重要”這種心理營養。你以後戀愛中無需一個勁兒地問對方,也能體味出你在對方心中的位置。

不僅不會錯選渣男,在婚姻中,也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給予孩子愛時,請記得:愛是一種成長燃料,而非一種獎賞。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02自我自信

在18個月到2歲之間,孩子會經歷一個個性形成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在家長嘗試控制孩子時,他會對抗或頻繁地發怒。

如果家長能夠鼓勵孩子自己做出決定,並教會他如何做選擇,這個孩子說“不”的階段就可能很短。

我們越是鼓勵孩子自我決斷,孩子就越對自己有信心。

可以這樣引導:

1. 多提出問題,少給出答案;

2. 建議孩子考慮多種選擇,而不是死板地陷入單一選擇;

3. 鼓勵孩子思考行動後果;

4. 讓孩子想象某種情況下會發生什麼;

5. 接納孩子合理的憤怒,教會孩子解讀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03能力自信

在說“不”的階段之後,大約3歲時,是“獨自一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想要體驗自己一個人能做些什麼。

比如,想自己穿衣,自己吃飯等等,為了培養能力自信,孩子需要得到允許。需要階段性的支持,尤其需要很多次的失敗。

同時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最能滋養能力自信的讚賞,是那些能夠讓孩子識別自己的具體行為如何有用、如何對他人有貢獻的讚賞。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讚揚具體的努力過程。

04關係自信

自信的人,落落大方,抬頭迎接別人的目光。

在生活中,很多時候一些跟別人之間發生的事兒,會影響到孩子的關係自信。

那麼我們要及時跟孩子交流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反饋,避免孩子鑽進死衚衕。

其實,無論是哪一種維度的自信,我們在生活中,都可以用“增強迴路”的方式來激發。

比如,孩子上臺表演前,緊張,或者是暫時不敢上臺表演。

一定不要對孩子貼“不自信”的標籤。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即便別人給孩子貼了負面的標籤,我們也要引導孩子將其丟入“堆肥桶”。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我們要用“亮點教育法”去鼓勵孩子,從而形成正向反饋。

孩子暫時不敢上臺時,不貼標籤,而要鼓勵孩子,居然敢在爸爸面前自信表演了(有些孩子只敢在媽媽面前展現,在爸爸面前展現需要一個過程),你跟那些敢於走上臺的孩子一樣棒。

所謂的“增強迴路”,是指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由於一個因增強了一個果,果反過來又增強了因,形成迴路,一圈一圈的不斷循環增強。

自卑的人,會永遠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在咱之前的文章《孩子要不要考100分?這位校長回答的非常好~》提到過的“有魔法的100分”就是增強迴路的引導方式。

昨天涵涵回來跟我們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兒,她說:“今天我們胡老師讓玩成語接龍的遊戲,我跟誰誰誰幾個人回答的最好啦,後來老師說誰能說出咱們班5名同學的名字,我把手舉得高高的,可老師讓我坐下了,我猜老師肯定是覺著我得到的獎勵(麵包、牛奶、桔子都有啦)夠多啦,所以沒叫我,於是我就小聲說,不給獎勵也行的,6名同學的名字我都能說出來呢~”

她說完,把我跟助理逗得哈哈大笑。

笑完了之後,我覺著成語學習的這個增強迴路已經形成,在接下來的成語積累中,涵涵肯定更積極了。

你看,這就是增強迴路的力量。我們要善於把握孩子的這種興趣,讓這種正向的反饋,成為一種激勵,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自信,這種自信會遷移到其他方面哦~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活得自信愜意,瀟瀟灑灑,正向陽光有朝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