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聊聊辦公協作產品


非常時期,聊聊辦公協作產品


“開工是不可能開工的,這陣子不可能開工的。”

正月初十的時候,一個朋友如是說。他自己有一家小公司,幾個核心員工都是湖北籍,短期內別說返京,離開湖北都很困難。

在經歷一個加長版的春節假期後,復工復產成為和抗疫同等重要的話題。以科技企業為代表的大量企業,採取線上復工或者錯峰現場辦公,辦公協作產品成為恢復生產力的必要條件。

疫情終會退散,企業經營將恢復常態。但長期來看,辦公協作和遠程辦公協作,仍會是企業經營的重要場景。近期特殊的環境,正好為觀察這一用戶場景和相關產品,提供了樣本。


春節期間我的遠程協作經歷

這個春節,基於我所在的Yo!群成員成立的“支援湖北”志願者組織,用一週時間募集和捐出近五十萬元的善款和物資,對接超過110家醫院。

參與者位於國內外的不同地點甚至不同時區,其中25位核心志願者分為資源組、醫院組、財務組、物流組,需要高頻交流和協同工作。活動雖然較為圓滿的結束,卻也暴露出辦公協作的一些痛點:

1. 弱工具場景下,對參與者的要求高。

相信大家都體驗過在微信上處理工作的無奈和艱難。微信作為一個IM通訊工具,並不是為辦公而生,這種“弱工具”的場景,對參與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我們這群人都是資深的互聯網從業者,彼此又非常熟悉和默契,但相信大多數辦公協作的團隊,不具備如此高的起點,則以微信作為平臺,效率和效果往往很難令人滿意。

2. 溝通+共享文檔+日程協同,是辦公協作的三大核心場景。

當下的辦公協作,往往是IM+在線文檔+團隊日曆這樣的實時系統。這三大系統各自的產品成熟度,和彼此之間的耦合度,決定了辦公協作的效率。如果選用兩個或者三個獨立產品來分別滿足三個場景,彼此割裂的體驗非常糟糕。

3. 敏感業務的安全性問題。

涉及到資金流動、物資採購和發放,僅靠微信交流,其實是有風險的。在企業的日常經營中,對財產、物資和信息交換的安全需求,使得大眾的、非私有部署的平臺,更加不適合敏感業務。

非常時期,聊聊辦公協作產品


辦公協作要注意哪些問題?

前幾天,我參加了職業社區“職人社”舉行的線上沙龍,主題是“如何高效地開展團隊遠程辦公”。三位分享嘉賓分別位於新加坡、巴黎、杭州,同時也都參與了前述春節期間Yo!群的志願活動。

分享中,嘉賓提出了幾個辦公協作普遍存在的需求,與解決思路:

1. 信任的建立,是協作的基礎。“見面三分熟”是人性使然,涉及會議和重要溝通,視頻好過語音,語音好過郵件和IM。

2. 小範圍討論,大範圍執行。討論溝通的分級分層,以及形成決策後的文檔傳遞下發,是決策和執行的保障。

3. 遠程協作會丟失大量信息,如語氣、語境,因此充分的信息鋪墊,和恰當的傳達手段,是很重要的。

4. 團隊的狀態、進度是需要“對齊”的,通過工具而不是口頭協調日程,是“對齊”的關鍵。

5. 文檔的版本管理、權限控制、高亮變更、批註,項目進度記錄的更新、項目管理手段的線上化,是在線辦公工具需要支持的。支持多人協同編輯、實時在線共享,已成為在線文檔必須完美支持的功能。

6. 由於內部與外部(客戶、供應商、協作方、政府機構等)的信息化水平差異,尤其涉及與傳統企業的對接,文檔交換和信息格式轉換的效率,需要提升。

大多數企業對辦公協作的理解,還停留在“協作=拉群”的階段。

十多年前到現在,很多傳統企業的協作,依賴於QQ和QQ群,因為其提供臨時對話、群文件、群內音視頻會議+文檔共享,能滿足許多基礎的協作、會議、培訓需求。2017年我所在的某科技企業,辦公協作也是以QQ為主。

而在微信時代,僅提供群內聊天和九人通話的微信群,用於辦公協作就顯得極為勉強。

與在PC上演進多年的QQ不同,微信是一個原生的移動產品,為遷就手機應用場景,砍掉了大量的冗餘功能,僅保障了聊天溝通的基礎體驗。電腦才是典型的生產力工具,微信原生於移動的設計理念,削弱了其作為生產力工具的場景。

越來越多的管理者和員工意識到了微信辦公的低效,和工作生活不分對兩者的負面影響。

非常時期,聊聊辦公協作產品


以Slack、Notion為代表的國外產品,很難滿足IM+在線文檔+團隊日曆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且由於並非原生的中文產品,對國人友好度較差。釘釘、企業微信和後來者飛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崛起的。

理論上,SaaS + ISV(獨立軟件開發供應商)的模式,以及技術實力相當,會導致同類產品設計逐漸趨同。但現實中,三家企業的理念和戰略側重不同,最終還是使產品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化。

我本人在過去的一年,用釘釘和飛書比較多。總的來說,產品設計理念上,釘釘更關注過程,側重管理;飛書更關注結果,強調協作。這也體現了阿里和字節跳動兩家企業的不同文化。

我有個朋友,去年到今年,在兩家企業先後深度使用了企業微信、釘釘、飛書三款產品。她認為,之前在使用釘釘時,主要是打卡+大文件傳輸的場景讓她印象比較深。而飛書產品功能乍一看和釘釘差不多,但日曆共享和文檔協同編輯體驗更流暢。

“之前一直用企業微信和釘釘,突然冒出一個飛書,期待不是很高,反而驚豔到了,覺得是個非常成熟的產品。”她說。

飛書是字節跳動為了滿足自身辦公需求,內部孵化的產品。並且,考慮到字節跳動本身是個國際化的公司,飛書提供對話、文檔翻譯和時區功能,利於跨時區跨語言協同。

在產品設計方面,飛書在移動端和電腦端,都把日曆和文檔這兩個協作的高頻應用放在一級菜單,界面也比較簡潔清爽。而釘釘的功能更復雜,從主界面到對話框以及二級界面,充斥大量按鈕和入口,5.0又推出了對標微信朋友圈的“圈子”,意圖服務外部客戶,進行企業私域流量運營。

在易用性方面,飛書是一站式辦公套件,不同模塊之間信息可以互聯互通,比如在文檔中直接 @ 同事,同事就可以在 IM 信息流中收到提醒。而釘釘的在線文檔集成的是WPS,企業微信集成的是微文檔,與IM信息流沒有打通。

關於易用性還有一個細節差異。電腦上,使用釘釘從主界面到新建日程、以及使用企業微信從主界面到新建文檔,一共需要打開三個窗口(包含產品本身),其餘操作需要打開兩個窗口。而飛書除了文檔操作需要打開新的瀏覽器標籤頁(不單獨佔用瀏覽器之外的窗口),其餘操作均在主界面內進行。

飛書這種自研模塊之間的高耦合性優勢,在其他方面也有所體現。例如,在日曆中可以訂閱和預約其他同事的時間安排,可一鍵拉會議群。群組中可以一鍵開啟線上辦公室,然後大家隨時可以口頭交流,模擬在辦公室的場景。

在線文檔方面,有Google Doc珠玉在前,三款產品選擇走了不同的路線。釘釘的WPS文檔和企業微信的微文檔,在電腦端更強調排版能力,提供字體字號顏色等類似word的編輯器功能。而飛書的在線文檔更加重視協作能力,支持插入多媒體內容、投票、任務列表等豐富內容。由於是完全的雲端編輯,可以實時產生、聚合內容,官方也提供了大量模板供用戶選用。

有趣的是,釘釘在學習飛書,例如表情快捷回覆橫向排列、IM thread(對話蓋樓不丟信息)、對話翻譯,在剛發佈的釘釘5.0中都有體現。而飛書也在增強過程管理方面的能力,如審批、打卡等細節。

至於企業微信,在我與其他朋友的討論中,大家普遍認為,它更側重CRM(客戶關係管理)而非協作辦公平臺。企業微信可以與微信協同,因為你無法強迫你的客戶安裝微信之外的app來與你交流,所以企業微信與微信的互通就成為一種優勢,但這個優勢也帶來許多迷之困擾。

譬如,前段時間,企業微信開放了朋友圈和200人的外部客戶微信群(前100名外部微信用戶直接掃碼可進入),卻又施加了各種限制,需要申請和審核。作為一個企業產品,很難想象其功能開放的策略,竟然是不透明和不可預見的。

同時,企業微信一方面需要考慮保留微信的使用習慣,另一方面又需要考慮企業客戶的需求,這種又要對齊又要有差異的擰巴,在功能設計上造成的挑戰,會長期存在。

例如,與移動端不同,企業微信的電腦端群聊不顯示成員頭像;而其移動端和微信一樣保留一個“我”的一級功能(在企業微信場景下幾乎用不到),用“工作臺”替代微信的“發現”位置,將日程、文檔等常用功能收納於二級界面。

在部署企業微信後,兩種微信同時使用是常態,但是,混用時因為同時操作兩個信息互通、邏輯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產品,經常會讓人感到困擾。

究其原因,企業微信首先是一個防禦性產品,還依賴於微信這個核心產品的拉動,在設計上和產品理念上,無法完全推翻重來。其次,企業微信更多注重的是企業的營銷和客戶維護需求,以及“員工離職別帶走私人微信上的企業客戶”,而非辦公協同需求或者“效率工具”。


總之,如果你有大量的外部客戶需要維護和運營,內部的協同要求較低,那麼企業微信更適合你。

如果你強調企業內部管理與協同,提升企業信息化辦公效率,釘釘和飛書都可以滿足要求。當然,釘釘的“釘一下”可能更受到部分老闆的歡迎。

如果你的企業和組織具備如下特點:

1. 從辦公協同到遠程辦公協同,比如國際化企業

2. 採用小團隊提高抗風險能力和平均產出

3. 強調自下而上的效率驅動(少數優秀的人聯合)而非自上而下的管理驅動,如工程師文化的企業

則字節跳動“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方法論具象化的飛書,更加適合你。


判官:資深產品經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著有《產品覺醒》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