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到真正的“靜”?

花鵬翔


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靜。靜,左青右爭,青為初生之顏色,爭為堅持之意。因此靜之意為堅持初心本色、不受外界因素干擾。



靜之意已明瞭,那麼該如何打開靜之門呢?人生總是伴隨著快樂與痛苦、憂愁與怡悅、失去與擁有,紅塵俗世之中該如何靜下來?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靜是在思想和意識高度集中的基礎上出現的瞬間清醒,此狀態極為輕鬆、舒適、安逸。靜是在有意識的鍛鍊中,在無意識的狀況下形成的。靜有高低、深淺之分,靜要避免主動去追求,因為追求本身就是一種干擾。


靜,以一念代萬念,渾渾沌沌,恍恍惚惚。《道德經》中有描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是一種心性光明的境界,與天地自然同步,是靜的高級狀態。

靜是一種修煉,超脫名利,光明坦蕩,從善重德,心頭唯一線靈明耀目。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靜”原本是人的天性,生於紅塵之中而染上了“欲”,故須通過“無慾”之修煉,方能重新獲得“靜”的境界,謂之無慾故靜。“無慾”是獲得靜的重要條件,無慾之靜則為人生最美好、最智慧的狀態。


以木瓜


要如何達到真正的靜,說容易是非常的容易,說難比登天般還難,為什麼要如此般說呢?楞伽經雲:【本起清淨】。本來就是清靜的,為什麼還去找清淨?如法華經中,力士本有如意珠,本來就在額頭上,還要到處去尋找。六組壇經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再的說明,我們人本來就是清淨的。有人會問那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有,真正的靜呢?時常的會煩。問題又出在那?大乘起信論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切的煩惱,一切不安,很顯然都是自心的顯現,一切都是心生,是自心有的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有,或者是沒有,人們因有了煩惱與不安,心中才無法達到真正的靜。


佛經中一再強調,煩惱即菩提,一切煩惱,畢竟空,是寂滅,好好的研究一下,煩惱不安導致了心的不靜,煩惱不安,到底又是什麼?是生滅的現象,它不是有,存在的,永恆的,不生不滅的,才稱之為有。現象與,實有,是完全不同類的。人們把生滅現象認為是有。是人們無法達到真正的靜最大原因,六組壇經雲。【風動,幡動,是仁者心動】。


常年累月的,心識頭腦認知,錯誤的認定,一切生滅現象為實有,為真實。一時之間還真不容易,改。故自我唯有在生活的點滴中,時時的告知自己,警惕自己,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一步一腳印的,踏踏實實的去實踐,力行,本有的清靜,本有的靜,必自會慢慢的顯露出來。


和_子


如何達到真正的靜?

人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之內,人們為了更好的舒適生活產生了不斷的發展。人人都想自己過的更好,在努力奮鬥的同時,之間就產生了各種的矛盾。有人收入的多,有人收入的少,有人過的好,有人過的糟。在這個分亂複雜的社會中。人心是嘈雜的浮躁的,是很難安靜。有人為了,把這個心暫時放下,想打打坐站站樁,讓那個心放鬆下來。由於他沒抓住根本只是為了掙錢片刻中的休息一下,他怎麼打坐,站樁也靜不下來,思緒萬千,亂紛紛的。這種環境中那個心態怎麼能靜下來呢?你只有把個人的各種慾望放淡的,把追求個人利益的心態放淡一些。隨著你不斷的把人間的慾望和利益看得越來越輕,越來越淡,也就是修煉的根本修心,說簡單一些,把人間發財的努力用到這兒,時間不長,只要功夫到可能很快就能達到真正入靜的成度了,因為你已初步入道了。(越是假的說法越多,天花亂綴,真的確簡單,沒幾句像假的一樣。)


天馬行空61806



這個問題其實設計的面比較廣,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關“靜”的文化,主要分為道家和佛家。


道家的“靜”指的是“無為”,什麼都不做,哪怕你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好事也不要做,壞事更不用說。


老子的對於“靜”的理解我們可以看作是一碗泥水,道家認為,這世間的紛爭迷亂就像這一碗泥水一樣,過於渾濁,過於流動,而之所以渾濁的原因是這個碗裡的水在動,那麼讓水不動了,這水不就自己乾淨了嗎?


所以,道家的思想雖然看起來是消極的,是讓人們不作為的,但其實道家的思想是很樂觀的,道家認為所有的事情最終都會歸於平和,歸於靜止,所有的事情最後自己都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就像那一碗泥水一樣,你不動,這碗泥水反而會慢慢的靜下來,那些泥土都會慢慢的沉到水底中,動的越多,反而越不容易清靜,這是道家的靜。


佛家的靜就與道家的靜不同了,我們說了,道家的思想其實是很積極的,道家認為所有的事情最後都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而佛家則認為所有的事情最後都會變成虛無。


佛家有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漏皆苦,涅槃寂靜。


最後的這個“涅槃寂靜”就是指的絕對的“靜”,沒有一絲一毫的波動。


我們單以“諸漏皆苦”來解釋一下佛家中的靜。


首先,“漏”指的是情緒,諸漏皆苦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情緒都是痛苦,無論這個情緒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只要情感有了波動,那就是痛苦。


比如說,你在大街上掉了十塊錢,你感到鬧心,你覺得不高興,那你的這個不高興的情緒就在讓你痛苦。


但你在大街上撿到了十塊錢,你感到開心,這個開心,其實也是痛苦,為什麼呢?因為你一旦擁有了這十塊錢,這十塊錢就會波動你的情緒,假如這十塊錢你又掉了,那你還是會感到不開心,即使這本來就是你撿到的錢。


所以佛家常說,錢財乃身外之物,不要因為這些東西而波動自己的情緒,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為了這樣的事物開心或者不開心有什麼意義呢?


除了錢財之外,佛家對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的態度,什麼錢財啊,什麼姻緣啊,什麼功名啊,這些東西都會讓自己的情緒都產生波動,所以這些東西讓人陷入痛苦之中,全都要拋棄。


全都拋棄之後,還剩下什麼呢?只有這肉身一具,能夠放下這世間一切,那就是踏入了佛門,所以佛家的這種“靜”與道家的“靜”有著很大的不同,一個雖然縹緲但還在俗世之中,一個已經踏出了這滾滾紅塵,探尋那涅槃之地。


那你如何做到真正的“靜”呢?這就看你想得到的“靜”是什麼程度了。


最有趣的書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寧。一就是聚精會神,聚精會神就是達到安靜狀態。

達到安靜狀態境界,人生就要經歷過天無以清將恐裂,神無以靈將恐歇。地無以寧將恐廢的這樣心境。飄風不終日,暴雨不終朝,誰為此者,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乎。

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就是初生嬰兒得哭泣熱鬧,無就是嬰兒安靜。

達到靜:心理狀態就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靜是兇猛的狀態。這樣的靜只有老虎護食咆哮,才能感覺大音希聲的靜反樸歸真於老子的不看窗而見天道。靜也是聲音,靜是天籟之音。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你一開始就錯了,為什麼要靜下心來?心的本質就是動不是靜。如果你抱著要讓心違反它的自然法則,可能你到頭只是一場夢罷了!佛陀在2500年留下內觀法門;就是要我們看著心的動最後找到法的本來面目的。記住,法的無常(心的不靜)才有無我。


手機用戶76097600810


真正的靜在鬧中,在噪中,好好參一參

那句“蟬噪山更靜”的詩句,你會有所體會,

有所體悟,有所感悟的……


廣法居士


瞭然於胸是達靜的基本條件。


榮恥鑑定師


真正的內心"靜"必須源頭賜予!


小仔她爹


儒家講敬

佛教講淨

道教講靜

道中的靜:有靜才能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靜是為了動,動是為了靜。世間萬物都是相互轉換,相互依存,相互而用,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像水的本性,時而澎湃,時而平靜。靜,也可以說是隱忍,隱忍就是所謂的靜。



所以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深邃至極。

沒有靜,何來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